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转型中性束磁偏转器形状的概念设计
1
作者 王雪纯 邹桂清 +6 位作者 于祺 孙于龙 张余弦 赵自强 雷光玖 郑国尧 耿少飞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6-463,共8页
目前直线型中性束注入器中的核心部件强流离子源无法长时间运行在强中子辐射区。面对未来聚变堆的需求,提出了偏转型中性束的概念。利用互相垂直的两线圈的横向磁场改变离子束传输路径方向,使偏转束注入通道在纵向上偏离离子源,从而缓... 目前直线型中性束注入器中的核心部件强流离子源无法长时间运行在强中子辐射区。面对未来聚变堆的需求,提出了偏转型中性束的概念。利用互相垂直的两线圈的横向磁场改变离子束传输路径方向,使偏转束注入通道在纵向上偏离离子源,从而缓解了离子源区域的辐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形状和角度的磁偏转线圈对束偏转角度和聚散性的影响,确定了满足需求的亥姆霍兹线圈结构。综合平行四边形线圈和梯形线圈磁场分布使束在不同方向上汇聚的优点,优化线圈结构呈现扇形形状,最终实现了束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双聚焦设计,以保证负离子束大角度偏转并汇聚注入托卡马克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转型中性束 负离子束 磁场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kV-55A-2s离子源电极栅的热应力计算与分析
2
作者 邹桂清 姜韶风 +1 位作者 雷光玖 周才品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3-267,共5页
利用有限元单元法对60kV-55A-2s离子源地电极栅进行了热应力分析。在热载荷为1.0MW.m-2、冷却水流速为5m.s-1时,通过瞬态温度场计算得到了地电极栅达到热平衡时间为6s、2s时的最高温度低于100℃的结果。热应力场分析结果显示,电极的热... 利用有限元单元法对60kV-55A-2s离子源地电极栅进行了热应力分析。在热载荷为1.0MW.m-2、冷却水流速为5m.s-1时,通过瞬态温度场计算得到了地电极栅达到热平衡时间为6s、2s时的最高温度低于100℃的结果。热应力场分析结果显示,电极的热变形属于二维翘曲;在载荷密度低于2.0MW.m-2时,电极栅可以保持在弹性变形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离子源 电极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A装置中性束离子源引出系统束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魏会领 曹建勇 +6 位作者 杨宪福 刘鹤 谢炜民 邹桂清 姜韶风 雷光玖 饶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4-197,共4页
在中性束离子源引出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引出束流的产生,这有利于得到更准确的引出功率和引出电极表面的热功率沉积情况。根据HL-2A装置中性束离子源引出电极的电连接方式和束流引出的物理过程,对离子源束流引出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抑制... 在中性束离子源引出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引出束流的产生,这有利于得到更准确的引出功率和引出电极表面的热功率沉积情况。根据HL-2A装置中性束离子源引出电极的电连接方式和束流引出的物理过程,对离子源束流引出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抑制极电流产生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放电气压扫描实验中的结果发现:随着放电气压的增加,不同弧放电电流情况下抑制极电流均逐渐增加,且抑制极电流与引出电流的比值近似线性增加。针对引出离子束流经过引出电极的过程建立了物理模型。计算了抑制极电流与引出电流的比值与放电气压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引出束流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束离子源 引出电极 引出电流 抑制极电流 放电气压 碰撞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M装置5 MW中性束加热束线离子源放电室研制 被引量:4
4
作者 魏会领 曹建勇 +6 位作者 余珮炫 邹桂清 周红霞 杨宪福 周博文 罗怀宇 耿少飞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127,共5页
为了给HL-2M装置建设一条5 MW中性束加热束线,开展了中性束加热用热阴极弧放电离子源放电室的研制。这条中性束束线包含4套80 kV/45 A/5 s离子源,放电室的设计指标为850 A/5 s。首先采用CST软件中的电磁工作室对特定几何结构的放电室会... 为了给HL-2M装置建设一条5 MW中性束加热束线,开展了中性束加热用热阴极弧放电离子源放电室的研制。这条中性束束线包含4套80 kV/45 A/5 s离子源,放电室的设计指标为850 A/5 s。首先采用CST软件中的电磁工作室对特定几何结构的放电室会切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会切磁场分布,验证了会切磁场布局的合理性。针对放电室加工工艺和实验过程中局部拉弧等问题,对放电室结构进行了不断改进。放电室侧壁由40列会切磁体改为7圈环形磁体,阴极灯丝结构从灯丝板结构最终改为陶瓷可伐结构,并且在放电室和加速器之间增加了陶瓷屏蔽。在阴极板结构放电室和阴极陶瓷可伐结构放电室内都获得了正常的弧放电。最终定型的放电室采用周边7圈环形会切磁体和陶瓷可伐结构。在定型的放电室内达到了5 MW中性束束线离子源弧放电的指标。弧放电时间接近5 s,最大弧放电电流达到1 0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M装置 中性束加热 离子源 弧放电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辉光放电电极的冷却计算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建尔 邹桂清 冉红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3-207,共5页
对清洗放电时ITER辉光放电电极采用水冷和气冷条件下的电极冷却进行了计算。当辉光放电清洗功率为9000W,冷却水的流速为4~6m·S^-1,入口温度为室温25℃时,电极的温升不会超100℃。当冷却媒介为氦(He),速度为300m·S^-1... 对清洗放电时ITER辉光放电电极采用水冷和气冷条件下的电极冷却进行了计算。当辉光放电清洗功率为9000W,冷却水的流速为4~6m·S^-1,入口温度为室温25℃时,电极的温升不会超100℃。当冷却媒介为氦(He),速度为300m·S^-1,入口温度为室温25℃时,最高温度不会超过200℃。计算表明,当仅仅考虑因辉光放电电功率所导致电极发热时,水冷可以满足电极辉光放电时的冷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放电 电极 冷却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A装置NBI加热束线束光学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余珮炫 魏会领 +5 位作者 邹桂清 刘鹤 周红霞 杨宪福 周博文 曹建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89,共5页
中性束离子源束光学特性直接影响中性束注入功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扫描的方式对引出束半宽度随导流系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理论上,采用IGUN程序对HL-2A装置的三电极引出加速器进行了束元轨迹模拟,采用束几何光学计算程序对高斯束元... 中性束离子源束光学特性直接影响中性束注入功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扫描的方式对引出束半宽度随导流系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理论上,采用IGUN程序对HL-2A装置的三电极引出加速器进行了束元轨迹模拟,采用束几何光学计算程序对高斯束元进行叠加,得到了在束线量热靶处引出束的1/e半宽度。实验上,在放电气体为氘气,弧放电电流分别为200,300,400A时,对引出高压进行扫描,利用量热靶上的热偶测量了不同位置处的温升,用高斯函数拟合得到引出束的分布和1/e半宽度。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束半宽随着导流系数的增加先减少后逐渐增加。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离子束流下的最佳导流系数值基本不变,而实验上,弧流为200,300,400A时,对应的最佳导流系数分别为1.6,1.7,1.85μ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束加热 束光学特性 导流系数 1/e半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M装置中性束离子源束光学红外成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博文 邹桂清 +7 位作者 曹建勇 魏会领 刘鹤 周红霞 何峰 杨宪福 罗怀宇 潘春花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7,共6页
