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始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意义
1
作者 石柱 夏国清 +2 位作者 郝夏炜 李高杰 迪力夏提·艾海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8,共16页
沱沱河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其内部新生代沉积地层记录了高原地形地貌演化过程及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原生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它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组合是研究古... 沱沱河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其内部新生代沉积地层记录了高原地形地貌演化过程及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原生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与区域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它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组合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在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沱沱河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主要为泥微晶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和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垂向上,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该区古环境存在四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对应于38.5~30.5 Ma时期,该时期湖相碳酸盐岩形成于气候相对湿润的开放型湖泊,是冲积扇—河流相干旱气候背景下短暂性雨水输入至洪泛平原内部湖盆所致;第二阶段对应于30.5~23.6 Ma,且该阶段26.5 Ma前后的古环境存在明显变化,30.5~26.5 Ma时期,气候相对湿润,但区域降水量减少,蒸发作用加强,与高原北部局部隆升及湖盆水文状态发生改变有关,26.5~23.6 Ma时期蒸发作用相对增加,气候干冷,是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貌格局发生转变、西风带降水输入减少所致;第三阶段(23.6~22.3 Ma)盆地蒸发作用相对降低,气候相对湿润,与青藏高原腹地发育古大湖有关;第四阶段(22.3~19.7 Ma)气候更加干冷,湖泊类型转变为封闭型咸水湖,为可可西里地区进入高原系统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导致。沱沱河盆地始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所揭示的湖泊水文状态和气候背景的转变与高原北部古地理格局和地貌演化存在极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中新世 湖相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