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化水沙条件下长江沙卵过渡带冲淤演变及水动力变化特征
1
作者 何子灿 郭小虎 +2 位作者 孙昭华 渠庚 邹宇雄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长江沙卵过渡带位于三峡水库出口至江汉平原之间,其对水沙变化的响应关系着长江中游河道的防洪、航运规划和生态栖息地功能。基于大量实测数据,系统研究了1955~2021年变化水沙条件下长江沙卵过渡带冲淤演变及水动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长江沙卵过渡带位于三峡水库出口至江汉平原之间,其对水沙变化的响应关系着长江中游河道的防洪、航运规划和生态栖息地功能。基于大量实测数据,系统研究了1955~2021年变化水沙条件下长江沙卵过渡带冲淤演变及水动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5~2021年长江沙卵过渡带年径流量变化较小,而输沙量变化显著,推移质输沙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分别于1982年和2003年发生锐减;从冲刷时间分布来看,长江沙卵过渡段的冲刷调整主要集中在1975~1991年葛洲坝独立运行(施工)期和2003~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初期,2016年后冲刷幅度明显减小。从冲刷空间分布来看,1975~1991年沙卵过渡带的冲刷部位集中于平滩河槽以下,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其冲刷特征则转变为“滩槽均冲”,且随着时间推移,主槽附近河床趋于稳定,河道冲刷变形集中在远离主槽的边滩、支汊等部位。上游次饱和水流下泄导致的沿程冲刷以及下游枯水位下降、河床沿程不均匀下切等引起的溯源冲刷是建坝后长江沙卵过渡带冲刷变形的主因。在河道整体冲刷背景下,1975~2021年沙卵过渡带洪水水面线形态相对稳定,受河道冲刷,床面糙度增加以及洞庭湖顶托作用联合影响,宜昌—枝城段洪水比降略微增大,沙市以下洪水比降略微减小;相比之下,枯水水面线形态变陡,且随着河床比降趋陡以及下游水位的持续下降,局部水面比降显著增大,其中毛家花屋—陈家湾段平均水面比降增幅超1,枯期水流输沙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演变 水动力变化特征 长江沙卵过渡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材料中应变局部化形成与演化研究
2
作者 李易奥 周伟 +2 位作者 邹宇雄 王頔 马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2,209,共8页
岩土颗粒材料的应变局部化失效问题广泛存在于工程设计应用中,主要表现为介观尺度上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和宏观尺度上的剪切带产生,目前在微观尺度上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为了系统研究颗粒集合体的应变局部化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通过使用离... 岩土颗粒材料的应变局部化失效问题广泛存在于工程设计应用中,主要表现为介观尺度上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和宏观尺度上的剪切带产生,目前在微观尺度上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为了系统研究颗粒集合体的应变局部化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通过使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拟了指定平面应变加载路径的真三轴试验,获取了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颗粒材料几何、运动以及力学信息。为了找出表征应变局部化特性的最佳特征量,比较了颗粒温度、波动位移和局部剪胀角等微观指标,发现波动位移在表征应变局部化方面与其他参数相比相关性更好,并选定其作为应变局部化表征变量。为了量化颗粒集合体从应变局部化开始产生到发育完成的具体应变区间,采用莫兰指数对波动位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了颗粒集合体在弹塑性转换阶段的发育区间。进一步对颗粒集合体应变局部化发育区间内的波动位移空间分布进行探究,并统计不同空间区域内波动位移的概率密度函数,发现研究区域外部的局部塑性在过渡阶段停止演化,而内部塑性以逾渗模式发展。最终,通过波动位移的空间分布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描述介观尺度上应变局部化的团簇体模型。该模型可以将颗粒集合体宏观剪切带的形成与发育和单个颗粒的微观塑性发展相联系,刻画颗粒集合体从介观尺度上的应变局部化出现到宏观尺度上剪切带完全形成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材料 真三轴试验 非仿射变形 应变局部化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转动对颗粒材料组构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邹宇雄 马刚 +3 位作者 李易奥 陈远 周伟 邱焕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29-2838,共10页
颗粒材料大多由不规则形状的颗粒组成,如砂土、谷物等,抵抗转动是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固有特性。已有研究表明,颗粒抗转动特性对其宏观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因此,在颗粒材料的细观数值模拟中或采用非圆颗粒,或在圆颗粒离散元模拟中采用考... 颗粒材料大多由不规则形状的颗粒组成,如砂土、谷物等,抵抗转动是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固有特性。已有研究表明,颗粒抗转动特性对其宏观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因此,在颗粒材料的细观数值模拟中或采用非圆颗粒,或在圆颗粒离散元模拟中采用考虑抗转动的接触模型。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DEM)和离散元方法(DEM)分别对椭球形状颗粒和具有抗转动能力的圆球颗粒进行三轴剪切数值模拟,指出了采用抗转动接触模型考虑颗粒形状影响的局限性,并基于颗粒的局部排布结构揭示了形状影响的细观来源。峰值内摩擦角和剪胀均随着转动摩擦系数和形状偏离圆球程度而单调增加,但颗粒形状对它们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细观组构分析也表明,虽然颗粒形状和转动摩擦都能显著增强组构各向异性,但是组构各向异性的演化模式有明显的区别。造成以上结果的差异在于其抵抗转动的影响机制不同。转动摩擦是通过限制颗粒转动,增强了颗粒间的稳定承载能力,而非圆颗粒是通过咬合作用形成稳定的局部排列结构。由于椭球颗粒腹部比端部能够传递更大的接触力,颗粒受剪切后发生转动,颗粒长轴倾向于正交大主应力方向,呈现交错排列,颗粒间相互锁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转动特性 颗粒形状 细观组构 各向异性 排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遇水湿化对堆石体颗粒破碎和压缩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刚 王渊 +4 位作者 程家林 叶晓峰 邹宇雄 周伟 刘其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40-1648,共9页
