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义的黄河恋:苦苦追寻失落的民族魂
1
作者 郑波光 《当代文坛》 1986年第5期54-57,共4页
理解作家是每个评论工作者应当信守的一条原则,是评论作家作品的基本前提。但是,理解作家却不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我认识郑义大约是在一九八二年,在山西作协、《山西文学》召开的讨论焦祖尧、成一的作品讨论会上。郑义的《枫》,早就... 理解作家是每个评论工作者应当信守的一条原则,是评论作家作品的基本前提。但是,理解作家却不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我认识郑义大约是在一九八二年,在山西作协、《山西文学》召开的讨论焦祖尧、成一的作品讨论会上。郑义的《枫》,早就听到传闻,后来也读了,这是反映文革那一大批“伤痕文学”中能给我留下深刻而独特印象的少数篇目之一。一见面,我发现他比我想象的年纪要大,一副深度近视镜,一双似乎永远是睁大着直瞪瞪看人的大眼睛,鼻翼很宽,鼻梁却不高,一张棱角分明的嘴,平时这张嘴似乎收得很紧,不苟言笑。有些谢顶,方脸,略胖,肩宽背厚,块头很大,走起路来旁若无人。我曾跟他打趣:“你活象一个资本家大亨!”几位山西作家竟也颇有点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作品 黄河 中华民族 老井 “寻根文学” “改革文学” 山西文学 “伤痕文学” 活象 恻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被引量:26
2
作者 郑波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62,共7页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小说 叙事法则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尊严意识──《随想录》人文思想资源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波光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5期88-92,共5页
关键词 《随想录》 人的尊严 人文思想 人文精神 “讲真话” 巴金 思想资源 独立思考 人文知识分子 说真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崛起”——山西小说作家概观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波光 《当代作家评论》 1987年第5期124-129,共6页
赵树理是一个时代。山西是赵树理的故乡。在赵树理时代感召下,不但产生了赵树理,而且产生了一批赵树理式的作家,这批作家,又比较集中地聚集在黄土高原的山西地区,从而形成一个创作旨趣相当一致的作家群体,这个作家群体被通俗地唤作“山... 赵树理是一个时代。山西是赵树理的故乡。在赵树理时代感召下,不但产生了赵树理,而且产生了一批赵树理式的作家,这批作家,又比较集中地聚集在黄土高原的山西地区,从而形成一个创作旨趣相当一致的作家群体,这个作家群体被通俗地唤作“山药蛋派”。应该说,截至今日,那些被称作“山药蛋派”的作家们,依然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雅号的。只是,正如普希金诗句所说:“上帝并没有赐给人们幸福,/习惯就是他的礼物。”习惯了,也就将就了。称呼什么并不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山药蛋派 作家群体 小说作家 代表作家 短篇小说 改革文学 小说创作 文学寻根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花园街五号》里的吕况
5
作者 郑波光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6期45-48,共4页
李国文的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里的吕况,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小说发表一年多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韩潮、刘钊、丁晓、吕莎、殴阳慧等,评述较多,而吕况评述较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部小说旨在“近距离”地反映当前正在进行... 李国文的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里的吕况,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小说发表一年多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韩潮、刘钊、丁晓、吕莎、殴阳慧等,评述较多,而吕况评述较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部小说旨在“近距离”地反映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刘钊、吕莎是弄潮儿,韩潮是观潮派,丁晓则是玩弄权术的小人,而吕况,小说开始前,他早死了,这个文革前十七年稳坐临江市委第一把交椅的吕况,是文革中死于非命的,由于他与当前临江活着的风云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作品中,作者分别通过韩潮、刘钊等人物的交错回忆,来完成他的形象塑造,可以说,在作品中他是一个背景人物。由于小说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革 家庭 国文 困难时期 市委书记 尊重科学 性格 前十七年 政治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中篇小说《杂色》的象征
6
作者 郑波光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0期27-30,共4页
第一遍读《杂色》,总是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那种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幽默所打动,发出会心的微笑来。第二遍,第三遍……,随着对作品所包含的深意的逐渐省悟,就笑不大起来了。近来,不少论者都在大论王蒙艺术的幽默风格,王蒙本人也颇为欣然领... 第一遍读《杂色》,总是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那种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幽默所打动,发出会心的微笑来。第二遍,第三遍……,随着对作品所包含的深意的逐渐省悟,就笑不大起来了。近来,不少论者都在大论王蒙艺术的幽默风格,王蒙本人也颇为欣然领受这种评价,然而,光从幽默这个角度去谈王蒙,恐怕远远不够。王蒙最近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马 王蒙 象征 中篇小说 知识分子 作品 鞍子 作家 千里马 “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向美学提出的新课题——论王蒙近作的审美倾向
7
作者 郑波光 《当代文坛》 1983年第4期8-11,共4页
王蒙近作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提出了美学研究尚未涉猎的一个颇有意思的新课题——不足。不足,是的,不足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新范畴。它不完美,但显然不是丑恶的;它决非喜剧,但也没有达到悲剧的境地;它不是滑稽,但与崇高还有距离。
关键词 王蒙 近作 审美倾向 悲剧 美学范畴 新课题 喜剧 文学 作品 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