为了研究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NBI)加热用的80k V/45A/5s热阴极离子源束光学特性,采用红外电荷耦合元件(CCD)成像技术,测量离子源引出粒子束轰击量热靶板产生的温度分布,得到束功率密度空间分布区间特征参数1/e半宽度。在NBI热阴极离子... 为了研究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NBI)加热用的80k V/45A/5s热阴极离子源束光学特性,采用红外电荷耦合元件(CCD)成像技术,测量离子源引出粒子束轰击量热靶板产生的温度分布,得到束功率密度空间分布区间特征参数1/e半宽度。在NBI热阴极离子源调试平台上,扫描离子源的放电和引出参数,利用CCD红外热像仪获得了对应参数下量热靶上的束功率密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HL-2M装置NBI加热系统80k V/45A离子源可用的导流系数范围为0.7~1.5?P。同样导流系数下,梯度电极与等离子体电极的分压比较高时,引出束流的半宽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M装置 中性束注入离子源 导流系数 红外热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A装置NBI中性化室气靶厚度与中性化效率
8
作者 杨宪福 谢炜民 +5 位作者 魏会领 刘鹤 邹桂清 张贤明 李明 曹建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1,共6页
采用迭代法对HL-2A装置1MW中性束系统中的中性化气体靶厚进行了理论计算,并给出了相应的中性化效率,发现仅靠离子源顺流气体形成的气体靶通常不能使中性化效率达到最佳值,因而有必要在中性化器内加入补充送气来提高气体靶厚。采用补充... 采用迭代法对HL-2A装置1MW中性束系统中的中性化气体靶厚进行了理论计算,并给出了相应的中性化效率,发现仅靠离子源顺流气体形成的气体靶通常不能使中性化效率达到最佳值,因而有必要在中性化器内加入补充送气来提高气体靶厚。采用补充送气系统,在相同的放电参数下中性化效率提升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束 中性化效率 气体靶厚 补充送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Power Ion Beam Characteristics of a Magnetic Multi-Pole Line-Cusp Ion Source for the HL-2A Tokomak 被引量:6
9
作者 邹桂清 雷光玖 +7 位作者 姜韶风 曹建勇 于利明 卢大伦 杨立梅 刘鹤 江涛 张贤明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8期94-97,共4页
A circular magnetic multi-pole line-cusp ion source with a nominal 45 keV 25 A hydrogen ion beam is developed for the neutraJ beam injector of the HL-2A tokomak. At present, this bucket ion source can produce a 40 keV... A circular magnetic multi-pole line-cusp ion source with a nominal 45 keV 25 A hydrogen ion beam is developed for the neutraJ beam injector of the HL-2A tokomak. At present, this bucket ion source can produce a 40 keV 20 A hydrogen ion beam for less than lOOms on a test bed, and a 35 ke V 13A ion beam for 300ms on the injector of the HL-2A tokomak. The 1/e half-width of the ion beam power profile is about 6.0 ± 0.2 em at the positionof 3.26m downstream from ion sour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vergence degree is nearly 1.1. The optimum perveance matched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and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values from experiential equation of Uhlemann et al. The maximum of optimum perveance reached 2.2 × 10^-6 A/V^1.5 for 38 keV beam energy. An ion beam with above 60% H^+ species fraction can be achieved, which was measured by Ha light Doppler shift spectroscopy.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a neutral beam with a total power of more than 0.6 MW was successfully injected into the plasma of the HL-2A Tokomak in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nonliear interaction numeric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建勇 魏会领 +19 位作者 刘鹤 邹桂清 杨宪福 张贤明 唐立新 罗萃文 余佩炫 耿少飞 周红霞 周博文 李青 何峰 罗怀宇 周健 任磊磊 潘春花 黄高扬 雷光玖 饶军 段旭如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130,共9页
为开展磁约束堆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正在建造的HL-2M装置拟建造3条5MW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束线。简要概述了HL-2M装置NBI加热系统的总体规划,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设计,离子源调试实验,注入器核心部件的安装和测试结果。通过调试,目... 为开展磁约束堆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正在建造的HL-2M装置拟建造3条5MW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束线。简要概述了HL-2M装置NBI加热系统的总体规划,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设计,离子源调试实验,注入器核心部件的安装和测试结果。通过调试,目前单个离子源引出束流达到36A,加速电压75kV,离子束功率达到2.4MW,脉冲宽度3s。通过测试发现:注入器的4条离子束汇聚角误差小于±0.1°,残留离子偏转磁体的磁场测试值与模拟计算值偏差小于±5%,注入器静态真空值达到1.0×10^(-3)Pa。注入器采用大型非标低温泵,低温泵的抽速达到2.40×106L/s。