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传统热处理对纳米复相Nd_2Fe_(14)B/α-Fe永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连利仙 刘颖 +2 位作者 涂铭旌 查五生 高升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0-73,共4页
为改善纳米复相Nd2Fe14B/α Fe永磁合金微结构以提高磁性能,用熔体块淬和晶化热处理的方法制备纳米复相Nd2Fe14B/α Fe永磁体,研究快速热处理、磁场热处理及动态晶化热处理等非传统热处理对Nd10.5Fe76.4Co5Zr2B6.1永磁体组织结构和磁性... 为改善纳米复相Nd2Fe14B/α Fe永磁合金微结构以提高磁性能,用熔体块淬和晶化热处理的方法制备纳米复相Nd2Fe14B/α Fe永磁体,研究快速热处理、磁场热处理及动态晶化热处理等非传统热处理对Nd10.5Fe76.4Co5Zr2B6.1永磁体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采用XRD、DTA、AFM、TEM等方法对合金的组织结构、晶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热处理相比,非传统热处理不仅可促进快淬NdFeB粉末的晶化,降低晶化温度,缩短晶化时间,而且能细化晶粒,增强晶粒间磁交换耦合作用,提高磁性能。Nd10.5Fe76.4Co5Zr2B6.1合金快淬粉末在685℃经6min动态晶化热处理后制得的粘结磁体获得最佳磁性能,剩磁Br为0.684T,内禀矫顽力Hcj为685kA/m,磁感矫顽力Hcb为439kA/m,最大磁能积(BH)m为79kJ/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热处理 纳米复相磁体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_xFe_(94-x)B_6微波磁导率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建良 冯少东 连利仙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4-626,共3页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成分为NdxFe94-xB6(x=9.5,10.5,11.5)的纳米复相Nd2Fe14B/α-Fe材料。研究了稀土Nd含量对该材料的微波磁导率和自然共振峰频率的影响。采用XRD、VSM、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方法对材料相组成、微结构、静态磁性能及微波磁...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成分为NdxFe94-xB6(x=9.5,10.5,11.5)的纳米复相Nd2Fe14B/α-Fe材料。研究了稀土Nd含量对该材料的微波磁导率和自然共振峰频率的影响。采用XRD、VSM、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方法对材料相组成、微结构、静态磁性能及微波磁导率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Nd的原子百分含量由9.5%增加至11.5%,材料的自然共振峰频率由6.53GHz增加至15.91GHz,微波磁导率μmax′′由1.59(x=9.5)降至0.56(x=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磁导率 纳米晶 ND2FE14B/Α-FE 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归和神经网络的NdFeB磁性能融合预测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旺 李志蜀 +1 位作者 连利仙 刘颖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6-69,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纳米复相NdFeB系永磁合金磁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和扩大适用范围,根据组合优化理论对均匀设计试验建立的纳米复相NdFeB系永磁合金磁性能的回归预测模型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优化,提出了一种融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为了进一步提高纳米复相NdFeB系永磁合金磁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和扩大适用范围,根据组合优化理论对均匀设计试验建立的纳米复相NdFeB系永磁合金磁性能的回归预测模型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优化,提出了一种融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融合预测模型的精度最高,神经网络模型次之,而回归模型精度最低。融合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2%,可以用于纳米复相NdFeB系永磁合金的成分优化设计。验证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预测模型 回归 神经网络 均匀设计 永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磁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文泽 刘颖 +3 位作者 连利仙 刘海 庾正伟 涂铭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25,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利用化学沉积法在微球表面镀镍,制备出了具有磁性的金属/高分子(Ni/PS)纳米复合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对镀镍前后纳米微球的形貌结构、相组...