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PCT、IL-6水平与MP抗体滴度、MP-DNA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鲍星星 艾奎 边俊梅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98-801,共4页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肺炎支原体DNA(MP-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肺炎支原体DNA(MP-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n=63)和重症组(n=34),根据血清MP抗体滴度不同分为1∶160亚组(n=19)、1∶320亚组(n=56)和≥1∶640亚组(n=22)。比较轻症组和重症组患儿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外周血PCT和IL-6水平、血清MP抗体滴度及MP-DNA阳性率,分析外周血PCT和IL-6水平与血清MP抗体滴度、MP-DNA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患儿CPIS评分、外周血PCT水平、IL-6水平和MP-DNA阳性率均高于轻症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MP抗体滴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清MP抗体滴度亚组患儿外周血PCT、IL-6水平及MP-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PCT、IL-6水平随血清MP抗体滴度增加而升高(P<0.05),血清MP抗体滴度1∶160亚组的MP-DNA阳性率低于MP抗体滴度1∶320亚组和≥1∶640亚组(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MPP患儿外周血PCT和IL-6水平、MPP重症、CPIS评分与血清MP抗体滴度、MP-DNA阳性结果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MPP患儿外周血PCT和IL-6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与血清MP抗体滴度和MP-DNA阳性结果呈正相关,二者对MPP患儿病情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 肺炎支原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埋式涵洞垂直土压力计算方法的探讨
2
作者 边俊梅 苗强 《山西建筑》 2007年第11期130-131,共2页
应用直线滑移面模型,对三种情况下涵洞垂直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体加在涵洞上的土压力规律,为涵洞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沟埋式涵洞 垂直土压力 计算方法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研究银莱汤治疗小儿肺炎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艾奎 边俊梅 李桢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10,共7页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索中药方剂银莱汤治疗小儿肺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银莱汤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靶点预测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银莱汤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蛋白,进一步分析蛋白功...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索中药方剂银莱汤治疗小儿肺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银莱汤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靶点预测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银莱汤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蛋白,进一步分析蛋白功能和富集通路,然后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模型,得到关键靶点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初步验证。结果:银莱汤中34种成分与31个关键靶点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路、Th17细胞分化、肠道免疫反应、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哮喘通路和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银莱汤对小鼠肺部炎症模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银莱汤可以通过调控免疫反应、干预相关疾病通路等方式实现治疗小儿肺炎的作用,体现了银莱汤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莱汤 小儿肺炎 系统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4
作者 丁淑贤 艾奎 边俊梅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68例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有无...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68例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有无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结果:168例患儿中,男100例,女68例,年龄1.50(0.50,3.50)岁。合并发热症状164例,其中高热78例。168例患儿同时进行血和脑脊液培养80例,其中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7.50%(22/80)和52.50%(42/80)。168例患儿中,培养164株菌株完成药敏试验,其中产生β-内酰胺酶44株,氨苄西林耐药74例;全部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曲松敏感。单一抗菌药物治疗74例,两种抗菌药物治疗46例,三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48例。所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流感嗜血杆菌培养阳性亚组脑脊液白细胞(WBC)水平高于阴性亚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程、入院时/峰值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非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0.05)。同时,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情好转比例低于未合并患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峰值CRP及PCT水平均为化脓性脑膜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易引起脑膜炎和肺炎,其中脑膜炎患儿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同时,可将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治疗推荐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