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邵天杰 赵景波 李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1期27-32,38,共5页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同的旱涝等级转化成对应的年相对降水量距平值,通过湿润指数和涝旱年次比来分析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干湿状况。另外,利用考古发掘、孢粉分析等研究成果补充了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早时期的气候变化概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的干湿变化划分为6个湿润时期和6个干旱时期,并建立了完整的干湿变化序列。结合干湿变化序列和丰富的史籍文献,得出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概况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 黄河中游流域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紫色土和紫色泥岩的物质组成与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景波 贺秀斌 邵天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219,共8页
根据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的X-射线矿物鉴定、粒度分析、电镜鉴定及野外观察,研究了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的矿物组成、粒度组成及其易发生侵蚀的原因。结果表明,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矿物成分与含量差异很小,均以石英和长石为主,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 根据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的X-射线矿物鉴定、粒度分析、电镜鉴定及野外观察,研究了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的矿物组成、粒度组成及其易发生侵蚀的原因。结果表明,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矿物成分与含量差异很小,均以石英和长石为主,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较其他矿物多;粒度成分也非常接近,以粉砂和黏粒为主。紫色土以碎屑粒状孔隙充填式胶结微结构为主,另有少量粒状接触胶结微结构和粒状块状胶结微结构,胶结物以黏土为主,仅含有3%左右的Fe2O3化学胶结物;紫色泥岩微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微型片结构和微型块状结构占主要地位。蒙脱石的较高含量指示紫色泥岩与紫色土为膨胀类岩土。紫色泥岩与紫色土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的频繁胀缩是它们易于发生物理风化和易受侵蚀的主要原因,微型块状结构、微型片状结构和密集微型裂隙也是其抗蚀性差的重要原因。紫色泥岩的微型块状与微型片状结构和密集微型裂隙主要是在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是原始沉积形成的大量球形、椭球形黏土形态受到成岩过程中挤压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紫色土与泥岩 膨胀性 微型薄片结构 侵蚀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中的铁质薄膜类型与水文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小庆 赵景波 +2 位作者 马延东 周旗 邵天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2,共9页
揭示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中还原层的类型和水分平衡,对认识西安地区S5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和植被以及地下水补给来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对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S5)的调查和多个剖面的观察,在西安东郊任家坡剖面、南郊双竹村剖面和蓝... 揭示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中还原层的类型和水分平衡,对认识西安地区S5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和植被以及地下水补给来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对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S5)的调查和多个剖面的观察,在西安东郊任家坡剖面、南郊双竹村剖面和蓝田田家坡剖面首次发现该层古土壤黏化层中含有1~5mm大小的低价氧化铁的灰绿色斑点。低价铁的灰绿色斑点是在地势较高和地下水位较深的还原作用下形成的,属于高位还原层,不同于以往认识的潴育化类型。灰绿色斑点指示S5古土壤发育时土壤中上部出现了雨季积水并处于还原环境,当时雨季还原层含水量达到了饱和状态,土壤中上部含水量为42%左右,土壤水分非常充足。该层古土壤的红色铁质胶膜迁移到了上部古土壤黏化层顶界之下6.3 m深的黄土中,表明当时高含量重力水分布达到了6.3 m左右深度,至少出现过较长时期适于茂盛森林植被发育的气候。在西安地区S5古土壤发育时,土壤水分的收入量大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显著正平衡。当时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蒸腾与地表径流损失之后,还有较多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补给深部土层水。S5古土壤发育时降水较丰富是导致该层古土壤出现高位还原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层古土壤 铁质薄膜 高位还原层 古含水量 水分平衡 西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贠蒲军 邵天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822-17825,共4页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当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只能依赖于粮食单产大幅增加;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潜力变得极为有限。为保障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安全 驱动因素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沙层CO_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赵景波 邵天杰 +4 位作者 周旗 马延东 邢闪 郁科科 董治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58-1165,共8页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湖东大沙山、沙坡头流动沙丘和民勤流动沙丘进行了19个钻孔的CO2浓度昼夜观测。结果表明,阿拉善流动沙漠区空气中CO2浓度较1 m、2 m、3 m、4 m、5 m沙层中CO2浓度均低,表明在植物极稀少...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湖东大沙山、沙坡头流动沙丘和民勤流动沙丘进行了19个钻孔的CO2浓度昼夜观测。结果表明,阿拉善流动沙漠区空气中CO2浓度较1 m、2 m、3 m、4 m、5 m沙层中CO2浓度均低,表明在植物极稀少的流动沙漠区温暖季节会向空气中释放CO2,是大气CO2的来源区。沙层不仅白天向空气释放CO2,夜间也在释放CO2。在极端干旱的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沙层2 m深处CO2浓度一般较1 m、3 m、4 m、5 m的大,但也有个别例外。流动沙漠区沙层CO2浓度的昼夜变化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各个深度沙层CO2浓度从早8时至次日7时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沙层CO2浓度与昼夜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极端干旱的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水分含量较高的沙层CO2浓度明显高,表明沙层含水量高低是决定沙层CO2浓度水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昼夜变化规律 CO2释放 阿拉善 沙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TS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朱向锋 邵天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8期15770-15772,共3页
