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辛开苦降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邵家东
王睿清
孙博云
胡鸿毅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出处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
基金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19401971500)。
-
文摘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虚气滞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辛开苦降组35例,后脱落1例)和对照组(健脾理气组35例,后脱落2例)。观察组采用辛开苦降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健脾理气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证候疗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评分疗效、单项证候积分及舌诊特征值。结果:证候总有效率观察组[78.79%(26/33)]高于对照组[55.88%(19/34)](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总有效率观察组[72.73%(24/33)]高于对照组[50.00%(17/34)](P<0.05)。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善太息、情绪急躁易怒等症状积分差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舌苔厚薄特征值、腐腻特征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辛开苦降方能有效缓解脾虚气滞型FD的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情绪,提高舌苔厚薄特征值及舌苔腐腻特征值。
-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功能性
脾虚气滞
辛开苦降方
焦虑
舌诊客观化
-
Keywords
dyspepsia,functional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stagnation
Xinkai kujiang prescription
anxiety
objectification of tongue diagnosis
-
分类号
R723.11
[医药卫生—儿科]
-
-
题名从《伤寒论》方证相应角度谈柴胡类方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 2
-
-
作者
邵家东
胡鸿毅
孙羿帼
朱文华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感染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消化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脑病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1087-1090,共4页
-
基金
海派中医流派(丁氏内科)传承研究项目(ZY3-CCCX-1-1001)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19401971500)。
-
文摘
一般而言《伤寒论》的“证”是指运用经方的指征和依据。经方的“证”是研究方药与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方证相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和传统“证”的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以研究柴胡类方原文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柴胡类方的特异性症状群是运用柴胡类方的重要抓手,腹诊信息是运用柴胡类方的客观指征,望诊信息是运用柴胡类方的重要参考。同时,柴胡药证是柴胡方证的基础,柴胡体质是形成柴胡方证的物质基础之一,以上五者均可以作为使用柴胡类方的依据。柴胡类方病机辨证是基于经方“证”的推演,对扩展柴胡剂的运用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结合腹诊医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正确理解并运用柴胡类方乃至经方提供思路。
-
关键词
伤寒论
柴胡类方
四诊
方证
药证
体质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柴胡补劳实质解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邵家东
胡鸿毅
朱文华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422-424,共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616)
海派中医流派(丁氏内科)传承研究项目(ZY3-CCCX-1-1001)
-
文摘
柴胡补劳之说由来已久,医届素有争议,如《神农本草经》谓柴胡能"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日华子本草》谓柴胡"补五劳七伤",而寇宗极言五劳七伤,大忌柴胡;张山雷认为柴胡"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因治虚劳以健"脾"为要,补脾以升脾为主。而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又其味苦,其性升散,恰合脾胃升降之机。本文从医理、文献、药理等多角度来分析和论证,认为柴胡可以行少阳胆春升之气以助脾胃转输而起补劳之作用。
-
关键词
柴胡
虚劳
健脾
-
分类号
R281.2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少阳禁下辨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邵家东
孙羿帼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脑病科、中医经典与临床教研室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2505-2507,共3页
-
基金
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四批“临床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资助计划”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水平教学学术共同体项目(2023SHUTCMTD17)。
-
文摘
《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提示少阳中风,不可吐下。据此后世多认为少阳禁吐禁下,如“少阳经,即有心下硬,不可下,下之甚,则下痢不止”(《医宗金鉴》)。其实少阳禁下的前提是外有风邪(火)上扰,根据《伤寒论》表里辨证的原则,本当先解表。少阳病位虽在半表半里,但少阳邪热有程度之轻重,治疗上需区别对待,古今医家均有此认识,吴谦即认为“但胸之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以外,复以小柴胡汤加芒硝,以下少阳之里”。其次,从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之病证特点分析可知当少阳胆火偏胜,煎熬胃之津液,可加大黄、芒硝等引少阳胆火从胃腑下行,防止津液进一步损伤形成胃家实的传变。在中医早期的文献中记载了加芒硝、大黄的柴胡剂,如柴胡发泄汤方、柴胡下热汤方及茵陈汤方,且芒硝、大黄用量较小,非承气汤之意。故少阳证并非禁下,少阳证合用清下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
-
关键词
伤寒论
少阳
禁下
胆火
胃气不和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