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盆地深层热储流体锶同位素演化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马致远 郑会菊 +1 位作者 郑磊 何丹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应用Sr含量、87Sr/86Sr比值及热水水化学资料,结合关中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对关中盆地腹部深部热储流体的补给起源、路径、成因及混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方向为咸礼断阶东南热储流体接受补给的来水方向;咸礼断阶西北水源来水方向... 应用Sr含量、87Sr/86Sr比值及热水水化学资料,结合关中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对关中盆地腹部深部热储流体的补给起源、路径、成因及混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方向为咸礼断阶东南热储流体接受补给的来水方向;咸礼断阶西北水源来水方向为西北部;西安城区补给源有少量来自秦岭北麓,其主要水源来水方向为西部及北部,而长安区热储流体接受来自秦岭北麓正南方向的补给。固市凹陷深层热水封闭性好、水岩反应显著,属残存沉积水;咸礼断阶东南咸阳城区深层热水封闭性较好、水岩反应较为显著,是含残存沉积水的古溶滤水;西安凹陷西安城区热水半封闭,存在一定水岩作用的古溶滤水;长安东大中层-浅层热水开放性好,属混入现代降水的古溶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流体 锶同位素 盆地型 演化 指示意义 关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与咸阳孔隙型热储尾水回灌堵塞机理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磊 马致远 +2 位作者 郑会菊 何丹 李妍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0-45,共6页
在分析西安与咸阳两市地质条件、热储环境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差异的基础上,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模拟、室内堵塞模拟试验及现场回灌试验多种方法耦合的方法,对西安、咸阳孔隙型热储尾水回灌堵塞机理进行对比研究。动态岩心驱替试验结果... 在分析西安与咸阳两市地质条件、热储环境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差异的基础上,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模拟、室内堵塞模拟试验及现场回灌试验多种方法耦合的方法,对西安、咸阳孔隙型热储尾水回灌堵塞机理进行对比研究。动态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西安回灌模拟试验各个堵塞率均大于咸阳回灌一号井堵塞率。两地化学、微生物堵塞对比显示,西安回灌井水体含铁量高,在回灌过程中产生大量铁细菌及铁类矿物黏泥,而咸阳回灌井水体铁类矿物影响微乎其微。研究表明,在开放环境下,地下水中Fe2+与空气中的O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O3和Fe(OH)3等矿物沉淀,这些胶状沉淀物进入地层后造成了堵塞。试验表明,西安三桥回灌井回灌地层适宜性不及咸阳回灌一号井;且西安三桥回灌井开放式回灌方式加重了化学、微生物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热储流体 回灌 堵塞机理 地热资源 西安市 咸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关中盆地腹部深层地下热水δ^(18)O富集主控因素的再认识 被引量:9
3
作者 马致远 吴敏 +3 位作者 郑会菊 许勇 孟阳 党书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7-495,共9页
开展关中盆地腹部深层地下热水起源成因的研究,对推动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中国大多数地下热水赋存地区的热水样点与现代循环水的关系密切,多属循环型热水,而关中盆地深层地下热水却远离大气降水线,δ^(18)O漂移显... 开展关中盆地腹部深层地下热水起源成因的研究,对推动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中国大多数地下热水赋存地区的热水样点与现代循环水的关系密切,多属循环型热水,而关中盆地深层地下热水却远离大气降水线,δ^(18)O漂移显著,对此,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引起关中盆地地下热水δ^(18)O富集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认识。应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关中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对关中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深层地下热水δ^(18)O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关中盆地深层地热水δ^(18)O富集的因素是多元的,因热储环境开发度而异,在较封闭的热储条件下,其主控因素是水岩反应。热储蒸发实验的结果表明,深层地热水在进入地层前作为补给水源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入渗后进入较封闭热储环境时则主要受控于水岩作用的影响,且受水岩反应的影响程度为固市凹陷>咸礼断阶东>咸礼断阶西及西安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地下热水 δ18O富集 水岩反应 蒸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