堆石体遇水后产生的湿化变形会影响堆石坝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目前对湿化变形细观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采用室内试验、电镜扫描、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进行了湿化对堆石体破碎特性和压缩特性的影... 堆石体遇水后产生的湿化变形会影响堆石坝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目前对湿化变形细观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采用室内试验、电镜扫描、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进行了湿化对堆石体破碎特性和压缩特性的影响研究。干燥和饱和状态的单颗粒破碎试验和SEM电镜扫描表明,遇水饱和导致颗粒的岩石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其孔隙、微裂纹等缺陷增多,颗粒破碎强度和表面摩擦系数降低。率定了干燥与饱和颗粒的细观参数,开展了干燥和饱和状态的单颗粒破碎和颗粒集合体单轴压缩的数值试验。遇水湿化对堆石体有润滑、软化和劣化作用,使堆石颗粒的摩擦系数、变形模量和破碎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湿化使颗粒破碎强度降低了22.6%,使颗粒间摩擦系数降低了11.7%,使颗粒集合体的压缩模量降低了13.1%。破碎强度降低导致的颗粒破碎是堆石体产生湿化变形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体 湿化变形 颗粒破碎 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球颗粒体系剪切过程中自由体积的分布与演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邹宇雄 马刚 +3 位作者 李易奥 王頔 邱焕峰 周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74-2383,共10页
颗粒材料是一种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由大量离散的颗粒和其周围的自由体积组成.虽然颗粒的自由体积与颗粒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征的相关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由于表征上的困难,目前对非球形颗粒体系的局部自由体积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颗粒材料是一种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由大量离散的颗粒和其周围的自由体积组成.虽然颗粒的自由体积与颗粒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征的相关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由于表征上的困难,目前对非球形颗粒体系的局部自由体积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本文采用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主轴长度的椭球颗粒试样的三轴剪切数值模拟,基于Set Voronoi算法对剪切过程中的颗粒试样进行了Voronoi元胞分割,分析了颗粒试验在剪切过程中自由体积的统计分布特性和演化规律,研究了颗粒形态对自由体积的影响.剪切过程中Voronoi元胞的各向异性逐渐增强,且各项异性增强程度随颗粒非球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非球颗粒在剪切过程中经历更加强烈的重排列.具有不同非球度的椭球颗粒体系的局部孔隙比均服从k−Γ分布,且这个分布仅与颗粒体系的全局孔隙比相关,不受颗粒形态和剪切状态的影响.局部孔隙比的波动呈现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非对称参数刻画了局部自由体积收缩和膨胀的博弈,其与全局孔隙比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球颗粒 VORONOI 元胞 自由体积 各向异性 局部孔隙比 局部孔隙比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的砂土颗粒材料微观动力学 被引量:3
6
作者 苗泽锴 张大任 +4 位作者 马刚 邹宇雄 陈远 周伟 肖宇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97-1606,共10页
将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相结合,分析渥太华砂在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演化规律.在试验过程中共完成15次X射线扫描,使用图像分割算法进行颗粒分割并使用球谐函数重构颗粒的表面形貌,根据颗粒的多尺度形态指标序列实... 将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相结合,分析渥太华砂在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演化规律.在试验过程中共完成15次X射线扫描,使用图像分割算法进行颗粒分割并使用球谐函数重构颗粒的表面形貌,根据颗粒的多尺度形态指标序列实现整个加载过程中颗粒的准确匹配与追踪,并分析颗粒位移、转动、局部非仿射运动和局部孔隙率等微观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指标的演化规律.在剪切过程中颗粒体系的竖向位移分布呈现2个锥形区域,颗粒的转动分布出现明显的X型剪切带.用于度量局部塑性变形程度的局部非仿射运动和局部体积分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颗粒微观动力学与其微观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局部自由体积较大的地方更易发生塑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材料 X射线断层扫描(CT) 三轴试验 微观动力学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