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晓宇(综述) 邢怡桥(审校)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1-875,共5页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眼部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影响患者视力的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尽管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原发肿瘤可通过多种方式控制,但仍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最终因肝转移导致死亡。因此,仍然急需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眼部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影响患者视力的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尽管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原发肿瘤可通过多种方式控制,但仍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最终因肝转移导致死亡。因此,仍然急需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小鼠模型是目前葡萄膜黑色素瘤常用的动物模型,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选择不同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现有的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包括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异种移植物模型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尽管小鼠模型用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研究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但由于动物模型的多样性和葡萄膜黑色素瘤基因组学变异的复杂性,国内外鲜有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的相关研究,就现有多种模型的优点、局限性及应用范围进行综述,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动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黑色素瘤 小鼠模型 同种异体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 基因工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在眼前节影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范雯(综述) 邢怡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79,共4页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是应用旋转scheimpnug成像原理的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其通过旋转摄影获取眼前节多重图像,一次成像可获取眼前节的完整信息,具有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测量、三维前房分析和晶状体分析等...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是应用旋转scheimpnug成像原理的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其通过旋转摄影获取眼前节多重图像,一次成像可获取眼前节的完整信息,具有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测量、三维前房分析和晶状体分析等多种功能。作为一种新的眼前节影像分析系统,Pentacam 可广泛应用于角膜和晶状体屈光手术、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青光眼早期防治和白内障手术选择等。就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在眼前节的应用及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 眼前节 scheimpnug成像 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晓琴(综述) 邢怡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8-282,共5页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甚至可危及生命。随着生物学技术的提高,RB的研究已取得一些突破。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临床预防、检测和治疗。基...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甚至可危及生命。随着生物学技术的提高,RB的研究已取得一些突破。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临床预防、检测和治疗。基因治疗RB是近年来新型的治疗方法,为RB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带来了契机,有望成为继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之后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就RB肿瘤细胞的组织来源、R6基因突变的检测、RB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R6基因突变 遗传易感性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基础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易佐慧子(综述) 邢怡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视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式。利用光动力法建立的NAION动物模型具有与临床NAION相似的眼底及电生理改变。近年来,基于动物模型对NAION的...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视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式。利用光动力法建立的NAION动物模型具有与临床NAION相似的眼底及电生理改变。近年来,基于动物模型对NAION的病理机制探索发现,视神经缺血梗塞灶内轴突结构破坏,脱髓鞘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伴随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基于动物模型的NAION治疗药物种类广泛,包括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J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针对青光眼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效的药物等。给药方式包括全身给药、玻璃体腔注射给药或局部滴眼。部分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已展示出视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筛选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就NAION动物模型、基于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研究现况及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基础研究 病理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能量代谢的Warburg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国鸽(综述) 邢怡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5-660,共6页
视网膜的代谢过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视网膜是人体高耗能的神经组织,故维持其能量代谢过程的稳态对于视网膜正常功能的维持极其重要。视网膜能量代谢特征与生长非常快速的肿瘤组织类似,即在有氧情况下主要依赖糖酵解途径供能,称为... 视网膜的代谢过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视网膜是人体高耗能的神经组织,故维持其能量代谢过程的稳态对于视网膜正常功能的维持极其重要。视网膜能量代谢特征与生长非常快速的肿瘤组织类似,即在有氧情况下主要依赖糖酵解途径供能,称为视网膜Warburg效应。视网膜能量代谢的Warburg效应重要意义在于,相比于氧化磷酸化途径,葡萄糖可以迅速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ATP,并可为快速增生的细胞的生物合成过程供给所需的碳源。视网膜的代谢能量是视网膜中各种细胞代谢活动产能的总和,涉及光感受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Müller细胞以及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等,研究这些细胞产生Warburg效应的原因及细胞间代谢偶联的机制对了解视网膜能量代谢活动的过程非常重要。作为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HK2、PFKFB3和PKM2活性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联,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有望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视网膜能量代谢障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视网膜能量代谢的Warburg效应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能量代谢 Warburg效应 关键酶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