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地区猪弓形虫感染现况调查及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娜 丁莹莹 +6 位作者 李佳祺 李承桓 武安和 邢蒙恩 王大为 郭晓改 吴元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6-480,共5页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宿主类型众多,寄生于人、畜、野生动物及禽类等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引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人类和畜牧业都具有潜在威胁。猫科动物是弓形虫唯一的终末宿主;弓形虫的中间宿主极其广...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宿主类型众多,寄生于人、畜、野生动物及禽类等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引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人类和畜牧业都具有潜在威胁。猫科动物是弓形虫唯一的终末宿主;弓形虫的中间宿主极其广泛,包括各种哺乳类动物、禽类和人等,其中感染最为严重的动物是猪。猪弓形虫病在不同地区均有流行发生,感染率也较高,平均感染率达22.3%。而猪肉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消费品之一,人在摄入未煮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猪肉或内脏时可获得弓形虫感染,危害人类健康。故本试验对辽宁省不同地区的猪弓形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其感染因素。目前,检测弓形虫的金标准是改良凝集实验(MAT),其特点是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准确,避免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造成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猪的血清样品,采用MAT方法对血清样品进行猪弓形虫血清抗体检测并对其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地区弓形虫感染率有所不同,抚顺感染率最高(27.9%),本溪感染率最低(6.28%);不同发育阶段的猪均有感染,繁殖母猪感染率(25.14%)>育肥猪感染率(12.23%)>仔猪感染率(6.04%),且繁殖母猪经产次数越多其感染率越高,经产5胎的繁殖母猪的感染率约是经产1胎繁殖母猪的13倍;大白猪较长白猪更易感弓形虫。另外,弓形虫可以通过母猪的胎盘传播方式(即垂直传播)传染给仔猪,使其获得先天性感染;仔猪也可以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获得感染,即通过接触环境中的卵囊感染弓形虫。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猪弓形虫的感染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猪源弓形虫虫株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娜 邢蒙恩 +1 位作者 王大为 吴元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8,共5页
以采自辽宁省某屠宰场2 063头猪的血清和心脏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对血清进行定量检测和弓形虫虫株分离,结果显示:2 063份猪血清中阳性血清(滴度≥25)共计233份,阳性检出率为11.3%;选取阳性抗体滴度≥100所对应的67份... 以采自辽宁省某屠宰场2 063头猪的血清和心脏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对血清进行定量检测和弓形虫虫株分离,结果显示:2 063份猪血清中阳性血清(滴度≥25)共计233份,阳性检出率为11.3%;选取阳性抗体滴度≥100所对应的67份猪心脏组织进行弓形虫虫株分离,结果从猪心脏组织中共分离出23株弓形虫虫体,分离率为34.3%。此结果提示,辽宁地区猪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对该地区人们的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虫株分离 MAT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猪弓形虫血清抗体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娜 邢蒙恩 +3 位作者 王大为 李红魁 李德臣 吴元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人和动物中相互传播,全球约有50%的人感染,不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和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定性检测从辽宁省沈阳、辽阳、大连等14...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人和动物中相互传播,全球约有50%的人感染,不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和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定性检测从辽宁省沈阳、辽阳、大连等14市采集的共计2 152份血清,结果共有368份阳性血清,总阳性率为17.1%(368/2 152),辽阳市和本溪市阳性率最高和最低,分别为26.3%和6.12%;其中繁殖母猪为33.9%,普遍高于育肥猪的13.4%;成年猪为20.9%,普遍高于仔猪的7.59%。结果表明,辽宁省14市猪均有不同程度的弓形虫感染,且各市感染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血清抗体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佳琪 黄海碧 +3 位作者 王晓晖 李真亚 邢蒙恩 郝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240-2245,共6页
