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洱海鱼类群落食谱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特征:来自特征脂肪酸研究的证据
1
作者
王森洋
匡晨亿
+6 位作者
梁智策
周婷
王杨
邓城城
袁子昊
李广宇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59,共14页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等中上层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鲤(Cyprinus carpio)、杞麓鲤(Cyprinus carpio chilia)和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中下层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是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刻蚊蚬(Corbicula largillierti)和浮游动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食谱中的小型鱼类占比54.42%,具有明显的鱼食性特征。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Standard Ellipse Area corrected,SEAc)为0.40—9.30,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SEAc=9.30)、杞麓鲤(SEAc=7.31)和鲤(SEAc=6.43)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其对食物资源利用力较强;太湖新银鱼(SEAc=1.00)、䱗(SEAc=0.58)和西太公鱼(SEAc=0.40)营养生态位宽度较窄,食源相对专一。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77.3%,其中黄颡鱼与杞麓鲤的营养生态位高度重叠(77.3%),但QFASA提供的食谱组成揭示黄颡鱼通过摄食小型鱼类来避免直接竞争。但是,䱗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72.5%)、鲫与杞麓鲤(50.2%)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栖息水层相同,食谱组成相近,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作为群落调控的首选对象,同时关注杞麓鲤等土著鱼类资源的恢复。综上,研究表明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的综合分析是深入理解鱼类群落营养关系,评估种间潜在竞争关系的有效方法,为洱海土著鱼类资源保护、鱼类群落调控和食物网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鱼类群落
特征脂肪酸
食谱组成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洱海鱼类群落食谱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特征:来自特征脂肪酸研究的证据
1
作者
王森洋
匡晨亿
梁智策
周婷
王杨
邓城城
袁子昊
李广宇
郭传波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59,共1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2400900)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5)(2022000109)资助。
文摘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等中上层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鲤(Cyprinus carpio)、杞麓鲤(Cyprinus carpio chilia)和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中下层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是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刻蚊蚬(Corbicula largillierti)和浮游动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食谱中的小型鱼类占比54.42%,具有明显的鱼食性特征。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Standard Ellipse Area corrected,SEAc)为0.40—9.30,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SEAc=9.30)、杞麓鲤(SEAc=7.31)和鲤(SEAc=6.43)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其对食物资源利用力较强;太湖新银鱼(SEAc=1.00)、䱗(SEAc=0.58)和西太公鱼(SEAc=0.40)营养生态位宽度较窄,食源相对专一。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77.3%,其中黄颡鱼与杞麓鲤的营养生态位高度重叠(77.3%),但QFASA提供的食谱组成揭示黄颡鱼通过摄食小型鱼类来避免直接竞争。但是,䱗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72.5%)、鲫与杞麓鲤(50.2%)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栖息水层相同,食谱组成相近,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作为群落调控的首选对象,同时关注杞麓鲤等土著鱼类资源的恢复。综上,研究表明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的综合分析是深入理解鱼类群落营养关系,评估种间潜在竞争关系的有效方法,为洱海土著鱼类资源保护、鱼类群落调控和食物网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洱海
鱼类群落
特征脂肪酸
食谱组成
营养生态位
Keywords
Erhai Lake
Fish community
Signature fatty acid
Dietary composition
Trophic niche
分类号
Q178.1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洱海鱼类群落食谱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特征:来自特征脂肪酸研究的证据
王森洋
匡晨亿
梁智策
周婷
王杨
邓城城
袁子昊
李广宇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