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彪水岩软岩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少科 杨远怀 邹大晴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9年第6期129-134,共6页
浅埋彪水岩软岩隧道位于正在建设的香丽高速虎跳峡地下立交段,该围岩岩性主要为灰岩夹板岩、板岩夹灰岩,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是浅埋彪水岩软岩隧道施工的主要控制工程。在建立合理工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选取SC-1型典型软岩隧道断面作为... 浅埋彪水岩软岩隧道位于正在建设的香丽高速虎跳峡地下立交段,该围岩岩性主要为灰岩夹板岩、板岩夹灰岩,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是浅埋彪水岩软岩隧道施工的主要控制工程。在建立合理工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选取SC-1型典型软岩隧道断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 3D软件对二台阶预留核心土、单侧壁导坑、双侧壁导坑等,隧道工法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围岩受力、变形比较和分析,证明浅埋暗挖时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对于该隧道施工更为安全;围岩压力、拱顶沉降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导壁法施工对彪水岩软岩隧道地表沉降控制更加有利、安全。但是,采用双侧导壁工法造价较高,所以在满足施工安全和地表沉降量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施工成本因素,这对工法的评选有了更高的数值要求。本文根据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工程造价预算及地表沉降量要求,认为双侧导壁施工方案适用于本工程,也可以通过加强单侧导壁工法的支护参数来控制浅埋段地表沉降。该研究对类似隧道工法的评选具有重要的工程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软岩 彪水岩隧道 开挖方案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地震动作用下对桥梁圆端空心墩的位移响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博宇 吴永红 +1 位作者 邹大晴 熊丽婷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9年第4期96-103,共8页
实际结构往往遭遇多次地震动作用,而目前国内抗震设计规范考虑的仅为单一地震事件影响,尚无法考虑多次地震动下桥梁结构的响应情况。针对上述现象,作者以秋末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抗震分析软件Open Sees对铁路圆端空心墩进行传统及累... 实际结构往往遭遇多次地震动作用,而目前国内抗震设计规范考虑的仅为单一地震事件影响,尚无法考虑多次地震动下桥梁结构的响应情况。针对上述现象,作者以秋末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抗震分析软件Open Sees对铁路圆端空心墩进行传统及累积增量动力分析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两种情况下位移响应情况来研究多次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铁路圆端空心墩较柔,高阶振型较为明显,结构最大位移及残余位移随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较单一地震作用而言,多次地震动下,结构的最大位移及残余位移均偏大;3)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对于结构最大位移响应,当结构处于弹性状态,其差异不明显,当结构处于弹塑性状态,其差异较大不可忽略;对于残余位移而言,其差异均较为明显,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秋末河大桥 增量动力分析 OPEN SEES 残余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