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试装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束线能够满足HL-2M装置NBI加热的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I加热束线 注入器 离子源 低温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pirical Scaling Laws of Neutral Beam Injection Power in HL-2A Tokamak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建勇 魏会领 +11 位作者 刘鹤 杨宪福 邹桂清 于利明 李青 罗翠文 潘宇东 姜韶风 雷光玖 李波 饶军 段旭如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3-46,共4页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obtain neutral beam injection (NBI) power scaling laws with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the NBI system on HL-2A, including the beam divergence angle, the beam power transmission effi...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obtain neutral beam injection (NBI) power scaling laws with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the NBI system on HL-2A, including the beam divergence angle, the beam power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the neutralization efficiency and so on. With the empirical scaling laws, the estimating power can be obtained in every shot of experiment on time, therefore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such as the energy confinement time can be obtained precise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y the tokamak simulation code (TSC)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sma parameters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y using the NBI power from the empirical scaling 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Empirical Scaling Laws of Neutral Beam Injection Power in HL-2A Tokamak H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Experimental Discharge Parameters to Increase the Arc Efficiency of the Bucket Ion Source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利明 雷光玖 +7 位作者 曹建勇 钟光武 姜韶风 邹桂清 江涛 卢大伦 张贤明 刘鹤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72-75,共4页
Arc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on source. High are efficiency is necessary for a high power ion source, because it can decrease the load of the arc power supply. Thus the ... Arc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on source. High are efficiency is necessary for a high power ion source, because it can decrease the load of the arc power supply.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harge parameters (gas pressure, arc voltage, filament current, bias resistance connecting between the anode and plasma grid) and the arc efficiency is investigated in experiment especially. It is found that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the arc efficiency increases fast if the pressure is below 0.4 Pa, but when it is above 0.4 Pa, the arc efficiency remains unchanged or increases slowly. If we increase the arc voltage or filament current, the arc efficiency decreases. The bias resistance also influences the arc efficiency, at the same pressure the arc efficiency increases with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on Ratio of HL-2A Bucket Ion Source
13
作者 于利明 雷光玖 +10 位作者 曹建勇 杨立梅 姜韶风 韩小玉 张贤明 孙平 邹桂清 卢大伦 刘鹤 江涛 段旭如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75-78,共4页
For heating the tokamak plasma effectively, the ion source must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ions with high proton ratio. The proton ratio, which is found to be more than 65.6% at the ion current of 19.6A with the extracti... For heating the tokamak plasma effectively, the ion source must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ions with high proton ratio. The proton ratio, which is found to be more than 65.6% at the ion current of 19.6A with the extraction voltage of 39.6 k V, is measured with an image spectrograph by Doppler shift effect of Balmer-α-radiation spectrum emitted from fast hydrogen particles. The tendency of proton ratio with the ion density in experiment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mode devised by Zhang et al. Okumura et al. only gave the affection of the plasma volume and ion loss area on the proton ratio,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on density in chamber and the proton ratio was not presented. We give the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LERATORS beams and electromagnetism Nuclear physics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Plasma physics Particle physics and field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