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除藻与控藻技术 被引量:40
1
作者 过龙根 《中国水利》 2006年第17期34-36,共3页
对我国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的去除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针对目前使用的除藻与控藻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富营养化湖泊藻类控制的可行方法。物理法和化学法是除藻技术的直接手段,而生物法是通过生物对藻类的控制来达到控藻的目的。
关键词 除藻技术 控藻技术 水域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柯志新 谢平 +2 位作者 过龙根 徐军 周琼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8,共6页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很大,鲢在养殖密度低的2004年和养殖密度高的2005年的日均增重分别为6.07 g和4.30 g,鳙则分别为11.29 g和5.09 g。鳙的生长速度比鲢快,但受密度影响的程度比鲢大。从季节变化来看,鲢属于单峰型生长,生长速度和水温显著正相关;而鳙一年中呈现出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5~6月和9~10月,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对鳙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为使当年投放的鱼苗在年底能达到出售的商品规格,太湖梅梁湾水域围栏养殖鲢鳙的初始鱼苗投放密度应低于12 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操纵 围栏养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内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柯志新 谢平 +2 位作者 过龙根 徐军 周琼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3,共5页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指标及其生态适应性,2005年1-10月,调查了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肠长和比肝重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比肠长和比肝重与温度...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指标及其生态适应性,2005年1-10月,调查了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肠长和比肝重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比肠长和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比肠长均值分别为9.66和5.73,夏季的比肠长均明显增大。总的来看,鲢的比肠长和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鳙,表明在滤食和消化浮游植物上,鲢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鲢、鳙的比肠长与水温显著正相关(鲢P<0.01;鳙P<0.05),而与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温度导致的摄食强度变化应是鲢、鳙比肠长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鲢、鳙的比肝重均值分别为1.57%和1.91%,鳙的比肝重明显大于鲢,这可能与鳙摄食更多的浮游动物有关;鲢、鳙的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表明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与其所利用的资源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肠长 比肝重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亲水河生态修复过程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余德琴 郭匿春 +1 位作者 汤祥明 过龙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10属、11种,桡足类11属、1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角突网纹溞(Creiodaphnia cornut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爪哇小剑水蚤(Microcylops javan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亲水河生态示范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1005.00个/L、8617.1μg/L)均出现在8月,最小值(1.80个/L、11.4μg/L)出现在11月和12月。生态修复后,亲水河中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由前置库区的892.6μg/L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018.5μg/L。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温度(r=0.530,P<0.01)、营养盐[磷(r=0.365,P<0.01)与氮磷比(r=-0.477,P<0.01)]和叶绿素a(r=0.450,P<0.01)含量对浮游甲壳动物总丰度有显著影响。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期间,亲水河不同修复阶段的浮游甲壳动物的丰度差异较大,并且表现为生态修复区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前置库区。相关分析发现,浮游甲壳动物密度与水体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温度以及氮磷比等显著相关,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亲水河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消减河流中营养物质含量,提升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值得在类似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河 生态修复 浮游甲壳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绳 生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疏浚对洱海西沙坪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桐 尹成杰 +3 位作者 过龙根 李宏亮 余德琴 杨姣姣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5,共9页
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湖泊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在西沙坪湾从南到北中心水域设5个样点,其中疏浚区3个,未疏浚区2个。从2016年6月开始,水质每月调查一次;底栖动物样品于底泥疏浚前、疏浚中、疏浚后共采集... 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湖泊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在西沙坪湾从南到北中心水域设5个样点,其中疏浚区3个,未疏浚区2个。从2016年6月开始,水质每月调查一次;底栖动物样品于底泥疏浚前、疏浚中、疏浚后共采集5次。对比分析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底栖动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鰓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 g/m^(2),密度为560个/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13.07 g/m^(2)、1827个/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80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RDA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铵态氮和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硝态氮、铵态氮与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湖球蚬(Sphaerium lacustre)呈显著负相关;溶解氧与前突摇蚊属一种(Procladius sp.)呈显著正相关。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坪湾 环保疏浚 水质指标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生长特性及种群调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公莉 过龙根 +2 位作者 尹成杰 杨姣姣 杨雅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23,共7页
洱海先后人为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其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的生物学特性已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捕捞调控可降低其生物量。为了掌握其生长特性,评估人工调控效果,2017年1月至2... 洱海先后人为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其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的生物学特性已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捕捞调控可降低其生物量。为了掌握其生长特性,评估人工调控效果,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洱海采集2种鱼标本,通过测量体长与体重数据,对种群参数(L_(∞)、W_(∞)、k、t_(0)、Z、M、E)进行估算,并调查分析其年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回归参数b值分别为3.2148和2.8770,均属于等速生长。西太公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13.65[1-e^(-1.80(t+0.17))],W_(t)=28.09[1-e^(-1.80(t+0.17))]^(3.2148),生长拐点年龄为0.48,相应体重为8.51 g,体长为9.41 cm;太湖新银鱼生长方程为Lt=9.45[1-e^(-0.92(t+0.38))],W_(t)=2.69[1-e^(-0.92(t+0.38))]^(2.8770),生长拐点年龄为0.75龄,相应体重为0.78 g,体长为6.11 cm。(2)西太公鱼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分别为10.20、2.56、7.64和0.75,太湖新银鱼为4.66、1.84、2.82和0.61。(3)西太公鱼资源量2015-2018年呈逐年递增,但上升幅度逐年降低,而太湖新银鱼资源量2015-2018年逐年降低。研究表明,洱海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个体发育正常,生长周期相差一个月左右,西太公鱼的生长速度高于太湖新银鱼,人工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西太公鱼 太湖新银鱼 种群调控 生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