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利用化学沉积法在微球表面镀镍,制备出了具有磁性的金属/高分子(Ni/PS)纳米复合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对镀镍前后纳米微球的形貌结构、相组成、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复合微球的磁学性能。结果表明,活化工艺、还原剂浓度、镀液pH值和温度对镀后复合微球的磁性能有显著影响。根据磁性能结果,优化工艺参数,制备了具有规则球形、单分散性好、粒径约为100nm、镀层完整、均匀的磁性Ni/P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微球,并获得最大的饱和磁化强度Ms=8.8764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微球 磁性微球 化学镀镍 饱和磁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铜对吸液芯及微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雅聪 连利仙 +1 位作者 刘颖 张靖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87-192,共6页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电子设备传热元件。与纯金属相比,热管具有非常好的传热性能,而其吸液芯结构是决定其传热性能的关键。为了在增大吸液芯孔隙率的同时不引入杂质并且不破坏吸液芯结构,以草酸铜作为造孔剂,研究草酸铜的添加量对不同形状...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电子设备传热元件。与纯金属相比,热管具有非常好的传热性能,而其吸液芯结构是决定其传热性能的关键。为了在增大吸液芯孔隙率的同时不引入杂质并且不破坏吸液芯结构,以草酸铜作为造孔剂,研究草酸铜的添加量对不同形状铜粉烧结过程中吸液芯的孔隙率与渗透率的影响,以及添加量与微热管的最大传热功率和温差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草酸铜含量的增加,吸液芯孔隙率增大,其最大传热功率及温差也变大;当添加草酸铜的含量相同时,不规则铜粉烧结热管的最大传热功率高于球形铜粉烧结热管,但其均温性与球形铜粉烧结热管相比较差;通过优化工质含量,得到了充液率与最大传热功率及温差的关系;当充液率在80%时,既能达到热管最大传热功率,温差也较低,是最佳的充液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铜 微热管 孔隙率 传热性能 充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添加剂对Cu-Mn合金制备孔径可控纳米多孔铜的影响
6
作者 方秀梅 连利仙 +1 位作者 刘颖 李三雁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3,共7页
以铜锰单相固溶体为前躯体合金,利用去合金化法,在盐酸腐蚀液中添加适量不同的络合剂、金属盐可制备出成分纯净、孔形貌可控的三维连通纳米多孔铜(NP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对... 以铜锰单相固溶体为前躯体合金,利用去合金化法,在盐酸腐蚀液中添加适量不同的络合剂、金属盐可制备出成分纯净、孔形貌可控的三维连通纳米多孔铜(NP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对样品的物相、组分、微观形貌和平均孔径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腐蚀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孔结构形成过程和孔形貌具有重要影响。与未添加络合剂相比,添加硫脲、柠檬酸等络合剂后,腐蚀后的样品的孔径和韧带尺寸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细化,络合常数越大,铜原子表面扩散系数越小,细化效果越明显;添加硫脲后能显著细化多孔结构,NPC平均韧带尺寸可在18~90 nm之间调控,且其浓度越高,孔径、韧带尺寸越小;添加适量金属盐Fe_(2)(SO_(4))_(3)、CuSO_(4)、ZnSO_(4)后腐蚀液中出现副反应,反应速率大幅度提高,孔结构发生粗化,出现韧带尺寸分布呈纳米级和微米级共存的多孔结构,当CuSO_(4)添加浓度超过20 mmol/L时,多孔样品断裂截面失去初始晶粒特征,孔结构从纳米级逐步过渡为微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合金化 纳米多孔铜 腐蚀添加剂 孔径可控 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合金化制备孔径可控纳米多孔金属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方秀梅 连利仙 +1 位作者 高希 吴开霞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27-932,共6页
纳米多孔金属具有三维连通、双连续的纳米级孔结构,使其具有超高比表面积、高强度、低密度等独特理化性能,在力学、催化、传感、拉曼散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纳米多孔金属的性能表现出一定的尺寸效应,因此研究孔结构调控对纳... 纳米多孔金属具有三维连通、双连续的纳米级孔结构,使其具有超高比表面积、高强度、低密度等独特理化性能,在力学、催化、传感、拉曼散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纳米多孔金属的性能表现出一定的尺寸效应,因此研究孔结构调控对纳米多孔金属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去合金化制备孔径可控的纳米多孔金属主要集中在调节去合金化工艺(腐蚀方式、腐蚀温度、腐蚀电解质、腐蚀添加剂等)和去合金化后处理过程(热处理粗化、溶液浸泡)两方面,探索纳米多孔金属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孔结构的成孔机制、孔结构演变规律为制备孔结构呈特征规律分布(如梯度分布、分级分布、均匀分布)的纳米多孔金属块材或薄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合金化 尺寸效应 纳米多孔 孔径可控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