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同地区早中生代煌斑岩-碳酸岩岩墙群 被引量:56
1
作者 邵济安 张永北 +3 位作者 张履桥 牟保磊 王佩瑛 郭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大同地区密集分布的岩墙群由基性-超基性煌斑岩和碳酸岩组成,侵入于石炭-二叠纪煤层中。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Rb-Sr、K-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岩墙群的侵位于晚三叠世。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碳酸岩和煌斑岩都来源于壳幔混合型岩浆源区... 大同地区密集分布的岩墙群由基性-超基性煌斑岩和碳酸岩组成,侵入于石炭-二叠纪煤层中。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Rb-Sr、K-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岩墙群的侵位于晚三叠世。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碳酸岩和煌斑岩都来源于壳幔混合型岩浆源区。稳定元素比值和相容、不相容元素同等富集则表明它们是碳酸岩和硅酸盐混合的原始母岩浆液态不混熔的产物。岩墙群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表明,它们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到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大同岩墙群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华北早中生代岩石圈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地区 早中生代 岩墙群 煌斑岩 碳酸岩 基性岩 超基性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被引量:145
2
作者 邵济安 刘福田 +1 位作者 陈辉 韩庆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蒙古额尔德尼查干的地震层析图象,揭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对俯冲时间及俯冲作用与岩浆作用时差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板块俯冲与研究区的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底侵作用年代学的研究,将大兴安岭—燕山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层析图象显示的大陆板内软流圈上涌体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燕山地区 板块构造 火山-深成岩带 俯冲作用 晚中生代 地震层析图像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2
3
作者 邵济安 孟庆任 +2 位作者 魏海泉 张履桥 王佩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51-761,共11页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伸展背景下的断陷盆地之中,下部由粗粒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组成,上部则为河湖相沉积物,并出现火山岩夹层,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髫髻山组到后城组的层序反映出从断陷盆地到坳陷盆地的发展过程。此外,后城组形成后所发生的区域性挤压作用导致了这期伸展盆地的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晚侏罗世 断陷盆地 钾玄岩系列 伸展构造 火山-沉积盆地 构造环境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壳垂向增生的两种方式:以大兴安岭为例 被引量:55
4
作者 邵济安 韩庆军 +2 位作者 张履桥 牟保磊 乔广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0-606,共7页
本文讨论了大兴安岭由于中生代底侵作用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陆壳增生方式: 1) 来自地壳底部壳幔混源岩浆房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对上部陆壳的增生, 岩浆的侵位和喷发集中在145~115 Ma, 它们具明显的幔源岩石同位素特征, 如正的... 本文讨论了大兴安岭由于中生代底侵作用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陆壳增生方式: 1) 来自地壳底部壳幔混源岩浆房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对上部陆壳的增生, 岩浆的侵位和喷发集中在145~115 Ma, 它们具明显的幔源岩石同位素特征, 如正的εNd (t)值(0~4),低的87Sr/86 Sr 初始比值(0.704~0.708)等; 2)早中生代形成的镁铁-超镁铁质堆晶岩(241~214 Ma)对下部陆壳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壳幔混源岩浆 岩浆 陆壳增生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口-古崖居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形成机制的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62
5
作者 邵济安 李献华 +2 位作者 张履桥 牟保磊 刘玉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7-524,共8页
京北南口至延庆古崖居出露了一套延伸40km、由钾玄质岩石和花岗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报道了岩墙群的同位素年龄,其K-Ar年龄为114~120Ma,Rb-Sr年龄为128Ma。对南口双峰式岩墙群的17个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 京北南口至延庆古崖居出露了一套延伸40km、由钾玄质岩石和花岗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报道了岩墙群的同位素年龄,其K-Ar年龄为114~120Ma,Rb-Sr年龄为128Ma。对南口双峰式岩墙群的17个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酸性岩墙和基性岩墙是同时来自两个独立的岩浆房,岩浆来自EMⅠ型富集地幔。在此基础上,用岩浆不混熔的双扩散对流模式解释了两个层状岩浆房的形成,正是它们同时为双峰式岩墙群提供了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岩墙群 同位素年龄 微量元素 双扩散对流模式 岩石成因论 形成机制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大兴安岭的隆起——一种可能的陆内造山机制 被引量:101
