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凤(df)水稻隐性雄性核不育的发现与利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那永惠 曹敏章 于洪叶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3-54,共2页
关于雄性不育问题 Sears(1947)分为细胞质不育、质核互作不育、核不三种类型;Edwar-dson(1970)在 T 型玉米筛选出恢复系之后,认为不存在细胞质不育,提出二型说;木原君(1968)通过不同细胞置换反应,认为可育和不育是核——质协调问题,所... 关于雄性不育问题 Sears(1947)分为细胞质不育、质核互作不育、核不三种类型;Edwar-dson(1970)在 T 型玉米筛选出恢复系之后,认为不存在细胞质不育,提出二型说;木原君(1968)通过不同细胞置换反应,认为可育和不育是核——质协调问题,所谓核不育实际上是暂时找不到保持系而已,称为一型说。1972年我国山西太谷县高忠丽发现一株不育小麦,经中国农科院邓景阳先生鉴定是无花粉型,细胞质正常的显性核不育,命名为太谷(Ta_1)显性核不育。该研究首肯了核不育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潜在价值,1980年公开后立即为国内外专家所瞩目,曾被一度冷落了的核不育育种再度掀起热潮,为我国的核不育应用开创了先河。在此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 雄性核不育 发现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