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前包被裂殖壶菌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对裂殖壶菌生长和代谢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李士鹏 綦文涛 +2 位作者 彭文婷 刘兴泉 郭伟群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1,119,共9页
为了探究发酵前微胶囊化对裂殖壶菌生长代谢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生产的影响,采用内源乳化凝胶法制备发酵前裂殖壶菌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探究了裂殖壶菌在固化核心和液化核心两种微胶囊条件下的生长... 为了探究发酵前微胶囊化对裂殖壶菌生长代谢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生产的影响,采用内源乳化凝胶法制备发酵前裂殖壶菌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探究了裂殖壶菌在固化核心和液化核心两种微胶囊条件下的生长、代谢特性及耐热性。结果表明:裂殖壶菌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2 g/L、Span 85添加量2 g/L、水油相体积比1∶3、搅拌速度300 r/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平均粒径为(420.49±23.12)μm,最适粒径比例为55.74%,得率为73.10%。微胶囊环境下裂殖壶菌呈现聚团生长特征;与游离培养相比,微胶囊培养裂殖壶菌的葡萄糖消耗无显著变化,而pH变化和氮源消耗显著变慢;与游离培养相比,裂殖壶菌在液化核心微胶囊条件下生物量、油脂含量和DH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固化核心微胶囊条件下均显著下降;微胶囊化提高了裂殖壶菌高温下的耐热性和胞内DHA保存率。综上,发酵前包被微胶囊有助于裂殖壶菌耐热性的提高,且液化核心微胶囊更有利于裂殖壶菌的生长、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凝胶法 发酵前包被微胶囊 二十二碳六烯酸 裂殖壶菌 生长 代谢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滕蒙南 段晓亮 +1 位作者 张东 郭伟群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3,共11页
脂质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影响功能,脂质精细结构解析至关重要。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谱是脂质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结构解析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本文介绍脂质分析的... 脂质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影响功能,脂质精细结构解析至关重要。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谱是脂质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结构解析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本文介绍脂质分析的前处理方法,综述基于质谱的C=C位置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方法,并讨论该方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质谱在脂质化合物精确结构解析方面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不饱和脂质C=C位置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以及异构体识别和定量分析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质谱 C=C位置 脂肪酰基位置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业链数字化技术应用调查研究
3
作者 王笑丛 郭伟群 +3 位作者 李腾飞 陈文雅 张涛 孙辉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3,I0011,共7页
粮食产业链数字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涉粮政府部门、流通企业、科研和检测机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粮食产业链各环节,但各环节... 粮食产业链数字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涉粮政府部门、流通企业、科研和检测机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技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粮食产业链各环节,但各环节的应用深度存在明显差异;数字化技术设备以国内品牌为主,设备价值较高;数字化技术可有效促进粮食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且在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存在明显的管理效能;当前粮食产业链数字化技术面临政策、技术和投入等供给不足问题,建议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税收、示范试点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业链 数字化转型 粮食安全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株鸡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性能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惠明 李莉媛 +2 位作者 张晓琳 韩伟 郭伟群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81,共5页