6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1 位作者 肖庆辉 李晓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89-794,共6页
本文将大兴安岭中生代地表地质演化,与地壳、上地幔、软流圈不同深部的构造特征结合起来,反演大兴安岭的演化过程:从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开始,经过晚中生代的大量壳幔混合岩浆侵位-喷发,大兴安岭完成了造山第一阶段的陆壳增生过程,早白垩... 本文将大兴安岭中生代地表地质演化,与地壳、上地幔、软流圈不同深部的构造特征结合起来,反演大兴安岭的演化过程:从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开始,经过晚中生代的大量壳幔混合岩浆侵位-喷发,大兴安岭完成了造山第一阶段的陆壳增生过程,早白垩世伴随大兴安岭的快速隆升和两侧盆地的沉降,形成了盆-岭构造,完成了造山第二阶段的隆升过程。作者通过大兴安岭的这一独具特色的造山作用,提出陆内造山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即伸展造山,同时对陆内造山区别板缘造山的复杂性提出了初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 底侵作用 盆-岭构造 伸展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的再造 被引量:78
7
作者 邵济安 唐克东 何国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58-1866,共9页
针对近年来关于内蒙古中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存在和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的观点,本文通过构造古地理图的编制,结合早二叠世沉积岩相、古地理、生物组合、陆源碎屑以及烃源岩的讨论,认为中亚陆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晚古生代存在的是陆壳基底... 针对近年来关于内蒙古中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存在和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的观点,本文通过构造古地理图的编制,结合早二叠世沉积岩相、古地理、生物组合、陆源碎屑以及烃源岩的讨论,认为中亚陆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晚古生代存在的是陆壳基底之上发育的陆表海和裂陷槽,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洋。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区的演化过程。早二叠世早期伴有强烈火山喷发的沉积作用受到三条近东西向分布的同沉积裂陷槽的控制,由北向南,其滨-浅海相的沉积-火山岩厚度分别>8000m;>5000m和2900m,显示基底为不稳定的裂陷槽。沉积作用受到深断层控制的观点得到本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的佐证。早二叠世早期沉积岩以粗碎屑岩为主,其中成熟度低的硬砂岩、长石砂岩分布广泛。此外,从陆源碎屑的组分和来源可见,蚀源区具有新生陆壳的组成,近源沉积物具有快速堆积的特征。早二叠世晚期沉积岩为夹有灰岩透镜体的炭质粉砂岩、板岩。由于海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的提高,形成分布于前三角洲,浅海,半深海的烃源岩(R0值=1.01%~3.67%)。上述沉积组合反映了陆壳成熟度不断提高,构造活动性减小,陆表海逐渐萎缩的特征。本区早二叠世的古生物以腕足类、珊瑚、、苔藓类为主,这一生物组合形成于滨-浅海环境,其中珊瑚大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温暖清澈的水域——几米至50米的滨-浅海区。植物化石及碎片的存在反映海陆交互相的环境。早二叠世晚期本区生物已经混生,主要以北极区生物为主,以Spiriferella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到处可见,但也混有暖水型的分子,如Richtofenia,Enteletes等。生物混生现象暗示早二叠世之前板块已经拼合,不存在深海洋盆。根据毛登地区哲斯组放射虫和菊石、螺、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共生的事实,作者认为放射虫可以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中,不能作为深海大洋存在的确切证据。本区的岩浆作用具有以下特点:早二叠世大石寨组双峰式火山岩(281~270Ma)的玄武岩岩浆来自亏损地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ISr=0.7024~0.7069,εNd(t)=-3.6^+7.9)。同期的碱性花岗岩和大型基性岩墙群(299~263Ma)呈带状展布在大型地堑带中,它们也具有幔源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εNd(t)=3.0~5.4,ISr=0.7053~0.7088,εHf(t)=-2.7~2.4。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背景上看,本区岩浆活动与蒙古境内同期的裂谷型岩浆活动(双峰式火山岩和过碱性的深成岩)一致,均属于伸展背景下受裂陷槽控制的岩浆作用,而非挤压体制下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的岩浆作用。本区晚古生代宝力格裂谷带与蒙古的戈壁-天山裂谷带联接为一条延伸数千千米规模的大陆裂谷带,清楚地显示了中亚造山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在伸展构造的背景下进入新陆壳演化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构造古地理 陆表海 裂陷槽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玄武岩捕虏晶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1
8
