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舒适物与高新技术人才竞争——基于人才吸引策略的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郑姝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6-113,共8页
西方舒适物理论认为,城市舒适物能为科技园及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促进地方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这一理论暗含着一种预设:各企业及每个公民都具有共享舒适物的权利,即所拥有的社会权利与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是一体化的。然而,由于户籍等... 西方舒适物理论认为,城市舒适物能为科技园及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促进地方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这一理论暗含着一种预设:各企业及每个公民都具有共享舒适物的权利,即所拥有的社会权利与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是一体化的。然而,由于户籍等制度性约束,中国公民与企业所拥有的社会权利与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具有差异性,是碎片化的、非普遍化的。在这一基础上,户籍等制度性资源本身就成为一种舒适物。基于对人才吸引策略的分析可知,为高新技术人才提供户口、协助子女入学等绿色通道成为高新区、事业单位、部分国企,甚至部分私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制度舒适物"。户口的限制成为排斥北京高新技术人才的"制度性反舒适物"。制度的城市性差异使得"制度舒适物"对不同城市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制度舒适物有助于弥补西方舒适物理论在解释中国高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舒适物 理论户籍制度 绿色通道制度 舒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光棍节”至“购物节”:“双十一”在中国的文化传记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姝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9,共8页
"双十一"指"11月11日",原为"单身者"的节日,是改革开放以来应对人口结构变迁与"婚姻挤压"的一种文化策略。近年来,在资本市场、新消费主义的作用下,"双十一"俨然成为"购物狂欢... "双十一"指"11月11日",原为"单身者"的节日,是改革开放以来应对人口结构变迁与"婚姻挤压"的一种文化策略。近年来,在资本市场、新消费主义的作用下,"双十一"俨然成为"购物狂欢节"。本文梳理"双十一"节日在中国的文化变迁历程,将"光棍节"视为一种物化的社会生命,剖析节日主体是如何与中国人口结构、市场机制、新消费主义等结构机制互动,塑造了"双十一"的不同文化意义。基于对"双十一"的文化传记,强调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性、互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棍节 购物节 节日主体 结构 文化传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换日常:小型企业经营者的创业历程与旅游具身体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姝莉 黎颖茵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127-137,156,共12页
由于在阐释旅游时空中游客身体、感知及情景的互动性上具有张力,具身理论近来成为学术界讨论旅游体验的主流视角。然而,已有旅游具身体验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场域优先性与身体优先性,前者聚焦于旅游场中氛围与行动为场所构造的体验力,后者... 由于在阐释旅游时空中游客身体、感知及情景的互动性上具有张力,具身理论近来成为学术界讨论旅游体验的主流视角。然而,已有旅游具身体验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场域优先性与身体优先性,前者聚焦于旅游场中氛围与行动为场所构造的体验力,后者聚焦于身体感官层面的敏感性对旅游体验的塑造,这就容易忽视人自身的生命经历对旅游感觉的形塑作用。文章将“人”带回旅游具身体验研究中,以小型企业经营者为例,分析其创业历程与旅游体验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创业后的小型企业经营者在旅游中更注重实现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置换,如对生活节奏由快向慢的置换、家庭相处日常中由缺席到陪伴的置换、异文化场景中大脑向学习模式的置换。可以通过构建置换要素提高自主经营者的旅游体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具身理论 置换日常 小型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迷思:品味判断疑惑的解构与葡萄酒品评的社会学反思
4
作者 郑姝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9-229,共11页
本研究延续消费社会学关于品味研究的议题,反思葡萄酒品评中品味判断疑惑产生的社会机制。现有研究过度关注品味主体的阶层对应性,无法解释品味客体引发的判断疑惑现象。基于对葡萄酒品评文本的分析,发现品味判断疑惑之所以产生,存在两... 本研究延续消费社会学关于品味研究的议题,反思葡萄酒品评中品味判断疑惑产生的社会机制。现有研究过度关注品味主体的阶层对应性,无法解释品味客体引发的判断疑惑现象。基于对葡萄酒品评文本的分析,发现品味判断疑惑之所以产生,存在两层原因:表层在于身体与情境之间产生了不匹配的失衡现象,深层在于中介力量与专家技术力量将葡萄酒品评制造为具有迷思性的品味活动。市场机制与文化装置发展出两类策略制造迷思:一是赋予价值策略,在品评专业化、品评等级化中强化品评的文本价值、符号价值;二是证明真实策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建立标准体系为品酒词“证真”。缓和品味的判断争议,应在弱化品味等级性、科层性与炫耀性,强化品味平民性、知识性与怡情性中营造健康的品评生态;也应提醒公众注意酒精的危害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味判断疑惑 制造迷思 葡萄酒品评 消费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享型礼物:莆田青年的礼物分享与自我延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池静旻 郑姝莉 赵杰翔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7,52,共10页
与贝尔克分享理论将礼物与分享完全割裂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青年群体间存在一种介于礼物和分享之间的互动行为—分享型礼物。它以直接、没有互惠期待、互惠实践不确定为特征。这些特征的产生与青年关系的培育方式、高流动性的社会背景... 与贝尔克分享理论将礼物与分享完全割裂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青年群体间存在一种介于礼物和分享之间的互动行为—分享型礼物。它以直接、没有互惠期待、互惠实践不确定为特征。这些特征的产生与青年关系的培育方式、高流动性的社会背景、注重心意表达的情感偏好及市场媒体的渲染息息相关。在分享礼物的过程中,分享者通过让物带有自己的气质、创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礼物延展了自我。在使物更适合对方的过程中,物也延展着他人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分享型礼物 自我延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