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迪达尔·比苏力旦 孙宗玖 +3 位作者 于冰洁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李美莎 敬一胜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4-1543,共10页
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0.25mm为主,含量均大于57.5%,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 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0.25mm为主,含量均大于57.5%,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并不一致。封育后玛纳斯样地0~5 cm和5~10 cm土层0.25~2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70.0%,60.8%,而奇台样地5~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依次显著增加23.2%,51.6%,32.7%。随土层深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封育区略低于对照区,但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P<0.01),其中粉土+粘土、微团聚体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且封育后植被覆盖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作用增强,而土壤容重则为减弱。综上,新疆北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主,且封育4~11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孙宗玖 +3 位作者 于冰洁 迪达尔·比苏力旦 李美莎 敬一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为探究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封育内外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结合植被特征、土壤理... 为探究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封育内外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结合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42.53%~250.05%和135.68%~259.84%(P<0.05),0~10 cm、3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4.88%~35.33%、10.48%~46.58%和4.48%~21.88%,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部分变化显著(P<0.05);2)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利用程度均明显增加,且两个土层表现一致(P>0.05);3)封育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除呼图壁样地0~10 cm土层外,其余土层McIntosh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14.72%~47.01%和36.29%~74.76%,而Simpson指数降低1.09%~7.53%(P>0.05)。封育提高了蒿类荒漠草地微生物多样性;4)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封育下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层微生物碳源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凋落物,而30~50 cm土层则为土壤全磷和地上生物量。综上所述,封育加强了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推动了蒿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转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提高了蒿类荒漠草地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蒿类荒漠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碳源多样性 Biolog-ECO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敬一胜 孙宗玖 +8 位作者 刘慧霞 迪达尔·比苏力旦 李美莎 周晨烨 周磊 于冰洁 李有政 郑丽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8,共15页
为探究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分布特征,采用路线调查结合典型样地布设确定136个样地,以0~100 cm各土层pH实测数据为依据,结合气象数据及“3S”技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地统计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土壤pH发生空间变异... 为探究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分布特征,采用路线调查结合典型样地布设确定136个样地,以0~100 cm各土层pH实测数据为依据,结合气象数据及“3S”技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地统计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土壤pH发生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 cm各土层土壤pH为8.54~8.76,均值为8.66,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pH表现出上升趋势。小乔木类群土壤pH(8.71)显著高于灌木类群(8.54)1.02倍、半灌木类群(8.59)1.01倍(P<0.05)。碱性土(7.58.5)主要分布于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富蕴县等地区。半方差变异分析可知,0~100 cm土层pH最佳模型的块金效应为49.91%,说明其空间变异由结构因素与随机因素共同影响。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总体上影响土壤pH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均温度(0.159)、植被覆盖度(0.152)、雪水当量(0.085)、根部土壤湿度(0.076)、物种丰富度指数(0.066)。研究结果完善了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数据库,进一步探明了土壤pH产生变异的主控因素,为沙质荒漠管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空间分布 沙质荒漠草地 准噶尔盆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