作者 邵济安 路凤香 +1 位作者 张履桥 杨进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47-1558,共12页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有一套镁含量较高(MgO=8%~10%)的橄榄玄武岩,有人称之为“高镁玄武岩”。通过这些玄武岩所含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形态特征、环带结构以及所包含不透明矿物的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属于地幔捕虏晶。捕虏晶和玄武质...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有一套镁含量较高(MgO=8%~10%)的橄榄玄武岩,有人称之为“高镁玄武岩”。通过这些玄武岩所含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形态特征、环带结构以及所包含不透明矿物的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属于地幔捕虏晶。捕虏晶和玄武质熔体反应的结果形成了环带结构,由于捕虏晶比玄武质熔体富 Mg、Ni、Cr,贫 Fe、Mn、Ca,因此作用结果提高了熔体的镁含量。此外,辉石的反环带以及复杂环带结构反映了两种熔体的混合作用。因此上述橄榄石、辉石捕虏晶的发现有助于揭示:1)岩石圈地幔和熔体相互作用以及高镁岩石的成因;2)两种熔体的混合作用。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与破坏,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橄榄石 单斜辉石 捕虏晶 环带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西北部小古里河过钾质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的发现 被引量:10
9
作者 邵济安 张文兰 +1 位作者 周新华 张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42-2650,共9页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裂谷带北端出露的一套超基性、基性的过钾质火山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确认了火山岩的喷发顺序,肯定了火山岩从基性岩向超基性岩的演变以及它们的K_2O、TiO_2含量不断提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超基性-...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裂谷带北端出露的一套超基性、基性的过钾质火山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确认了火山岩的喷发顺序,肯定了火山岩从基性岩向超基性岩的演变以及它们的K_2O、TiO_2含量不断提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超基性-过钾质岩石的岩浆成因提出了初步认识,认为它们不是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而是在裂谷演化构造背景下的一次独立的深源岩浆事件。本文将小古里河的过钾质火山岩和乌干达及意大利等世界上著名的钾质火山岩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北部 基性火山岩 Heilongjiang province volcanic rock 钾质火山岩 超基性岩 岩浆事件 结晶分异作用 野外调查 岩浆成因 五大连池 裂谷演化 黑龙江省 构造背景 意大利 乌干达 裂谷带 演变 岩石 深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口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的组成及其特征 被引量:34
10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1 位作者 魏春景 韩庆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5-212,共8页
在北京南口地区发现了一套NNW走向、颇具规模的、由基性钾玄岩和酸性花岗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其K-Ar同位素年龄为119~114Ma。本文重点讨论了岩墙群的野外地质特征及其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酸性岩墙和基性岩墙的稀土配分模式非常... 在北京南口地区发现了一套NNW走向、颇具规模的、由基性钾玄岩和酸性花岗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其K-Ar同位素年龄为119~114Ma。本文重点讨论了岩墙群的野外地质特征及其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酸性岩墙和基性岩墙的稀土配分模式非常接近,并且无明显的铕异常,推测它们的岩浆来自两个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源,而且两套岩浆之间不存在结晶分异作用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双峰式岩墙群。研究还表明,两种岩浆最初占位时共呈液相,彼此接触部位成分发生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但总体是互相独立的。岩墙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墙群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侵位的,具有深源浅侵位的特征,反映了晚中生代研究区存在的伸展构造这对于全面认识华北“燕山运动”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岩墙群 钾玄岩系 结晶分异 伸展构造 中生代 形成机制 花岗质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地区显生宙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邵济安 张舟 +1 位作者 佘宏全 刘东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从稳定向活动的转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和宁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麻粒岩捕虏体及其寄主闪长岩的研究,讨论其形成的不同构造背景,从而探讨体制转折的起始时期。赤峰柴胡栏子二叠纪镁铁... 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从稳定向活动的转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和宁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麻粒岩捕虏体及其寄主闪长岩的研究,讨论其形成的不同构造背景,从而探讨体制转折的起始时期。赤峰柴胡栏子二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62.3±3.1)Ma和(256.6±6.5)Ma,宁城河南营子三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分别为(229.7±2.6)Ma和(221±3)Ma。在上述两个地区还发现晚古生代二叠纪的闪长岩脉等。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二叠纪岩浆活动具有大陆裂谷初始阶段的特点,高场强元素含量比较低;而三叠纪高场强元素的增高显示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提高。二叠纪岩浆活动与此时全球构造演化及邻兴蒙造山带出现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密切相关。而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则与底侵背景下陆内伸展作用有关,是构造体制转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显生宙 镁铁质麻粒岩 同位素地质学 壳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二叠纪陆壳演化 被引量:44
