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侯乙编钟复制的音律定位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4,共5页
本文在遵循双音钟内正、侧鼓音协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隐含的律学内涵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原设计音位的结构关系,提出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位的理论数据,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如何尽可能保持原音乐性能方面的一些问... 本文在遵循双音钟内正、侧鼓音协和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所隐含的律学内涵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原设计音位的结构关系,提出了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位的理论数据,并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如何尽可能保持原音乐性能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复制钟 几何结构 调律 曾体系 允许误差 基准 一体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同均三宫” 被引量:9
2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共7页
中国音乐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的清商三调 ,由于相去久远 ,有关它乐律方面的一些情况历史文献记载甚略 ,疑点较多 ,文章以学术上有争议的“同均三宫”为切入点 。
关键词 同均三官 三调 三律系统 五度链 三度链 律均 官均 乐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尺七调别论 被引量:6
3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59,共5页
中国音乐中使用工尺字谱的历史悠久 ,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记叙方式及不同的视谱方法 ,还尚存在着不同调名对同一谱字的不同音位、律音的选择功能 ,以及正声、清商、下徵三律调之间工尺七调的转换方法和不同时期的历史现状。本文就以上... 中国音乐中使用工尺字谱的历史悠久 ,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记叙方式及不同的视谱方法 ,还尚存在着不同调名对同一谱字的不同音位、律音的选择功能 ,以及正声、清商、下徵三律调之间工尺七调的转换方法和不同时期的历史现状。本文就以上诸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及不同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尺 谱字 字位 七调 唱名 调名 正声 下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乐律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7-223,248,共8页
本文从乐律学的角度,对日本现存雅乐所用的律制以及六个调的基本形态的分析入手,对于日本学者以往关于六调调高和中国与之相关调的渊源关系的认识,通过笔者的比较论证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关键词 壹越律 律首 律调 吕调 乐调 顺生 逆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管音乐及其乐谱记叙新法 被引量:5
5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9,共8页
流行于闽台地区又不为多数国人所熟悉的北管音乐,是深受福建、台湾部分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源自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器乐曲发展起来的音乐,在2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南... 流行于闽台地区又不为多数国人所熟悉的北管音乐,是深受福建、台湾部分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源自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器乐曲发展起来的音乐,在2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方面的素材,形成了闽台地区很有个性的音乐品种,甚至有的地区已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本文从该乐种的简单介绍为切入点,着重通过北管音乐与传统音乐中各种工尺传谱的比较分析,解析当地民间乐谱传人创造的一种新的工尺谱式记叙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景 工尺谱 井间谱 北管 曲仔 可动唱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侯乙钟律与清商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 清商音乐起源于先秦,盛行于西汉。曾侯乙编钟产生于战国时期,它的音律基本形态结构是否与清商律有一定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无论曾侯乙的甬钟还是纽钟以及信阳的春秋等编钟,在律列或音阶的结构上都几乎与无射清商律或清商调相同,由此证明曾侯乙编钟的确存在着在音乐基本形态方面与楚音乐文化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清商音乐 音律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 被引量:4
7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113,共9页
西欧传统和声的产生,是和主调音乐创作构思方式的形成相关联的。主调音乐中,和声可使纵向音响厚实丰满,还具有加强和推动音乐向前进行的功用。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不同和声的功能配置和织体,还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性的对比,这些都是为增强... 西欧传统和声的产生,是和主调音乐创作构思方式的形成相关联的。主调音乐中,和声可使纵向音响厚实丰满,还具有加强和推动音乐向前进行的功用。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不同和声的功能配置和织体,还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性的对比,这些都是为增强音乐形象塑造的一种表现手段。和声的"功能"和"色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它内在物理声学属性的存在。本文将从声学的角度,去揭示和解读它的自然属性,以此力变和声功能的理论,在应用以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 和弦 功能 音响 谐音列 音乐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传播与科技进步 被引量:4
8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共5页
