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客体识别作用的油藏深部调剖体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邵明鲁 左姜 +4 位作者 赵红雨 常爱莲 李晓骁 浮历沛 廖凯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油藏深部调剖作为一类改善开采效果、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非均质油藏水窜治理。为改善水窜治理过程中调剖剂注入性与深部封堵这一矛盾,基于主客体识别作用,提出自组装深部封堵技术。首先,以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 油藏深部调剖作为一类改善开采效果、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非均质油藏水窜治理。为改善水窜治理过程中调剖剂注入性与深部封堵这一矛盾,基于主客体识别作用,提出自组装深部封堵技术。首先,以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烯丙基-β-环糊精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得粒径为170 nm、表面含有β-环糊精基团的主体纳米颗粒;然后,以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可控自由基聚合法制得数均分子量低于4000、分子量分布为1.1~1.4的客体聚合物。通过主体纳米颗粒和客体聚合物,构筑具有自组装性能的调剖体系。通过调剖体系的黏度来评价纳米颗粒与聚合物的自组装性能;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调剖体系的注入-封堵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客体聚合物分子中的疏水烷基链与主体纳米颗粒表面的β-环糊精基团具有主客体识别作用,β-环糊精基团包合疏水烷基链形成包合物,客体聚合物发挥“桥连”作用,纳米颗粒自组装聚集形成团粒簇,使调剖体系黏度缓慢增至约90 mPa·s。0.1%纳米颗粒与0.2%聚合物组成的调剖体系的注入性良好,阻力系数为2.0;待自组装后进行后续水驱,残余阻力系数为3.42,封堵率为70.7%。该研究为缓解调剖剂注入性与深部封堵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识别 自组装 纳米颗粒 Β-环糊精 聚合物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剪切微球调剖剂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1 位作者 岳添漆 贺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9-403,共5页
聚合微球深部调剖是一种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有效方法,而常规聚丙烯酰胺微球耐温性、耐剪切性差,限制了微球适用范围。针对这一问题,文中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 聚合微球深部调剖是一种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有效方法,而常规聚丙烯酰胺微球耐温性、耐剪切性差,限制了微球适用范围。针对这一问题,文中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为乳化剂,采用调整表面活性剂加量控制微球粒径大小,通过乳液法制备了微米与亚微米2种不同粒径级别的微球。结果表明:微米尺寸微球表面富含丙烯酰胺链段,而亚微米尺寸微球具有核壳非均质结构,并且微球的壳以交联的丙烯酰胺链段为主;热重分析显示这两种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耐温可达300℃以上,耐温性能明显优于传统聚丙烯酰胺微球;研究剪切速率与剪切时间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可知这两种微球具有显著抗剪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剖 乳液聚合 微球调剖剂 耐温性 抗剪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NI ATRP引发机理延缓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 被引量:2
3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1 位作者 贺杰 李晓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合机理转换成SR&NI ATRP引发机理,从而使活性自由基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达到延长成胶时间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50~80℃条件下,使用热分解引发剂的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小于10 h;相比于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四钠)和1,10-菲罗啉(phen),2,2’-联双吡啶更适合充当SR&NI ATRP的配体,在60℃条件下,当加入其质量分数为0.05%~0.09%时,可使成胶时间达到25 h以上;另外,通过调整三氯化铁、2,2’-联双吡啶和氯乙酸钠的质量分数,可控制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为20~40 h,满足就地聚合凝胶深部调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就地聚合凝胶 成胶时间 自由基聚合 SR&NI ATRP引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德新 朱彤宇 +1 位作者 邵明鲁 张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34-1441,共8页
Pickering乳液具有稳定性好、易调控、成本低和污染小等特点,在造纸、药物、化妆品和材料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在石油行业应用较少。近几年来,由于Pickering乳液在复杂条件下良好的稳定性,在石油行业中越来越受重视。在分析Pickerin... Pickering乳液具有稳定性好、易调控、成本低和污染小等特点,在造纸、药物、化妆品和材料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在石油行业应用较少。近几年来,由于Pickering乳液在复杂条件下良好的稳定性,在石油行业中越来越受重视。在分析Pickering乳液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Pickering乳液在钻井、提高采收率、防砂和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Pickering乳液在石油行业中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影响因素 油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引发剂控制聚合凝胶体系成胶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贺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33-39,共7页
就地聚合凝胶是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过快,以聚乙烯醇缩丁醛为壁材,乙醇与水混合液为溶剂,采用界面沉淀法制备了以过硫酸铵为活性芯的微囊延迟成胶剂,并对微囊调控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的... 就地聚合凝胶是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过快,以聚乙烯醇缩丁醛为壁材,乙醇与水混合液为溶剂,采用界面沉淀法制备了以过硫酸铵为活性芯的微囊延迟成胶剂,并对微囊调控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的性能进行研究。将0.05%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乙醇溶液与含有过硫酸铵和0.6%复配稳定剂(OP-10和吐温80)的水溶液按体积比7∶3混合,可制得平均粒径0.7~1.5μm的微囊引发剂,其中水中过硫酸铵的最佳质量浓度为0.2%~0.4%。在40~90℃条件下,通过调节微囊引发剂加量,可使就地聚合凝胶体系成胶时间大于30 h。岩心评价实验表明,微囊引发剂能顺利注入平均渗透率为50×10^-3μm^2的岩心中,并引发就地聚合凝胶体系聚合成胶,产生有效封堵;非均质驱油实验表明,凝胶封堵后可提高采收率2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沉淀法 微囊引发剂 调剖 成胶时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ET ATRP原理控制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