以1990~2001年西安市大气中TSP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其平均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TSP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明显;污染较为严重,且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主要是由冬季取暖和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 以1990~2001年西安市大气中TSP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其平均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TSP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明显;污染较为严重,且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主要是由冬季取暖和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改进,近年来西安市大气中TSP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西安市TSP浓度的季日均值变化呈明显的"u"型,这与冬春季燃煤取暖,夏秋季多风多雨,以及西安市地处多沙尘的黄土高原和荒漠草原南缘有关。各功能区的TSP浓度变化情况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 时空变化 西安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中部猕猴桃园土壤含水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文雯 张玉亮 +2 位作者 邵天杰 赵景波 何文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903-10905,共3页
为查明关中平原中部地区猕猴桃园不同季节不同树龄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状况,在2010年春季和夏季对周至县仰天村的猕猴桃果园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3~4龄和8~9龄果园土层含水量从表层向下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15~16龄果园土层含水量... 为查明关中平原中部地区猕猴桃园不同季节不同树龄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状况,在2010年春季和夏季对周至县仰天村的猕猴桃果园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3~4龄和8~9龄果园土层含水量从表层向下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15~16龄果园土层含水量从表层向下呈低-高-高的变化趋势。春季8~9龄猕猴桃林地10~40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趋势为低-高,与夏季同等树龄土层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不论在夏季还是春季不同深度土层的含水量均大于土壤干层的理论值12%,未形成土壤干层。其主要原因有降水强度差异;植物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季节的需水要求差异;不同类型植物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差异;猕猴桃园的选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猕猴桃 土壤含水量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浐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娅娣 邵天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7-12,共6页
为探究西安地区主要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以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iper三角图、Gibbs图、相关性对其水化学离子组分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以期对浐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浐河流域地表水主控阳离子为... 为探究西安地区主要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以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iper三角图、Gibbs图、相关性对其水化学离子组分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以期对浐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浐河流域地表水主控阳离子为Ca^(2+),均值在86.63 mg·L^(-1),主控阴离子为HCO_(3)-,占总阴离子含量的70%左右.浐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为Ca^(2+)-HCO_(3)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受岩石风化的影响.离子组分中,Na+与Cl-不完全来源于盐岩溶解,还有其他来源输入;Ca^(2+)、Mg^(2+)、HCO_(3)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浐河流域 水化学特征 控制因素 离子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铊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吕晓虎 邵天杰 黄小刚 《能源与环境》 2023年第1期77-80,92,共5页
梳理归纳了含铊废水处理常用方法,包括氧化法、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膜法等,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处理效果。同时,结合国内铊污染管控现状,讨论了在工业含铊废水处理、河流铊污染应急处理、自来水厂含铊原水... 梳理归纳了含铊废水处理常用方法,包括氧化法、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膜法等,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处理效果。同时,结合国内铊污染管控现状,讨论了在工业含铊废水处理、河流铊污染应急处理、自来水厂含铊原水处理等不同环境下综合除铊技术研究进展。最后,对含铊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针对不同环境下含铊废水特征,研发高效、适用、经济的联合处理工艺和专业化复合除铊剂将是加快含铊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铊废水 重金属 综合处理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