音乐的传播,从口头传播的原始传播形态发展到技术传播形态,无一不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中国传统音乐有创造性而独特的传播、传承方式,也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变迁。技术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对音乐发展的影响,中西方由于政治... 音乐的传播,从口头传播的原始传播形态发展到技术传播形态,无一不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中国传统音乐有创造性而独特的传播、传承方式,也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变迁。技术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对音乐发展的影响,中西方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有着时段上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以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电声、广播技术发展的回顾,来讨论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实情,及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引进后,对我国大众传媒所产生的影响和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传播 科学技术 大众传媒 电声 广播 转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实践中的谐音列 被引量:3
9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0-47,共8页
在音乐活动中,时刻伴随着我们的“谐音列”,却是一般音乐工作者比较陌生的名词.对于它的动能及其对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影响,则了解得更少.本文从应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实践中与谐音列有关的一些问流.文章由一般的声学常... 在音乐活动中,时刻伴随着我们的“谐音列”,却是一般音乐工作者比较陌生的名词.对于它的动能及其对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影响,则了解得更少.本文从应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实践中与谐音列有关的一些问流.文章由一般的声学常识和乐器演奏对音色的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组成,可供演奏者对于一些音乐现象的解释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实践 谐音系列 音乐理论 频谱分析 音色变化 乐器 抒情性 理想音色 低音弦 频率间隔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荣达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6期36-47,共12页
曾经盛兴于唐、宋两代的俗乐二十八调的乐调体系,由于在唐的相关文献中叙述简扼,关于它形成问题的讨论,如俗乐二十八调体系起源于龟兹乐或琵琶调等的说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依据和支撑,显得论理的底气不足。本文将通过龟兹乐调及... 曾经盛兴于唐、宋两代的俗乐二十八调的乐调体系,由于在唐的相关文献中叙述简扼,关于它形成问题的讨论,如俗乐二十八调体系起源于龟兹乐或琵琶调等的说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依据和支撑,显得论理的底气不足。本文将通过龟兹乐调及隋代应用的乐调,与唐俗乐调的结构以及调位高度等几个方面的比较,来深入讨论唐俗乐律调的起源,以及为什么中国的俗乐调只有七宫均四调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 律高 俗乐调 琵琶调 龟兹乐 哑钟 下徵 调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弦的产生及音响结构形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4-80,共7页
在欧洲,复调音乐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当纯律小三度及大六度的对位协和音程应用时,听觉上实际得到的不仅是对位音程的两个基音音响,还有这两个基音内含的两个谐音列,相互之间谐振而产生的上、下两个结合音列的音响。正是这些隐含的结合音音... 在欧洲,复调音乐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当纯律小三度及大六度的对位协和音程应用时,听觉上实际得到的不仅是对位音程的两个基音音响,还有这两个基音内含的两个谐音列,相互之间谐振而产生的上、下两个结合音列的音响。正是这些隐含的结合音音响,当听觉要求它们从后台再现到前台时,就相继产生了各种和弦形式。以往有关和弦的产生和功能属性等方面的认知,是欧洲音乐实践和创作中逐渐形成理论的基础,它们也仅是由创作经验感悟产生的结果,它应隶属于主观评价的一些方面。我们现在已可从上、下两个结合音列的音响分析中,找到它客观音响形态结构的理论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 和声 纯律 和弦 谐音列 基音 结合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黄钟标称律长与度尺考——兼评朱载堉对刘歆的些许偏见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中国古时历代王朝初兴,必须物色一位精通律历学者,来制定本朝音乐所需要的"黄钟"标称律长。王莽秉政时期,国师刘歆曾设计和监制了黄钟律尺和度量权衡标准器具。由此遭到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严厉批判,认为刘歆律尺只取汉尺的9... 中国古时历代王朝初兴,必须物色一位精通律历学者,来制定本朝音乐所需要的"黄钟"标称律长。王莽秉政时期,国师刘歆曾设计和监制了黄钟律尺和度量权衡标准器具。由此遭到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严厉批判,认为刘歆律尺只取汉尺的9寸,每寸又分10分,有失洛书、河图的伦理。谴责"刘歆之徒"致"千数百年造律不成"。本文将通过对西汉以来传世和出土文物的考证,以追本溯源来甄别刘歆造律所遭遇的千年不白之冤,以及评价他为此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 西汉 朱载堉 刘歆 度量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特种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律学分析和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4,共7页
音乐中与音高、音质相关信息提取的方法应用由来已久 ,具体提取的目标不外乎有频率、频谱、波形等方面。本文将根据音乐这类特种信息分析的不同目的和要求 ,对录取手段的选择 ,设备类型的选择和精度的要求以及实验方法、环境等诸方面问... 音乐中与音高、音质相关信息提取的方法应用由来已久 ,具体提取的目标不外乎有频率、频谱、波形等方面。本文将根据音乐这类特种信息分析的不同目的和要求 ,对录取手段的选择 ,设备类型的选择和精度的要求以及实验方法、环境等诸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还对民族民间音乐中经实验所提取的结果如何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录音 采样 音高 音色 频谱 音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谦三“之调式为调式”学说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5,共7页
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著有《隋唐燕乐调研究》一书,在该著作的〈附论〉中,就中国古代传统“调”的称谓,在音乐历史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几种形式,展开了详尽的解析。并提议采用“之调式”“为调式”的概念,去识别古代... 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著有《隋唐燕乐调研究》一书,在该著作的〈附论〉中,就中国古代传统“调”的称谓,在音乐历史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几种形式,展开了详尽的解析。并提议采用“之调式”“为调式”的概念,去识别古代音乐文献中律调名、声调名等调的方位和属性。作者就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对历史文献中不同阶段的音乐调名的名实和变通以及调的方位的确定,展开了深入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谦三 之调式 为调式 宫调 调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御制律吕正义》乐律制终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9,165,共17页