6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3 位作者 贺杰 李环 廖子涵 王励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化剂三氯化铁,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各组分加量对成胶时间的影响,采用优选的ARGET ATRP引发体系评价就地聚合调剖体系在岩心中的注入性和封堵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0℃条件下,当1,2-二溴乙烷加量为0.35%数0.4%、引发剂加量为0.012%数0.02%、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加量为0.18%数0.26%时,可调节各组分加量使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大于24 h,成胶强度达I级;当矿化度低于7000 mg/L时,成胶时间随矿化度增大而延长,而凝胶强度由I级降至E级。岩心评价实验表明就地聚合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ARGET ATRP引发体系可以在岩心中引发聚合单体交联成胶,成胶后对岩心的整体封堵率达到77.71%。因此,基于ARGETATRP原理对就地聚合体系在油藏中的成胶时间调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就地聚合 成胶时间 ARGETATRP引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微球调剖剂的性能评价及自聚集封堵特性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志国 岳湘安 +2 位作者 邵明鲁 岳添漆 贺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6,共9页
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结构复杂,常规体膨性微球调剖剂存在注入与封堵性矛盾,难以实现深部调剖。为解决这一矛盾,以苯乙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富含酰胺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调剖剂(CSA),向油藏中注入粒径小于孔喉直径... 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结构复杂,常规体膨性微球调剖剂存在注入与封堵性矛盾,难以实现深部调剖。为解决这一矛盾,以苯乙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富含酰胺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调剖剂(CSA),向油藏中注入粒径小于孔喉直径的CSA微球分散溶液,运移到油藏深部后,在物理化学效应作用下微球自聚集成大尺寸的微粒簇,从而实现对流体通道的封堵。CSA微球具有低膨胀倍数,在向深部运移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剪切破碎;通过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CSA微球在100℃老化35 d后,依然保持规则均匀的球形,热稳定性良好,并且微球具有核壳非均质结构。瓶试实验表明,随着阳离子浓度增加,CSA微球聚集时间逐渐缩短,并且二价阳离子的影响大于一价离子。岩芯驱替实验表明,CSA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聚集后的CSA微球团簇能够产生有效封堵并能运移至油藏深部起到调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乳液聚合 微球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微球-CO2复合驱的适应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邹积瑞 岳湘安 +1 位作者 邵明鲁 王励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9,101,共8页
高温高盐非均质油藏调剖困难,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严重。本文以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调整脱水山梨醇油酸脂的量制备了粒径为2.89数57.05μm的聚(二乙烯苯-丙烯酰胺)耐温耐盐微球。考察了合成聚合物微球的表面... 高温高盐非均质油藏调剖困难,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严重。本文以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调整脱水山梨醇油酸脂的量制备了粒径为2.89数57.05μm的聚(二乙烯苯-丙烯酰胺)耐温耐盐微球。考察了合成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在水中的分散性、膨胀性及长期热稳定性,并进行了注入封堵性实验和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二乙烯苯-丙烯酰胺)微球的耐温可达370℃,在2.69×10^5 mg/L矿化度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90℃下粒径为10.81μm的聚合物微球24 h后膨胀率为12.85%,且具有长期热稳定性。在高温高盐环境下,粒径为10.81μm的聚合物微球在渗透率1700×10^-3μm^2的岩心中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性;水驱后,微球调剖+CO2驱的注入方式能更高效发挥微球的“调”和CO“2驱”的作用,驱油效果优于直接CO2驱和微球调剖+水驱,可以在高含水期提高原油采收率22.65%,高温高盐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有必要进行“聚合物微球调剖+CO2驱”复合作业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率 高温高盐 调剖 聚合物微球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深部调剖-驱油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天宇 邵明鲁 +3 位作者 赵红雨 常爱莲 浮历沛 廖凯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3-749,760,共8页
深部调剖-驱油技术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首先从水窜关键问题分析及残余油高效驱替关键问题分析两个方面,阐述了油藏深部调剖-驱油的两个主要矛盾:调剖剂注入性与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封堵的矛盾以及深部调剖与剩余油驱替的矛盾。重... 深部调剖-驱油技术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首先从水窜关键问题分析及残余油高效驱替关键问题分析两个方面,阐述了油藏深部调剖-驱油的两个主要矛盾:调剖剂注入性与油藏深部水窜通道封堵的矛盾以及深部调剖与剩余油驱替的矛盾。重点综述了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的原理以及在低渗透油藏中的研究应用,指出了各技术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我国深部调剖-驱油技术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剖 驱油 综述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