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散文诗的《野草》与新诗史叙述 被引量:3
1
作者 连晗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2-89,共8页
基于新诗的当代写作现状,对新诗“现代性”坚持的立场,以及对中国新诗史重新审视的结果,英年早逝的当代诗人兼学者张枣曾明确提出新诗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在新诗起源的问题上,主张新诗的源头不是一般现代文学史所认为的胡适,而... 基于新诗的当代写作现状,对新诗“现代性”坚持的立场,以及对中国新诗史重新审视的结果,英年早逝的当代诗人兼学者张枣曾明确提出新诗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在新诗起源的问题上,主张新诗的源头不是一般现代文学史所认为的胡适,而是鲁迅——“鲁迅,是新诗之父”。这在中国新诗研究者、鲁迅研究者以及当代新诗写作者当中可说是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了一些涟漪,其引发的如何在新的视角与框架下,重新看待新诗传统,以及处理它与当代新诗写作的关系的问题值得我们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史 《野草》 散文诗 叙述 写作现状 中国新诗 “现代性” 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读解九十年代诗歌的“个人写作”?——简评姜玉琴《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的相关论述 被引量:1
2
作者 连晗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7,共8页
对于中国九十年代诗歌而言,"个人写作"是这一时期难以回避的诗学概念,它与"知识分子写作"和"中年写作"等诗学概念紧密相关,关涉着九十年代主要诗人及批评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建构一种诗歌的设想和努力。&q... 对于中国九十年代诗歌而言,"个人写作"是这一时期难以回避的诗学概念,它与"知识分子写作"和"中年写作"等诗学概念紧密相关,关涉着九十年代主要诗人及批评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建构一种诗歌的设想和努力。"个人写作"主要由王家新等诗人及批评家提出并进行阐述,它在诗歌界曾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对它的质疑也时有发生。本文针对姜玉琴在《当代先锋诗歌研究》中的尖锐"批评"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王家新等当代诗人的"个人写作"的诗学内涵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写作” 王家新 “历史化诗学” “九十年代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王家新:创作及翻译
3
作者 连晗生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58,共7页
几年前,当看到诗人李建春评论王家新的文章时,其标题《我们时代的诗歌教师》令我的心不禁一动,因为它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王家新在我的诗歌历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追溯,并联想到叶芝的《寒冷的天穹》中的画面:“突然我看见寒冷的、为乌鸦愉悦... 几年前,当看到诗人李建春评论王家新的文章时,其标题《我们时代的诗歌教师》令我的心不禁一动,因为它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王家新在我的诗歌历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追溯,并联想到叶芝的《寒冷的天穹》中的画面:“突然我看见寒冷的、为乌鸦愉悦的天穹/那似乎是冰在焚烧,而又生出更多的冰,/而想象力和心脏都被驱赶得发了疯……”。正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王家新对叶芝这首诗新的译本及充满启示力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叶芝,并从这首诗中感受那超凡的绝对之美,同时也让我反省以前读过的诗人可能有许多未曾发现的东西。应当说,王家新对包括我在内的年轻诗人的影响,不仅仅在他对外国诗人的翻译、解读及“发现”,还在于他的诗歌以及体现在其中的卓越的精神品质,这些在非默、李建春、胡桑、唐不遇和刘春等诗人的文章,以及许多人的言论(如《〈偏移〉四人谈》)已得到印证。而与其他人不同,诗人王家新对于我有一种深在的意义,他成为我现实意义上的“诗歌教师”。正是几年前我有幸成为他的博士生,让我不仅在诗歌精神上亲近他,而且也在生活近距离的接触中,领略一位著名诗人在“诗歌形象”之外的日常风貌。应当说,生活状态下的“王老师”忙碌又丰富多彩,平时除了上课、指导学生,在写诗、写文章、翻译以及读书之外还参加国内外各种诗会、学术会议及其他社会活动,而我也佩服他总能在这种紧张的节奏中悠然享用片刻的余暇,与友人及后辈共饮同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新 翻译 诗歌精神 创作 重读 生活状态 “发现” 精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