为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本试验分别设计了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对40份鼻拭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绵羊肺炎支原体... 为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本试验分别设计了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对40份鼻拭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绵羊肺炎支原体545bp和精氨酸支原体806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病原的DNA扩增均为阴性。该双重PCR方法对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0和10pg/μL。40份鼻拭子检测结果显示,双重PCR检测方法与分离培养法符合率高达92.5%,均能鉴定出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用于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临床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精氨酸支原体 双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性害虫桦潜叶蜂生活史及土壤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靓 邢蒙恩 +6 位作者 房鸿嫄 刘瀚予 杜志琦 王楠 孙艳梅 范文忠 冯立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27,共7页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虫态。于林间采用固定样方调查法,记录越冬前土壤内桦潜叶蜂老熟幼虫、做茧量及成虫羽化量。采用模拟成虫羽化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对测试样地进行间隔周期为3天人工浇水处理,至成虫羽化。测定并记录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对羽化的影响。【结果】该虫为桦潜叶蜂,在吉林首次发现为害白桦。在吉林年发生2代,世代不整齐。6月上旬,始见羽化的成虫,在白桦的下层叶片以幼虫潜叶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大多数幼虫脱叶落入浅土层中,少数于叶片内化蛹,并羽化出成虫,继续危害白桦中、上部嫩叶,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脱叶入土,主要在5~10 cm做土茧越冬。第一代羽化成虫自白桦叶片近地处开始产卵,成虫单叶产卵4~6枚,虫口密度急剧增加则全叶均被害,严重造成落叶。第一代老熟幼虫于白桦叶片上表皮和栅栏层之间或土壤表层化蛹,第2代成虫羽化后向树冠上层迁移产卵为害。卵孵化周期为10天,幼虫共6龄。田间观察,在干旱年份羽化延迟,直至降雨成虫可陆续羽化。经土壤理化性质与翌年成虫羽化量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桦潜叶蜂为害发生及发生量变化的关键决定因子,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的促进成虫羽化,土壤pH、含氮量与羽化量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其他因素土壤全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等对土壤中的桦潜叶蜂末龄幼虫生存无影响。【结论】在吉林地区首次发现的桦潜叶蜂,已形成区域性为害;该虫扩散受环境因素及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成虫羽化量及羽化时间的关键要素,其次为土壤pH、含氮量,而其他理化性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潜叶蜂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技术在顶复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丁莹莹 李娇 +11 位作者 鲍丽 段萍 姜宁 冯颖 桑晓宇 王瑶 郭晓改 邢蒙恩 李佳祺 李承桓 武安和 杨娜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顶复门寄生虫如疟原虫、泰勒虫、隐孢子虫和弓形虫等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基因编辑技术从经典转染到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顶复门寄生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实验模型构建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中。论文主要从... 顶复门寄生虫如疟原虫、泰勒虫、隐孢子虫和弓形虫等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基因编辑技术从经典转染到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顶复门寄生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实验模型构建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中。论文主要从几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CRISPR/Cas9应用于顶复门寄生虫基因编辑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复门寄生虫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地区桦潜叶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胡靓 王禄鑫 +5 位作者 邢蒙恩 肖雨桐 王亚洁 刘亦然 冯立超 范文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4,共5页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潜叶蜂5月下旬化蛹,蛹期5~10 d;6月上旬始见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1~2 d。桦潜叶蜂成虫产卵于桦树近地面嫩叶的表皮中,每叶可见产卵痕1~10个。日平均温度为15~20℃时,卵经过5~7 d可孵化。桦潜叶蜂幼虫期为20~25 d,老熟幼虫一部分脱落叶片潜入浅土,一部分在叶片为害部位化蛹,蛹期5~8 d。7月上旬,2代桦潜叶蜂成虫羽化,卵产于桦树中、上层嫩叶内。2代桦潜叶蜂对叶片的为害较重,为害占比为72.32%。8月中旬,以老熟幼虫脱叶潜入土中形成土茧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潜叶蜂 生物学特性 为害习性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肿瘤及寄生虫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承桓 李佳祺 +6 位作者 邢蒙恩 丁莹莹 桑晓宇 冯颖 姜宁 陈启军 杨娜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肿瘤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