康熙钦定的《御制律吕正义》,是清代一部论述乐律理论的重要专著。康熙《御制律吕正义》中的十四律理论的存在,对清代乐学理论和后期应用上的影响比较大。从对以往应用康熙乐律理论于《钦定诗经乐谱》的分析研究来看,确是存在比较严重... 康熙钦定的《御制律吕正义》,是清代一部论述乐律理论的重要专著。康熙《御制律吕正义》中的十四律理论的存在,对清代乐学理论和后期应用上的影响比较大。从对以往应用康熙乐律理论于《钦定诗经乐谱》的分析研究来看,确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是因《御制律吕正义》的宫调题解表述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制定《钦定诗经乐谱》的凡例与度曲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因为都把康熙的十四律当作“律制”去应用和研究的结果,看来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去探索。康熙钦定的“律制”到底是十四律,还是另有所指,正是文章要进一步探讨的重点。文章根据以往对清代中晚期“乐学”层面存在的宫调律结构和不同名称的问题,将经梳理分析作出全面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十四律 阳律 阴吕 乐制 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蔡元定“清声”十三律解——蔡元定乐律研究之二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荣达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116-129,M0004,共15页
南宋学者蔡元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乐律学家,他的著作《律吕新书》,也是中国历史上当前尚存的第一部乐律学专著。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所长期应用着的三分损益十二律,它所产生的十二宫均之间,存在着音阶律结构上不统一的缺陷。其中与“古代... 南宋学者蔡元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乐律学家,他的著作《律吕新书》,也是中国历史上当前尚存的第一部乐律学专著。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所长期应用着的三分损益十二律,它所产生的十二宫均之间,存在着音阶律结构上不统一的缺陷。其中与“古代音阶”律结构相异的几个宫调,长期被宫廷乐儒们贬为“野音”或“靡靡之音”。出于宫廷雅乐主流音乐的需要,蔡元定所创导设计的“三分损益十八律”,对当时宫廷雅乐旋宫转调的应用,应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律制。笔者将通过对蔡元定的律制设计详细分析后,揭示西山先生是如何在宋代当时宫廷乐人所极力要求乐悬“去四清声”的声浪中,反逆道而行之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定 律制 变律 清声 古音阶 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探先秦双音编钟的设计构想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13-30,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技,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处于这一领域内的古代物理学理论,由于中国古代科技充溢着强烈的实用性,发展较为缓慢,唯有古代声学(包括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技,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处于这一领域内的古代物理学理论,由于中国古代科技充溢着强烈的实用性,发展较为缓慢,唯有古代声学(包括律学)是它的佼佼者.有人说中国古代物理史就是中国古代声学史,也不能算太夸张.它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早已蜚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构想 中国古代科技 侧鼓音 曾侯乙编钟 正鼓音 双音钟 纯律 十二律 音位排列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朴密率解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8,共8页
"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为众声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簇;... "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为众声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簇;第十弦五尺三寸四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设柱,为蕤宾;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 王朴 十二律 音分 三分损益律 古音阶 密率 三分律 律数 音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律辩——评《淮南子》在历史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29-35,共7页
中国古代乐律理论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部份。古代律学方面的文献史科,亦是反映古代乐理发展水平的有力见证。但,有些文献史科的原文,几经数家校勘和训释后,难免掺以诸训释者的主观偏见,因而难以得到正确的、公... 中国古代乐律理论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部份。古代律学方面的文献史科,亦是反映古代乐理发展水平的有力见证。但,有些文献史科的原文,几经数家校勘和训释后,难免掺以诸训释者的主观偏见,因而难以得到正确的、公正的评价。淮南子德可能就属此列。如何公正地评价《淮南子·天文训》(以下简称为《淮》文)中有关律学部份的历史价值,已引起当今学术界的关注。对淮南律法的解释,从现见文献来看有三种:1.认为淮南律法仍属三分损益法;2.是对纯律的探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文献史 历史价值 学术界 吕氏春秋 司马迁 见证 三分损益律 史记 十二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四”释析兼论下徵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5,共6页
"倍四"释析兼论下徵律郑荣达"倍四"为中国古代乐律学中尚属存疑的音乐术语之一,初见于《新唐书·礼乐志》①,姜《大乐议》中也有提及②.然而何谓"倍四"?未见前人有过较明确的训释。究竟倍四是律,还是器?是本文想力究的... "倍四"释析兼论下徵律郑荣达"倍四"为中国古代乐律学中尚属存疑的音乐术语之一,初见于《新唐书·礼乐志》①,姜《大乐议》中也有提及②.然而何谓"倍四"?未见前人有过较明确的训释。究竟倍四是律,还是器?是本文想力究的一个问题."倍"作为前缀词,用于中国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徵调 黄钟 《新唐书·礼乐志》 音乐史料 十二律 下徵音阶 三分损益 释析 《新唐书》 宫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