12
作者 邵济安 何国琦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5,共9页
目前围绕华北北部(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邻的兴蒙造山带)的二叠纪的构造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中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古亚洲洋的演化持续到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由于大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之下的俯冲,导致克拉通北缘成为"安第斯... 目前围绕华北北部(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邻的兴蒙造山带)的二叠纪的构造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中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古亚洲洋的演化持续到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由于大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之下的俯冲,导致克拉通北缘成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活动陆缘有从早期(C2)的板块俯冲-汇聚向晚期(P2-T1-2)板块拆离-陆缘伸展演变的趋势,论证多偏于岩浆作用。本文将从沉积建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讨论,本文将研究区晚古生代陆壳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法门阶之前的中泥盆世是兴蒙造山带的主造山阶段;(2)晚泥盆-早石炭世进入后碰撞阶段;(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兴蒙造山带的年轻陆壳在伸展背景下,上叠的新生性裂陷槽构造而非大洋板块控制了同期的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这三阶段的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都有相应的表现。研究区深成岩同位素年龄显示了中-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三个峰值。为了揭示岩浆的形成机制,本文重点对研究区早二叠世(280Ma)和晚二叠世(260Ma)深成岩的岩石组合和Sr-Nd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R1-R2图显示本区二叠纪深成岩组合与以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安第斯型造山带不同。早二叠世深成岩具双峰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早二叠世深成岩与EMI地幔源区有更密切联系。受到前人对高寺台原始岩浆研究的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早二叠世时存在板内OIB岩浆沿着岩石圈断裂的上涌的过程。相比之下,晚二叠世深成岩多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碱性程度提高,中酸性岩石具高碱、高钾的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岩浆源区有向EMII演变的趋势,中-上部地壳熔融物质增多,暗示热活动带的上升。总之,从岩浆形成机制、岩浆源区演变的趋势和岩浆时空演化等诸多证据都表明:二叠纪深成岩的形成更多地与板内自身热演化有关,与安第斯型造山带有明显区别。兴蒙造山带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从更大的构造背景对它加以考察。中亚造山带存在8条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过碱性-碱性长石花岗岩带,它们共同都伴有双峰式火山岩。构造岩浆岩带横贯数千千米,北东走向的构造带显示了新的构造格局,高εNd(t)和低εSr(t)的同位素特征,反映了伸展背景下裂谷带的反复多次活动。总体上,中亚造山带作为增生的年轻陆壳,与华北克拉通及塔里木地块等一起从早二叠世开始,进入了新阶段的演化。从大陆岩石圈形成过程的克拉通化角度看,中亚造山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是碰撞后的第一阶段的克拉通化,晚石炭-早二叠世进入克拉通化的第二阶段,大规模的新生的带状伸展构造出现,标志着深部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陆壳演化 安第斯型造山带 二叠纪深成岩 克拉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广才岭造山过程的重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4
13
作者 邵济安 李永飞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59-2970,共12页
前人的研究确认了"黑龙江群"是一套包括蓝片岩在内的构造混杂岩,同时发现张广才岭的下地壳内存在有俯冲的洋壳板片。本文拟通过对张广才岭的地层-建造、岩浆作用以及变形-变质作用的研究,反演与俯冲事件相关的造山过程。从东... 前人的研究确认了"黑龙江群"是一套包括蓝片岩在内的构造混杂岩,同时发现张广才岭的下地壳内存在有俯冲的洋壳板片。本文拟通过对张广才岭的地层-建造、岩浆作用以及变形-变质作用的研究,反演与俯冲事件相关的造山过程。从东到西横穿造山带的地质调查揭示:沉积岩相与厚度、火山岩的组合和花岗岩系列、变质程度及变形强度的时空分布明显地受到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控制。造山带可以分成4个构造岩相带,显示了构造混杂岩带的水平增生作用和陆缘弧岩浆带的垂向增生作用。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岩浆作用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而高压蓝片岩及中-高压的硬绿泥石石榴石片岩的变质作用与挤压剪切变形发生在早、中侏罗世,后者与此时佳木斯地块持续向北西的挤压作用有关。通过区域构造的对比研究,显示张广才岭和北美西部中生代时期造山作用有某些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造山带 火山-沉积作用 变质-变形作用 陆缘弧的岩浆作用 斜向拼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喀喇沁堆晶岩捕虏体和寄主闪长岩的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21
