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对非饱和重塑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邵明申 李最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32-1436,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测试PS加固前后黏土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黏土矿物、孔隙结构和土体收缩特性3种因素对加固以后非饱和重塑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S与土颗粒的反应是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大量的黏土矿物被消耗... 采用扫描电镜测试PS加固前后黏土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黏土矿物、孔隙结构和土体收缩特性3种因素对加固以后非饱和重塑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S与土颗粒的反应是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大量的黏土矿物被消耗,形成一种较致密的结构,力学强度提高,同时,孔隙壁变得光滑、平直,土颗粒磨圆度增大,膨胀性降低,这些因素导致非饱和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发生明显变化;PS加固后饱和含水率和残余含水率都有一定程度下降,进气值较高,斜率变陡,下降速度快。Van Genuchten模型(即VG模型)对PS作用前、后的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证明PS材料加固土遗址的良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 土-水特征曲线 黏土矿物 孔隙结构 V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对潮湿环境土遗址加固潜力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彦兵 王思敬 +3 位作者 李黎 邵明申 韩庚友 张宪朝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7-542,共6页
PS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加固工程中得到运用,其加固效果也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但PS能否用于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及其潜力如何,目前尚没有比较成熟的成果。本文旨在回答上述两个重要问题。在室内将遗址土重塑成样并控制其含水量... PS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加固工程中得到运用,其加固效果也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但PS能否用于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及其潜力如何,目前尚没有比较成熟的成果。本文旨在回答上述两个重要问题。在室内将遗址土重塑成样并控制其含水量为13%、17%、19%、21%和25%。随后用3%PS渗透加固各含水量试样,通过固结和直剪试验结果的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含水量试样,渗透速度差别较大,PS吸收量差别也较大,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含水量越大,初始出渗时间和PS的吸收量越小;(2)加固后,土样的压缩系数和抗剪强度均有所提高,证明PS对潮湿地区的土遗址具有加固效果;(3)含水量不同加固效果也不同,其中加固效果最好的含水量在19%~21%。上述结论和成果为PS在潮湿地区土遗址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钾(Ps) 潮湿环境 渗透加固 固结试验 直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加固对非饱和遗址土的渗透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最雄 邵明申 陈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39-2044,共6页
高模数硅酸钾(简称PS)对西北干旱区的土遗址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其加固后的土体也具有较好的渗透性。采用VJ-T非饱和土渗透仪和常规压力板仪测试了PS加固前后饱和样的渗透系数和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并利用相关模型预测了非... 高模数硅酸钾(简称PS)对西北干旱区的土遗址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其加固后的土体也具有较好的渗透性。采用VJ-T非饱和土渗透仪和常规压力板仪测试了PS加固前后饱和样的渗透系数和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并利用相关模型预测了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结果显示,PS加固以后,在各个含水条件下的渗透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7%PS加固样表现非常明显。其原因是PS与土颗粒进行了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反应中颗粒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大量棱角弱化或消失,土颗粒磨圆度变好。同时,孔隙壁变得光滑、平直,孔隙弯曲因子减小,有效孔隙增大,这些因素导致了非饱和黏土的渗透性能有较大幅度提高。电镜测试分析了PS加固以后黏土颗粒及孔隙的变化,较好地验证了渗透性试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钾(PS) 非饱和土 孔隙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作用下碳酸盐岩类文物的溶蚀过程与机理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卫昌 李黎 +2 位作者 邵明申 梁行洲 AFOLAGBOY Lekan Olatayo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58-2067,共10页
通过模拟硫酸型酸雨加速侵蚀石灰岩的室内试验,监测了试验过程中试样的质量变化、Ca^(2+)释放量、酸雨pH值变化、计算了H^+消耗速率及试样的表面硬度变化率,对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对比分析了酸雨的淋蚀作用和浸泡作用,根据... 通过模拟硫酸型酸雨加速侵蚀石灰岩的室内试验,监测了试验过程中试样的质量变化、Ca^(2+)释放量、酸雨pH值变化、计算了H^+消耗速率及试样的表面硬度变化率,对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对比分析了酸雨的淋蚀作用和浸泡作用,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酸雨溶蚀石灰岩的机理,并分析了孔隙特征对石灰岩溶蚀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雨的淋蚀作用会溶解石灰岩中的碳酸盐并剥离岩石表面,造成新鲜岩石继续与酸雨作用,加速了石灰岩的质量损失和Ca^(2+)的释放,同时试样的表面硬度和表层微观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溶蚀产物会部分填充石灰岩内的微孔隙和微裂隙,可以有效减缓小尺寸孔隙(<0.01μm)的破坏;孔隙特征对酸雨侵蚀石灰岩的过程有重要影响,孔隙率越高,酸雨越容易进入岩石内部并造成破坏;孔隙率一定的情况下,孔隙尺寸越大,酸雨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会越充分,对石灰岩的破坏也越严重;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试验选取的3种石灰岩中南响堂山石窟石灰岩的抗酸雨侵蚀能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模拟酸雨 溶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