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
1
作者 武瑾 曾凡成 +5 位作者 唐晴 杨立民 邱振 赵圣贤 邹晓品 李伟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7-1243,共17页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二维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微区QEMSCAN分析等手段,结合全岩XRD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沉积环境...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二维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微区QEMSCAN分析等手段,结合全岩XRD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沉积环境演化以及沉积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TOC含量-矿物含量-成因-沉积构造”多端元岩相划分方案,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高TOC块状生物硅质页岩、极高TOC薄纹层生物硅质页岩、高TOC极薄纹层生物-碎屑硅质页岩、中TOC纹层状碎屑硅质页岩、高TOC纹层状化学-生物钙硅混积页岩、高TOC极薄纹层生物-碎屑硅泥混积页岩、中TOC纹层状碎屑硅泥混积页岩、中TOC纹层状碎屑三元混积页岩共8种岩相类型,并对其岩相特征、垂向分布特征以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2)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古气候经历了从五峰组底部温湿到中部干热再到顶部干冷、随后从龙马溪组下部的湿热到中上部的温湿的演变。在五峰组下部以及龙马溪组下部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海侵,海平面较高时,水体封闭性弱、还原性强、盐度较低、古生产力较高;在五峰组顶部发生冰川事件导致海平面下降,海平面较低时,水体封闭性强、还原性弱、盐度较高、古生产力较低。(3)沉积环境的高频变化对页岩岩相发育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中有机质含量与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良好的正相关,在古生产力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主要沉积极高TOC薄纹层生物硅质页岩和高TOC极薄纹层生物-碎屑硅质页岩。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对有机质富集和页岩沉积作用的理解,而且可为该区域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预测、勘探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特征 古环境 沉积模式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福集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理及物性耦合性
2
作者 耶祥瑞 宋文礼 +5 位作者 宋立忠 曾凡成 邹晓品 胡望水 曲洋洋 李姗姗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4-624,共11页
基于多分辨率CT扫描,对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建立不同尺度的数字岩心,结合纹层组合对比结果,精细研究了不同类型层理的储层微观特征差异。研究表明:1)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分布与顺层缝分布耦合。脆性矿物有利于... 基于多分辨率CT扫描,对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建立不同尺度的数字岩心,结合纹层组合对比结果,精细研究了不同类型层理的储层微观特征差异。研究表明:1)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分布与顺层缝分布耦合。脆性矿物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留,在脆性矿物呈条带式分布的区域,孔隙度明显增大。2)页岩纹层的发育制约着储层孔隙的连通,五峰组—龙马溪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与孔隙连通率及裂缝孔隙度分布趋势相同,孔喉半径及孔喉比与连通率和渗透率皆具有正相关性。3)将不同类型层理的物性参数进行比较,水平层理优于均质型块状构造,水平层理中条带状粉砂型优于砂泥递变型与砂泥薄互层型。文中明确了龙一1亚段不同小层的微观特征差异,其中第1小层可作为该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最优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理 孔喉结构 渗流特征 数字岩心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