14
作者 邵济安 张任祜 +3 位作者 韩庆军 张履桥 乔广生 桑海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1-336,共6页
喀喇沁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与华北克拉通交汇部位。研究区的闪长岩侵入到太古宙基底中。闪长岩中含有二辉岩、辉长岩、苏长岩、角闪岩、斜长岩等不同组分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和基性麻粒岩捕虏体 ,它们是幔源... 喀喇沁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与华北克拉通交汇部位。研究区的闪长岩侵入到太古宙基底中。闪长岩中含有二辉岩、辉长岩、苏长岩、角闪岩、斜长岩等不同组分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和基性麻粒岩捕虏体 ,它们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分别用Rb Sr法、K Ar法和Ar Ar法 ,对堆晶岩捕虏体及其寄主岩全岩或单矿物进行了详细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共获得各种年龄数据8件。橄榄辉石岩的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229±23)Ma ,87Sr/86Sr初始比值为0 70554±0 00012。斜长岩捕虏体中斜长石40Ar 39Ar坪年龄为(228±1)Ma ,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40±5)Ma ;苏长岩中斜长石的40Ar 39Ar坪年龄为(230±2)Ma ,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32±60)Ma ,两个样品的40Ar/36Ar初始比值分别为290和296 ,接近于大气Ar组成 ,说明年龄是真实可信的。斜长岩捕虏体中斜长石和角闪岩中角闪石的K Ar年龄分别为(237±8)Ma和(220 9±4 1)Ma ,暗示尽管堆晶岩捕虏体都是早中生代形成的 ,但并非是同一批次岩浆分异结晶的产物。捕虏体的寄主岩石———闪长岩的全岩K Ar年龄为(218 5±4 5)Ma和(221 3±4 3)Ma ,角闪石单矿物K Ar年龄为(223 3±3 3)Ma ,角闪石和全岩的K Ar年龄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表明闪长岩体从(5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晶岩捕虏体 同位素年代学 闪长岩 岩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冀蒙交界地区五期岩墙群的界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邵济安 翟明国 +1 位作者 张履桥 李大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7,共12页
以幔源岩浆侵位为标志的岩墙群是伸展作用的产物。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 ,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蒙交界地区基性岩墙群可分为 :180 0~ 170 0 Ma,80 0~ 70 0 Ma,2 30 Ma,14 0~ 12 0 Ma,5 0~ 4 0 Ma五个年龄组。本文通过这五组岩墙群的地... 以幔源岩浆侵位为标志的岩墙群是伸展作用的产物。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 ,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蒙交界地区基性岩墙群可分为 :180 0~ 170 0 Ma,80 0~ 70 0 Ma,2 30 Ma,14 0~ 12 0 Ma,5 0~ 4 0 Ma五个年龄组。本文通过这五组岩墙群的地质、岩石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 ,探讨本地区地幔物质组分随时间的演变规律 ;并将本地区出现的五期伸展作用与华北克拉通乃至全球同期的重要构造事件进行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群 伸展作用 华北克拉通 构造意义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龄 构造事件 组分 产物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晚石炭世高镁玄武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26
16
作者 邵济安 田伟 +1 位作者 唐克东 王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1-181,共11页
近年来,人们对古亚洲洋何时消亡存在争论,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直至晚古生代末大洋才闭合,导致大量的石炭纪一二叠纪岛弧火山岩的出现。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达青牧场晚石炭世高镁玄武岩(318.4~314Ma)的形成环... 近年来,人们对古亚洲洋何时消亡存在争论,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直至晚古生代末大洋才闭合,导致大量的石炭纪一二叠纪岛弧火山岩的出现。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达青牧场晚石炭世高镁玄武岩(318.4~314Ma)的形成环境进行讨论,分析和讨论是从以下4方面展开的:(1)玄武岩的基础地质特征:分布、产状、岩石一地球化学组成;(2)玄武岩成因和岩浆来源;(3)双峰式火山岩形成环境;(4)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火山岩的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本区玄武岩的时、空分布是稳定的;玄武岩具有高镁(〉8%)、低钾(〈1%)、LREE亏损(La/Yb=0.82)、铪同位素元素高(εHf(t)=14.4~23.9)等特征。据此认为,玄武岩不存在地壳物质混染的现象,推测在压力不大的伸展背景下,来源于新生岩石圈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高温岩浆,快速通过上覆陆壳到达地表。对玄武岩同时存在的Nb、Ta及其它HFSE亏损现象,推论与地幔楔长期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有关。通过对本区及邻区晚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的讨论,提出了本区火山岩属于大陆拉张减薄类型火山岩的观点。同时,从构造一岩相古地理研究的角度,对晚石炭世本区所处的伸展环境进行了讨论,支持了上述观点。最后,通过晚石炭世和旱二叠世两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对比,从演化角度进一步阐明中亚造山带年轻陆壳成熟的过程。中亚造山带晚石炭世一早三叠世裂谷型岩浆岩带呈数千km大规模带状分布的事实,进一步肯定了晚石炭世以来中亚造山带已经作为板内的年轻陆壳,承受了全球性大规模伸展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高镁玄武岩 双峰式火山岩 陆壳 伸展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石流体包裹体中分子水的发现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邵济安 臧启家 +3 位作者 韩庆军 张树霖 李红东 王志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7-133,共7页
