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旋髓内钉与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围术期隐性失血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建华 林艳 +3 位作者 吴永东 郭鹏程 王有宝 连振刚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情况及术后1、2、3、5 d隐性失血量。结果防旋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63.3 min,其中16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71.5 min,其中28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显性失血量、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及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及5 d防旋髓内钉组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较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IFF围术期隐性失血少,且隐性失血多集中在术后2~3 d,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围术期隐性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高龄 失血 手术 防旋髓内钉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通脉胶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金岭 连振刚 +3 位作者 宋伟 王建华 吴永东 李占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1217-1219,共3页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胶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采用硬膜外...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胶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采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凝、抗感染、功能锻炼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活血通脉胶囊1粒/次,2次/d,连续治疗2周;于术前和用药后1、7、14 d分别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生化仪测定血红蛋白(HGB)含量;记录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2组术后各炎症因子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用药后1 d达高峰,用药后7、14 d逐渐降低,各时间点比,P<0.05,其中IL-10用药后1 d 2组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治疗组CRP、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用药后HGB呈先降后升趋势,用药后1 d降至最低,用药后7、14 d逐渐上升,各时间点比较,P<0.05,其中治疗组HGB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通脉胶囊可明显减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隐性失血引起的HGB下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脉胶囊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术后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旋髓内钉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隐性失血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建华 林艳 +3 位作者 吴永东 郭鹏程 王有宝 连振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3期94-97,共4页
目的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隐性失血。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 目的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隐性失血。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隐性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下地负重行走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3/43)明显低于对照组(27.9%,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优于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 防旋髓内钉 关节置换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3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4
作者 李斌 李战鹏 连振刚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探究miR-14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96孔板培养小鼠骨肉瘤细胞系143B细胞,设立空白组、阴性组、阳性组、干预组。空白组不做特殊处... 目的:探究miR-14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96孔板培养小鼠骨肉瘤细胞系143B细胞,设立空白组、阴性组、阳性组、干预组。空白组不做特殊处理,阳性组加入50μg miR-143 mimic,阴性组加入等量mimic NC(miR-143 mimic的对照序列),干预组加入50μg miR-143 mimic及10μg MMP-13蛋白,继续培养3~6 h,最后吸出血清处理0.5 h。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测定各组miR-143和MMP-13蛋白表达,采用Transwell、划痕实验测定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结果:阳性组及干预组MMP-1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组,阳性组低于干预组(P<0.05);空白组、阴性组、阳性组及干预组每个视野的侵袭细胞数均值分别为(1 000.01±44.77)、(959.25±46.32)、(245.04±4.33)、(634.06±33.78)个;阳性组及干预组划痕愈合率均明显低于空白组,阳性组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MMP-13是miR-143作用的一个靶点,可以通过抑制MMP-13表达降低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MIR-143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