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PET/PA6中空橘瓣型纺粘针刺超纤合成革基布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韩丽娜 许秋歌 +3 位作者 朵永超 郭寻 吴若楠 钱晓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以高收缩聚酯(HSPET)/聚酰胺6(PA6)纺粘长丝针刺非织造布为基布,含浸水性聚氨酯(WPU)制备HSPET/PA6中空橘瓣型纺粘针刺超纤革基布(以下简称HSPET/PA6针刺革基布)。对比分析前开纤法及后开纤法两种工艺,以及聚乙烯醇(PVA)和WPU含浸量对HS... 以高收缩聚酯(HSPET)/聚酰胺6(PA6)纺粘长丝针刺非织造布为基布,含浸水性聚氨酯(WPU)制备HSPET/PA6中空橘瓣型纺粘针刺超纤革基布(以下简称HSPET/PA6针刺革基布)。对比分析前开纤法及后开纤法两种工艺,以及聚乙烯醇(PVA)和WPU含浸量对HSPET/PA6针刺革基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PVA、WPU含浸量下,前开纤法的力学性能优于后开纤法,但柔软度及透气透湿性能与后开纤法相比较差;两种工艺下制备的HSPET/PA6针刺革基布力学性能均随着PVA含浸量的增加先提升后下降,随着WPU含浸量的增加逐渐提升;柔软度和透气透湿性能随着PVA含浸量的增加先提升后下降,随着WPU含浸量的增加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橘瓣型纤维 针刺超纤合成革基布 双组份纺粘工艺 超细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超纤革用非织造布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佳馨 钱晓明 +2 位作者 朵永超 郭寻 唐孝颜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力学性能作为超纤革用非织造布的一项重要性能,决定了超纤革的应用范围。超纤革用非织造布大多以海岛短纤或橘瓣长丝超细纤维为原料,经针刺或水刺加固等工序制备而成。文章主要从纤维原料、针刺工艺与水刺工艺3方面因素出发,分析纤维强... 力学性能作为超纤革用非织造布的一项重要性能,决定了超纤革的应用范围。超纤革用非织造布大多以海岛短纤或橘瓣长丝超细纤维为原料,经针刺或水刺加固等工序制备而成。文章主要从纤维原料、针刺工艺与水刺工艺3方面因素出发,分析纤维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纤维线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卷曲度、针刺密度、针刺深度与水刺压力对非织造布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增强超细纤维合成革用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纤维合成革 超细纤维 针刺工艺 水刺工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纤维绒面革热湿舒适性能的预测与分析
3
作者 吴若楠 许秋歌 +4 位作者 郭寻 朵永超 钱晓明 宋兵 刘雍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3,共7页
通过正交试验,采用统计回归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建立了以水性聚氨酯(WPU)含量、固化温度和超纤革的减量程度为变量的数学模型,对超细纤维绒面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预测。对模型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评估... 通过正交试验,采用统计回归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建立了以水性聚氨酯(WPU)含量、固化温度和超纤革的减量程度为变量的数学模型,对超细纤维绒面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预测。对模型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WPU含量对透湿性有显著影响,减量程度对透气性影响最大。透气性和透湿性在统计回归预测模型中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871和0.865,而在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中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997和0.989。综合来看,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优于统计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纤维 绒面革 水性聚氨酯 热湿舒适性 预测 回归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收缩聚酯/聚酰胺6中空橘瓣型纺黏针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性能
4
作者 许秋歌 郭寻 +5 位作者 朵永超 吴若楠 钱晓明 宋兵 符浩 赵宝宝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49,共9页
为解决高收缩聚酯(HSPET)/聚酰胺6(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黏长丝铺网针刺后存在纤维开纤裂离效果差的问题,对HSPET/PA6针刺布采用干热处理、水热处理、超声波处理和转鼓机洗处理4种物理开纤方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转鼓机洗处理温度和时... 为解决高收缩聚酯(HSPET)/聚酰胺6(PA6)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纺黏长丝铺网针刺后存在纤维开纤裂离效果差的问题,对HSPET/PA6针刺布采用干热处理、水热处理、超声波处理和转鼓机洗处理4种物理开纤方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转鼓机洗处理温度和时间对HSPET/PA6针刺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SPET/PA6针刺布的开纤率为18.9%,干热处理后的HSPET/PA6针刺布开纤率并未改变;经水热处理、超声波处理及转鼓机洗处理后的HSPET/PA6针刺布开纤率分别为24.0%、32.6%、75.5%,转鼓机洗能有效提高HSPET/PA6针刺布的开纤率;在最佳转鼓机洗处理温度60℃下,随着转鼓机洗处理时间的延长,开纤率逐渐提高,HSPET/PA6针刺布的柔软度及力学性能随着开纤率的提高逐渐得到改善,而HSPET/PA6针刺布的透气透湿性能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橘瓣型纤维 双组分纺黏工艺 针刺非织造布 超细纤维 开纤率 涤纶 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纤维紫外光接枝丙烯酰胺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寻 程春祖 +2 位作者 王阳 刘延松 任元林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9,共6页