对从健康6日龄AA肉仔鸡肠道中分离出的7株肠球菌进行了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采用16S rRNA和Biolog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生长、产乳酸、抑制病原菌、耐人工胃肠液等益生性能指标。研究发现,从... 对从健康6日龄AA肉仔鸡肠道中分离出的7株肠球菌进行了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采用16S rRNA和Biolog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生长、产乳酸、抑制病原菌、耐人工胃肠液等益生性能指标。研究发现,从小鸡肠道中分离得到的7株菌,经鉴定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或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通过对7株菌的益生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后,筛得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GJ01013,其具有生长速度快(代时<30 min)、延滞期短、产L-乳酸能力强(达6.5 g/L)、对致病型大肠杆菌K88/K99、多杀性巴氏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大抑菌圈直径可达21.5 mm)、人工胃肠液中存活率高(最高达93.5%)等优良特点,为饲用益生菌产品开发提供了菌种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肠球菌 鉴定 体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糖多孢菌生长特性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丽 罗莉斯 +4 位作者 王艳萍 李能威 郭伟群 王洁颖 张晓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9-93,共5页
研究了多杀菌素生产菌株的生长特性及种子培养条件对其发酵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刺糖多孢菌C3-10-4的最优种子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温度,同时采用正交设计对刺糖多孢菌C3-10-4培养基装量、摇床转速和添加玻璃珠个数进行了优化,并... 研究了多杀菌素生产菌株的生长特性及种子培养条件对其发酵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刺糖多孢菌C3-10-4的最优种子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温度,同时采用正交设计对刺糖多孢菌C3-10-4培养基装量、摇床转速和添加玻璃珠个数进行了优化,并运用Gompertz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最佳种子培养基为:胰蛋白酶大豆肉汤30 g、酵母提取物3 g、硫酸镁2 g、葡萄糖10 g、去离子水1 L;最优种子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9℃,摇床转速240 r/min、玻璃珠6个、培养基装量30 mL/250 mL,在该培养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正交实验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杀菌素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邹球龙 郭伟群 +3 位作者 王超 胡翔 韩伟 张晓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88,共3页
利用30 L及50 L发酵罐,通过控制pH和补料优化多杀菌素发酵工艺,提高多杀菌素的产量。采用优化后的补料发酵工艺,多杀菌素的发酵产量可达1 050μg/mL,较对照575μg/mL提高82%。为多杀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补料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萍 郭伟群 +1 位作者 张娟琨 张晓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49,共4页
实验以刺糖多孢菌CB11(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B11)与红霉素高产菌株红色糖多孢菌E2(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E2)为亲本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对两亲本原生质体的不同灭活条件的考察,确定了S.spinosa CB11的热灭活条件为6... 实验以刺糖多孢菌CB11(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B11)与红霉素高产菌株红色糖多孢菌E2(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E2)为亲本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对两亲本原生质体的不同灭活条件的考察,确定了S.spinosa CB11的热灭活条件为60℃水浴45 min,S.erythraea E2的紫外灭活条件为20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1 min。实验还优化了S.spinosa CB11与S.erythraea E2原生质体进行种间的最佳融合条件:室温下采用50%PEG 1 000融合3~5 min。融合子经多杀菌素的摇瓶发酵发现,融合子正突变率达到57.1%,其中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融合子S.spinosa X9的多杀菌素产量可达290μg/mL,比亲本S.spinosa CB11(产量为153μg/mL)提高了89.5%。所有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种间融合技术在刺糖多孢菌多杀菌素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是可行的、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多杀菌素 刺糖多孢菌 红色糖多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杀霉素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开发 被引量:3
8
作者 郭超 郭伟群 +4 位作者 刘玉春 陈园 李君兴 燕京哲 王超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多杀霉素是一种安全、高效、环保的绿色储粮防护剂,因其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机理独特,与现有储粮害虫防治药剂无交叉抗性,在仓储害虫防治领域用途广阔。本研究开发了与粮食入仓传输机配套使用的全仓粮食自动喷雾施药设备,解决... 多杀霉素是一种安全、高效、环保的绿色储粮防护剂,因其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机理独特,与现有储粮害虫防治药剂无交叉抗性,在仓储害虫防治领域用途广阔。本研究开发了与粮食入仓传输机配套使用的全仓粮食自动喷雾施药设备,解决了大型粮库施药难、施药效率低、均匀性差等难题;进一步为方便用户科学合理使用多杀霉素防治储粮害虫技术,研究确定了多杀霉素悬浮剂在储藏小麦和稻谷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47月和5.81月;在我国中温及高温高湿储粮区高大平房仓小麦储藏中开展了多杀霉素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的研究及实仓应用工作,结果显示,多杀霉素悬浮剂按有效剂量1 g/t全仓喷雾施药不使用磷化氢熏蒸,能够有效控制主要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发展,防护时间在2年左右,对粮食品质基本无影响,防护期内未使用化学药剂;多杀霉素悬浮剂按有效剂量1 g/t表层拌粮配合磷化铝熏蒸,对主要储粮害虫的有效防护时间接近2年,防护期内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次数。