利用激光拉曼和红外光谱测定了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玻基橄辉岩橄榄石斑晶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发现了波长分别为 32 45~ 35 6 5 cm- 1的液态水和波长为 36 2 7的 cm- 1气态水的特征峰 ,而未发现结构水的特征峰。橄榄石的惰性气... 利用激光拉曼和红外光谱测定了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玻基橄辉岩橄榄石斑晶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发现了波长分别为 32 45~ 35 6 5 cm- 1的液态水和波长为 36 2 7的 cm- 1气态水的特征峰 ,而未发现结构水的特征峰。橄榄石的惰性气体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包裹体中的水来源于地幔岩浆 ,而非混染陆壳水。这一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橄榄石 流体包裹体 分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被引量:240
18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9-346,共8页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87Sr)/ N(...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87Sr)/ N(86Sr) 值(0704 ~0708) 和正的ε(Nd ,t) (1 ~4) 值,据此认为这是底侵作用形成的一套壳 幔混熔岩浆的产物,结合岩浆喷发与侵位过程中的伸展构造分析,认为这是大陆内部伸展造山的重要证据。此外,笔者还在该区发现早中生代的一套幔源镁铁质堆晶岩和侵入岩、早 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基性岩墙群、早白垩世(130 ~120 Ma) 超基性的角闪岩、玻基橄辉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由此可以证明,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的花岗岩 火山岩活动只是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演化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伸展造山 底侵作用 岩浆作用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喇沁橄榄石斑晶中流体包裹体的组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邵济安 王志海 +3 位作者 臧启家 韩庆军 张树霖 李红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5-280,共6页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了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玻基橄辉岩橄榄石斑晶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发现其主要由 CO2 、CO、H2 O、N2 、H2 S、SO2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络阴离子团组成。本文认为 ,此火山岩的橄榄石斑晶中捕获的流体包...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了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玻基橄辉岩橄榄石斑晶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发现其主要由 CO2 、CO、H2 O、N2 、H2 S、SO2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络阴离子团组成。本文认为 ,此火山岩的橄榄石斑晶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幔流体的成分。通过与河北汉诺坝大麻坪地幔岩石捕虏体中的流体成分进行对比 ,认为华北克拉通中、新生代地幔流体成分变化不大 ,它们均形成于软流圈 (层 )上涌、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橄榄石 流体包裹体 组分特征 矿物斑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早白垩世末岩石圈局部被扰动的时空证据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邵济安 路凤香 +1 位作者 张履桥 施光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对比研究了辽西阜新碱锅和内蒙古平庄含地幔捕虏体的阜新组玄武岩与碱锅义县组的安山岩,并结合前人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认在早白垩世117~106 Ma期间,该区火山岩岩浆来源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即岩浆作用从以壳... 对比研究了辽西阜新碱锅和内蒙古平庄含地幔捕虏体的阜新组玄武岩与碱锅义县组的安山岩,并结合前人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认在早白垩世117~106 Ma期间,该区火山岩岩浆来源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即岩浆作用从以壳幔相互作用为主转化成软流圈的底辟体上升。将岩浆来源的巨大变化与前人关于古地磁和白垩纪超静磁带的研完成果以及研究区脊椎动物群集群死亡事件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圈层结构被扰动的事件。通过区域对比,发现阜新、平庄岩浆源区从富集地幔向亏损地幔转化的事件同样存在于山东沂水以及松辽盆地,而且岩浆来源转化的时间大体一致,均发生在100~80Ma前后。根据前人提供的小比例尺的三维面波速度结构,推断中国东部软流圈物质沿着构造薄弱带上涌,使岩石圈发生局部扰动的起始时间可能是晚中生代100Ma,由于各地构造差异它们可以表现为若干软流圈上涌的底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岩石圈 软流圈 亏损地幔 岩浆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