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20年中国降水等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许肖璐 张方敏 +3 位作者 邓汗青 何彬方 田红 方砚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探究全国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增强对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发生规律的认知,进而为提升全国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0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 [目的]探究全国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增强对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发生规律的认知,进而为提升全国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0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1)1961—2020年全国小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中雨以上等级日数呈增长趋势,除暴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外,小雨、中雨和大雨强度均无明显变化。秋季小雨日数减幅最大,大雨、暴雨日数在夏季增加最快、秋季最缓,暴雨强度在各季节波动幅度均较大。(2)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性,小雨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诸河流域,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以及各等级降水强度均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内陆河流域降水日数、强度均为最小。(3)春、秋、冬三季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小雨占主导地位,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诸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4)小雨日数的减少在春季和冬季较为明显,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对小雨日数减少起到了很大贡献,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在各季节大致以上升趋势为主,大雨强度在春季增强、秋季减弱,各流域暴雨强度在春季呈增强趋势。[结论]全国各等级降水在时空分布以及季节尺度上有明显差异,九大流域对全国不同等级降水的贡献作用不尽相同,未来应加强各流域主要环流系统及水循环等对不同等级降水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大流域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2 位作者 唐为安 何冬燕 邓汗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30,共14页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态参数估算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为12391kg?hm-2,以沿淮和江淮之间最高;1961-2015年淮北和沿淮东部地区为显著上升趋势,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下降为主。通过考虑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偏离最适区间而导致的胁迫影响,建立了高温、低温、雨涝、干旱4种气候胁迫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气候胁迫的超越概率形成了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价方法。气候变暖使研究区冬小麦高温胁迫显著上升,低温胁迫显著下降,水分胁迫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冬小麦的气候风险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以沿淮和江淮之间风险最低,淮北北部和江南南部风险较高;淮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和低温贡献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雨涝风险为主。融合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胁迫风险形成冬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其空间格局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种植分布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匹配程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调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胁迫指数 气候风险 气候适宜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通风廊道系统构建及管控探索——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黄闯 魏宗财 +1 位作者 曹靖 邓汗青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4期120-125,共6页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城市通风廊道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工具,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围绕通风廊道构建与管控两个核心重点,一方面通过风环境模拟识别出城市通风潜力较...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城市通风廊道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工具,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围绕通风廊道构建与管控两个核心重点,一方面通过风环境模拟识别出城市通风潜力较大的地区,形成风道;另一方面针对连片风环境不优地区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建设条件,构建风道,将优质风引入城市,适度改善通风环境。从规划管理视角提出通风廊道的4类管控分区,提出针对性的管控要求及编制管理图则,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助于丰富学术界有关通风廊道研究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通风廊道 构建 管控 分类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