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9)Tc^m-TRODAT-1 SPECT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在帕金森病和原发性震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怀福 胡平 陈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2期4-6,10,共4页
目的探讨99Tcm-TRODAT-1 SPEC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在帕金森病(PD)和原发性震颤(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我院确诊的51例PD患者,19例确诊为ET患者及11例正常人进行99Tcm-TRODAT-1 SPECT脑DA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ROI)计算PD患... 目的探讨99Tcm-TRODAT-1 SPEC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在帕金森病(PD)和原发性震颤(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我院确诊的51例PD患者,19例确诊为ET患者及11例正常人进行99Tcm-TRODAT-1 SPECT脑DA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ROI)计算PD患者、ET患者和正常人DAT对99Tcm-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比值及两侧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的不对称指数(AIPD、AICON)。结果 1)正常对照组左右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分别为1.633±0.088、1.623±0.0691,双侧对称,双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655,P=0.527),不对称指数为2.074±1.793。正常人双侧ST/CB均值的95%可信区间为1.577-1.678。2)ET患者左右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分别为1.561±0.117、1.546±0.115,两侧基本对称,双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96,P=0.180),双侧ST/CB均值及不对称指数同正常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934,P=0.063;t=-0.795,P=0.433)。ET患者双侧ST/CB均值的95%的可信区间为1.498-1.608。3)PD患者双侧ST/CB比值低于正常人ST/CB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3.625,P=0.001,t=-4.968,P=0.000)。PD患者左右双侧ST/CB值的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386-1.463、1.447-1.534。结论99Tcm-TRODAT-1 SPECT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可鉴别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弥补CT、MRI等检查的不足,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TRODAT-1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多巴胺转运体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1)C-β-CFT的全自动化合成 被引量:5
2
作者 文富华 邓怀福 +5 位作者 王红亮 易畅 杨云英 吴克宁 史新冲 唐刚华 《同位素》 CAS 2011年第4期193-197,共5页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合成模块的改进,探索了一种高效、全自动化合成11C-β-CFT的方法。以11CO2为起始原料与LiAlH4、HI或HBr反应生成11CH3I(或11CH3Br),再转化成Triflate-11CH3,最后与nor-β-CFT进行甲基化反应合成11C-β-CFT。整个...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合成模块的改进,探索了一种高效、全自动化合成11C-β-CFT的方法。以11CO2为起始原料与LiAlH4、HI或HBr反应生成11CH3I(或11CH3Br),再转化成Triflate-11CH3,最后与nor-β-CFT进行甲基化反应合成11C-β-CFT。整个合成工艺实现了全自动化,产品校正放化产率为70.2%±1.8%,放化纯度大于95%。用新方法合成的11C-β-CFT无菌注射液经pH测定、HPLC检测、内毒素检查、细菌培养及异常毒性检查,均符合注射液要求。用制备的11C-β-CFT对正常志愿者与帕金森病患者进行PET显像,PET显像显示正常对照者双侧纹状体影像清晰,帕金森病患者双侧纹状体不对称性摄取减低。该工艺实现了11C-β-CFT全自动化,放化产率高,工艺简单,有利于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显像效果良好,可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C-β-CFT 多巴胺转运蛋白 自动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ET-CT显像及hnRNPA2/B1表达分析
3
作者 张洁霞 张积仁 +4 位作者 陈国勤 殷伟强 邓怀福 陈仰纯 朱伟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0-71,共2页
3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于术前行全身PET-CT显像,测定标准摄取值(SUV)。手术获得肿瘤标本经常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表达(即H-score评分),取肿瘤周围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肺... 3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于术前行全身PET-CT显像,测定标准摄取值(SUV)。手术获得肿瘤标本经常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表达(即H-score评分),取肿瘤周围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肺癌原发灶、阳性淋巴结、阴性淋巴结的hnRNPA2/B1表达H-score评分与PET-CT显像SUV均呈正相关(r=0.76、0.60、0.52,P<0.01、<0.01、<0.05)。认为hnRNPA2/B1和SUV可间接评价NSCLC细胞的癌变程度,hnRNP A2/B1是早期肺癌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PET-CT hnRNPA2 hnRNP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原发性骨肉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孔繁明 邓怀福 +2 位作者 陈萍 莫静恩 钟惠贞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在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就诊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骨肉瘤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病灶的SUVmax,同时分析同机CT扫...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在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就诊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骨肉瘤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病灶的SUVmax,同时分析同机CT扫描图像的影像学特点,着重研究肿瘤新生骨及软组织肿块特点。结果:10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原发病灶均位于干骺端,其中位于股骨下端6例,肱骨上端2例,股骨颈和胫骨上段各1例,1例发现有"跳跃性转移灶"。同机CT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肿瘤骨、骨膜反应或骨膜三角和软组织肿块。其中,肿瘤骨对^(18)F-FDG呈低摄取,而非瘤骨区或软组织肿块对^(18)F-FDG摄取明显增高。"跳跃性转移灶"呈明显^(18)F-FDG高摄取。结论:^(18)F-FDG PET/CT实现了对原发性骨肉瘤解剖结构改变和代谢变化的优势互补,对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18F-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