为提高聚丙烯腈(PAN)纤维的阻燃性能,采用紫外光接枝技术,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将丙烯酰胺(AM)单体接枝到PAN纤维上,详细研究了AM及BP质量分数、接枝时间及接枝距离对PAN纤维光接枝AM的接枝率(GP)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 为提高聚丙烯腈(PAN)纤维的阻燃性能,采用紫外光接枝技术,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将丙烯酰胺(AM)单体接枝到PAN纤维上,详细研究了AM及BP质量分数、接枝时间及接枝距离对PAN纤维光接枝AM的接枝率(GP)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前后的PAN纤维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热重(TG)及差示扫描量热(DSC)对纤维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M及BP质量分数的增大、接枝时间的延长及接枝距离的增大,GP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接枝AM后PAN纤维的热性能有所提高,800℃时的残炭量增加,极限氧指数值增大了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纤维 紫外光接枝 丙烯酰胺 热性能 阻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的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阳 刘延松 +1 位作者 郭寻 任元林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3-80,共8页
聚乙烯醇是一种性能优良、价廉易得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但由于其热稳定性能较差,极限氧指数低于20%,属于极易燃烧材料,严重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因而国内外大批学者纷纷致力于聚乙烯醇材料的阻燃改性研究。从聚乙烯醇自身特有的结构、性... 聚乙烯醇是一种性能优良、价廉易得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但由于其热稳定性能较差,极限氧指数低于20%,属于极易燃烧材料,严重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因而国内外大批学者纷纷致力于聚乙烯醇材料的阻燃改性研究。从聚乙烯醇自身特有的结构、性能出发,首先对聚乙烯醇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简要介绍;其后依次阐述了目前较为常用的几种聚乙烯醇材料阻燃改性方法:共聚法阻燃改性、共混法阻燃改性、溶胶凝胶法阻燃改性、后整理法阻燃改性及新型气凝胶阻燃改性技术,并针对各种阻燃改性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指出了现阶段聚乙烯醇材料阻燃改性研究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其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阻燃 改性方法 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金南顺 郭寻 《外语教育研究》 2015年第1期34-38,共5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知识、动机及技能三要素理论,本文构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标体系;对大连大学350名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数据显示,该...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知识、动机及技能三要素理论,本文构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标体系;对大连大学350名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校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跨文化交际动机比较强烈,但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尚不完备;最后基于数据分析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效针刺熔喷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姜丽娜 任元林 +2 位作者 田甜 王阳 郭寻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采用在线复合的方式,将粗效针刺空气过滤布与熔喷布复合,制备了一种具有亚高效过滤性能的复合过滤材料。对复合前各组分及复合材料进行了定量、过滤效率、透气、拉伸强度、剥离强度等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兼具针刺和熔喷空气过滤... 采用在线复合的方式,将粗效针刺空气过滤布与熔喷布复合,制备了一种具有亚高效过滤性能的复合过滤材料。对复合前各组分及复合材料进行了定量、过滤效率、透气、拉伸强度、剥离强度等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兼具针刺和熔喷空气过滤材料的优点,具有强度大、抗胀破力大、过滤效率高、使用周期长以及梯度过滤的优异性能。亚高效针刺熔喷过滤材料在降低工业成本,提高过滤材料的过滤效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过滤 针刺过滤材料 熔喷工艺 复合材料 梯度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植酸在阻燃纺织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延松 程春祖 +2 位作者 王阳 郭寻 任元林 《印染》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70,共7页
