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结构性鼻炎患者进行术前鼻通气的主客观评估,为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结构性鼻炎患者56例,收缩鼻腔前后分别进行鼻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分为两组:组1,30例,VAS评分>7;组2,26例,VAS评分<7。组3,...目的对结构性鼻炎患者进行术前鼻通气的主客观评估,为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结构性鼻炎患者56例,收缩鼻腔前后分别进行鼻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分为两组:组1,30例,VAS评分>7;组2,26例,VAS评分<7。组3,正常对照组,24例,VAS评分=0。3组分别进行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记录两侧鼻腔前2个最小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asal cavity,MCA1)、MCA2及其距离前鼻孔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cross-sectional area,MD1)、MD2,并分别记算两侧的比值;测量距离前鼻孔5 cm、2~5 cm、5~7 cm的两侧鼻腔容积(nasal volume,V5)、V2-5、V5-7并分别记算两侧的比值;测量双侧鼻腔总阻力(nasal resistance total,RT),计算双侧鼻腔阻力差异比(Rlr)。取收缩鼻腔后数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3组MCA1、MD1、MCA2、MD2和R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各比值,除MD1、V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比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组1测量结果较组2或组3有明显差异,结构异常也更加明显。结论鼻堵严重程度与两侧鼻腔结构异常程度有一定关联;鼻堵VAS评分、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应作为结构性鼻炎术前评估的常规手段。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症状发作前4周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预防治疗蒿属花粉过敏变应性鼻炎(AR)的效果。方法选择变应原为蒿属花粉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治疗组按照患者既往发作时间提前4周予以布地奈德喷鼻,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目的观察症状发作前4周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预防治疗蒿属花粉过敏变应性鼻炎(AR)的效果。方法选择变应原为蒿属花粉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治疗组按照患者既往发作时间提前4周予以布地奈德喷鼻,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定期随访。症状发作患者均予以布地奈德喷鼻和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所有患者用药坚持至发作期后2个月,采用日记卡形式记录每天鼻部、眼部症状分数,并定期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价对生活质量影响。结果预防治疗组发作7例,对照组全部发作,预防治疗组发作患者中发作时间向后推迟的现象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治疗组发作时鼻部、眼部症状及生活质量影响明显轻,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症状发作前4周鼻腔局部使用布地奈德预防治疗蒿属花粉过敏AR,能够减少发作例数,推迟发作时间,减轻发作时鼻部及眼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常规方法症状控制不满意的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47例,经过常规避开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进行变应原SIT,使用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s,TNSS)问卷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分别评估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结果 TNSS总分和各症状评分、RQLQ总评分及各分项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相关分析显示TNSS评分同RQLQ总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常规方法控制无效的螨过敏AR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经过变应原SIT后有着明显提高,治疗后3个月已经开始有效,随着治疗的时间延长,疗效进一步提高。
文摘目的对结构性鼻炎患者进行术前鼻通气的主客观评估,为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结构性鼻炎患者56例,收缩鼻腔前后分别进行鼻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分为两组:组1,30例,VAS评分>7;组2,26例,VAS评分<7。组3,正常对照组,24例,VAS评分=0。3组分别进行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记录两侧鼻腔前2个最小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asal cavity,MCA1)、MCA2及其距离前鼻孔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cross-sectional area,MD1)、MD2,并分别记算两侧的比值;测量距离前鼻孔5 cm、2~5 cm、5~7 cm的两侧鼻腔容积(nasal volume,V5)、V2-5、V5-7并分别记算两侧的比值;测量双侧鼻腔总阻力(nasal resistance total,RT),计算双侧鼻腔阻力差异比(Rlr)。取收缩鼻腔后数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3组MCA1、MD1、MCA2、MD2和R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各比值,除MD1、V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比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组1测量结果较组2或组3有明显差异,结构异常也更加明显。结论鼻堵严重程度与两侧鼻腔结构异常程度有一定关联;鼻堵VAS评分、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应作为结构性鼻炎术前评估的常规手段。
文摘目的观察症状发作前4周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预防治疗蒿属花粉过敏变应性鼻炎(AR)的效果。方法选择变应原为蒿属花粉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治疗组按照患者既往发作时间提前4周予以布地奈德喷鼻,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定期随访。症状发作患者均予以布地奈德喷鼻和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所有患者用药坚持至发作期后2个月,采用日记卡形式记录每天鼻部、眼部症状分数,并定期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价对生活质量影响。结果预防治疗组发作7例,对照组全部发作,预防治疗组发作患者中发作时间向后推迟的现象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治疗组发作时鼻部、眼部症状及生活质量影响明显轻,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症状发作前4周鼻腔局部使用布地奈德预防治疗蒿属花粉过敏AR,能够减少发作例数,推迟发作时间,减轻发作时鼻部及眼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