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列Sm^(3+)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物理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迟玉贤 邱菊青 +3 位作者 李淑梅 杨艳红 金晶 牛淑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20-1628,共9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4种Sm3+配合物,即{[SmZn(2,5-pdc)2(tp)0.5(H2O)]·2H2O}n(1),[Sm2Zn2(C6H5COO)10(Imh)2(H2O)2](2),{[Sm2(NO2C6H4COO)6(H2O)4]·H2O}n(3)和{[SmN(CH2COO)3(H2O)2]·H2O}n(4)[2,5-pdc=2,5-吡啶二羧酸根,...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4种Sm3+配合物,即{[SmZn(2,5-pdc)2(tp)0.5(H2O)]·2H2O}n(1),[Sm2Zn2(C6H5COO)10(Imh)2(H2O)2](2),{[Sm2(NO2C6H4COO)6(H2O)4]·H2O}n(3)和{[SmN(CH2COO)3(H2O)2]·H2O}n(4)[2,5-pdc=2,5-吡啶二羧酸根,tp=对苯二甲酸根,C6H5COO=苯甲酸根,Imh=咪唑,NO2C6H4COO=对硝基苯甲酸根,N(CH2COO)3=氨三乙酸根].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在室温下测定了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以及在近红外区和可见区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4种配合物在近红外区或可见区均出现Sm3+离子的特征发射.这是形成配合物后,Zn-配体部分和配体对Sm3+离子发光的敏化作用所致.此外,讨论了不同有机配体或d过渡金属离子对Sm3+离子发光的影响,并分析了配合物中Sm3+离子的近红外发射带位移、劈裂和加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3+配合物 晶体结构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