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语隐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文化功能
被引量:6
- 1
-
-
作者
郝志伦
-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136,共4页
-
基金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隐语黑话与亚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SC11XK011
-
文摘
对文学作品中运用隐语这一客观现象,历代均存在一些偏见。偏见的产生主要是由对汉语隐语缺乏科学认知,以及受代表正统意识的主流审美文化观影响使然。汉语隐语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阐发主旨、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烘托环境,避免粗鄙、增强婉约以及反映现实、讽刺世情等审美文化功能。
-
关键词
汉语隐语
文学创作
审美功能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大明宫词》的几处硬伤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郝志伦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27-27,共1页
-
-
关键词
《大明宫词》
语言
语音
语法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古汉语“N·是·V”结构辨析
- 3
-
-
作者
郝志伦
-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3期4-5,共2页
-
文摘
词序是汉语语法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今汉语均以词序说明词与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词序不同、词的功能、句意也就不一样。然而,在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中,是否凡是词序相同的句式,其结构、语意等都一定相同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习惯,尽管其每一条语法规律都是从大量客观语言事实中规纳出来的,但在实际交际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语法规律都不可能概全、都自然地存在着例外。如,古汉语中部分"N·是·V"(即:"名词+是+动词)结构。
-
关键词
汉语语法
指代词
说明词
组合关系
疑问代词
名词性词组
现代汉语
类语言
发出者
中规
-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古汉语双宾结构辨析
- 4
-
-
作者
郝志伦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79-82,共4页
-
文摘
双宾结构是古今汉语都有的一种句式。过去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双宾结构是“动词+双宾语”,即谓语动词后必须带有两个宾语。现代学者专家的有关论著在这一点上有共同的认识,并都将其作为双宾结构的必要条件。目前存在的分岐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双宾动词(又称“交接动词”,“给取动词”。指能带双宾语的动词)范围的广、狭。人们一般都是从词义特征入手来限定双宾动词的范围的。或认为:双宾动词只限于具有“授与”
-
关键词
双宾结构
语法著作
古汉语虚词
偏次
双宾式
领格
平原君列传
现代学者
《马氏文通》
止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