研究明确了多杀霉素对主要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和安全间隔期,为制定多杀霉素防治储粮害虫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多杀霉素在主要储藏粮种稻谷和小麦中的残留分布结果显示,多杀霉素主要残留在粮食外壳中,在小麦粉、米糠、大米中基本无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霉素 全仓施药设备 储粮防护剂 生物防治 应用技术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杀霉素综合防治储粮害虫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超 郭伟群 +6 位作者 张维清 方治 项海燕 燕京哲 潘俊 王飞 王超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6,共7页
多杀霉素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储粮防护剂。针对已入仓粮食粮堆表层施药难的问题,开发了与储粮防护剂粉剂配套使用的粮堆表层自动施药设备,解决了防护剂在粮仓表层施药不均匀、使用不方便、施药效率低等难题,降低了药剂使用成本。... 多杀霉素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储粮防护剂。针对已入仓粮食粮堆表层施药难的问题,开发了与储粮防护剂粉剂配套使用的粮堆表层自动施药设备,解决了防护剂在粮仓表层施药不均匀、使用不方便、施药效率低等难题,降低了药剂使用成本。研制的设备能在粮面以下30 cm深度均匀喷雾粉剂,完成1个1000 t稻谷仓或小麦仓网格化的粮面施药,所需时间为3~4 h。进一步研究确定0.5%多杀霉素粉剂按有效剂量1.0 mg/kg或以上使用,对主要仓储害虫谷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防治效果良好。在我国中、高温高湿储粮区高大平房仓稻谷储藏中开展了多杀霉素防治储粮害虫应用技术与磷化氢熏蒸技术、准低温储粮技术的组合应用研究及推广。结果显示,多杀霉素粉剂在高大平房仓内对米象、赤拟谷盗等储粮害虫发生时间和发生数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控制害虫发生。多杀霉素粉剂按有效剂量1 mg/kg表层拌粮配合磷化铝熏蒸和空调控温,对基本无虫粮稻谷的有效防护时间接近2年,防护期内减少了熏蒸次数,且对储粮品质基本无影响。多杀霉素表层拌粮不能防控粮堆中下层的害虫,与熏蒸技术、准低温储粮技术组合,在基本无虫粮的粮仓能延长对害虫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多杀霉素 表层施药设备 药效 应用技术 害虫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酶–超声波协同提取制备米糠多糖工艺 被引量:4
10
作者 庄绪会 郭伟群 +1 位作者 刘玉春 刘诗瑶 《粮油食品科技》 2019年第1期56-62,共7页
以脱脂米糠为原料,采用淀粉酶和糖化酶水解除去淀粉,采用胃蛋白酶除去蛋白,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各提取一次,优化米糠多糖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脱脂米糠以1∶15 g/mL料液比加水充分混匀后,以3%的淀粉酶水解2 h、3%糖化酶水解1 h、3... 以脱脂米糠为原料,采用淀粉酶和糖化酶水解除去淀粉,采用胃蛋白酶除去蛋白,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各提取一次,优化米糠多糖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脱脂米糠以1∶15 g/mL料液比加水充分混匀后,以3%的淀粉酶水解2 h、3%糖化酶水解1 h、3%胃蛋白酶水解1 h除去淀粉和蛋白,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70℃、200W超声提取90min,得到米糠多糖的得率为8.12%。冷冻干燥后的粗多糖含有84.2%的米糠多糖,6.6%的粗蛋白,2.1%的灰分和5.8%的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多糖 超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皮纤维发酵培养裂褶菌的转录组分析和重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的异源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玉春 郭超 郭伟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1-28,共8页
玉米皮是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玉米皮纤维降解酶的开发对提高玉米皮的利用价值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玉米皮纤维为唯一碳源发酵培养裂褶菌的转录组,共获得23656个Unigene,平均GC含量为0.5897。序列分析显示共有5个木聚糖酶基因,分别属... 玉米皮是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玉米皮纤维降解酶的开发对提高玉米皮的利用价值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玉米皮纤维为唯一碳源发酵培养裂褶菌的转录组,共获得23656个Unigene,平均GC含量为0.5897。序列分析显示共有5个木聚糖酶基因,分别属于糖苷水解酶第10家族和第11家族;有6个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分别属于糖苷水解酶第43、51和62家族。克隆了糖苷水解酶62家族蛋白基因Sabf32,该蛋白编码序列全长975 bp,N端有2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完成了Sabf32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并验证了Sabf32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催化活性,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4.0,在pH 3.5~5.5和40℃下较稳定;Sabf32比酶活力为16.18 U/mg,Km和Vmax分别为(3.98±0.32)mmol/L和(2.59±0.09)μmol/(min·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皮纤维 裂褶菌 转录组测序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 毕赤酵母 克隆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