介绍了植酸(PA)用于纺织品阻燃整理的方法和原理,以及PA采用层层自组装法(LbL)、溶胶-凝胶法和浸渍焙烘法在纤维素类、蛋白质类、化学纤维类阻燃改性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上述方法制备的阻燃织物,虽然阻燃效果提高,但存在不耐洗涤,影响织... 介绍了植酸(PA)用于纺织品阻燃整理的方法和原理,以及PA采用层层自组装法(LbL)、溶胶-凝胶法和浸渍焙烘法在纤维素类、蛋白质类、化学纤维类阻燃改性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上述方法制备的阻燃织物,虽然阻燃效果提高,但存在不耐洗涤,影响织物手感和柔软度等问题,提出可以采用添加反应性基团,或者采用共混和添加螯合金属离子的方法加以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整理 改性 生物质 植酸 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桔瓣型高收缩聚酯/聚酰胺6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9
10
作者 朵永超 钱晓明 +3 位作者 郭寻 高龙飞 白赫 赵宝宝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8-104,共7页
针对中空桔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开纤率低、悬垂性差的问题,以高收缩聚酯(HSPET)、聚酰胺(PA6)为原料,通过双组分纺粘水刺技术制备了不同面密度的HSPET/PA6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分析了热收缩处理对非织造布开纤率、悬垂性、柔软度、透气性... 针对中空桔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开纤率低、悬垂性差的问题,以高收缩聚酯(HSPET)、聚酰胺(PA6)为原料,通过双组分纺粘水刺技术制备了不同面密度的HSPET/PA6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分析了热收缩处理对非织造布开纤率、悬垂性、柔软度、透气性、过滤效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刺压力一定时,与PET/PA6非织造布相比,HSPET/PA6非织造布的开纤率提高48.1%;经热收缩处理后,HSPET/PA6非织造布收缩率可达到20.31%,热收缩可促进纤维裂离,使非织造布内部结构相对蓬松,改善其悬垂性;HSPET/PA6非织造布的过滤效率随着开纤率的增加而增加,当其面密度为140 g/m^(2)时,对于粒径大于或等于1.5μm颗粒的过滤效率接近于100%,但经热收缩处理后HSPET/PA6非织造布过滤效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收缩聚酯/聚酰胺6超细纤维 中空桔瓣型纤维 纺粘水刺技术 热收缩 非织造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旁路对空冷凝汽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郭寻 《神华科技》 2014年第1期60-62,68,共4页
翅片管因变形存在的缝隙、波形板隔墙密封不严、单元门或隔离门敞开,都会使空气绕开有效换热面而形成旁路。空气旁路会造成空冷凝汽器性能降低,机组背压升高,不利于节能。通过改变迎风面面积,或通过区分有效流量和无效流量的方法量化了... 翅片管因变形存在的缝隙、波形板隔墙密封不严、单元门或隔离门敞开,都会使空气绕开有效换热面而形成旁路。空气旁路会造成空冷凝汽器性能降低,机组背压升高,不利于节能。通过改变迎风面面积,或通过区分有效流量和无效流量的方法量化了空气旁路对空冷凝汽器性能的影响,同时又分析了空气旁路对风机耗电量的影响,并且对330MW机组空冷系统空气旁路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空气旁路使空冷凝汽器凝结温度(或背压)有明显的升高,风机电耗也有明显的增大,空气旁路对空冷凝汽器的影响不容忽视,封堵可以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旁路 空冷凝汽器性能 直接空冷 热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onic stopping power model based on deep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on range prediction
12
作者 Xun Guo Hao Wang +3 位作者 Changkai Li Shijun Zhao Ke Jin Jianming Xue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55-261,共7页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emerges as a new method to take the raw features from large dataset and mine their deep implicit relations,which is promising for solving traditional physical challenges.A particularly intricat...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emerges as a new method to take the raw features from large dataset and mine their deep implicit relations,which is promising for solving traditional physical challenges.A particularly intricate and difficult challenge is the energy loss mechanism of energetic ions in solid,whe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topping power is a longtime problem.In this work,we develop a deep-learning-based stopping power model with high overall accuracy,and overcome the long-standing de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classical models by improving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stopping power for ultra-heavy ion with low energy,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jected range.This electronic stopping power model,based on deep learning algorithm,could be hopefully applied for the study of ion-solid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enormous relevant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ic stopping power deep learning ion range reciprocity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