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辛思颖 翁玲云 +3 位作者 吕敏娟 杨晓卡 马文奇 魏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7-263,269,共8页
通过河北清苑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为对象,设置不同的施氮处理(N_0、N_(100)、N_(180)、N_(255)、N_(330)),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6年土壤表观氮素... 通过河北清苑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为对象,设置不同的施氮处理(N_0、N_(100)、N_(180)、N_(255)、N_(330)),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6年土壤表观氮素累积盈亏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_0和N_(100)处理的土壤氮素累积盈亏量为负值,N_(180)、N_(255)和N_(330)处理的土壤氮素累积盈亏量分别高达382,1 173,2 116kg/hm^2;各处理的氮素表观盈亏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在2种作物上的氮素累积盈亏量差异不大;在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土壤氮库达到平衡状态的施氮量分别为155,134kg/hm^2;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均与土壤无机氮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随降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期的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前期均表现土壤氮素盈余,而后期土壤氮素亏缺。因此合理施用氮肥既要考虑土壤氮素盈亏,也要关注生育期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夏玉米 氮素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吕敏娟 陈帅 +5 位作者 辛思颖 佟丙辛 王释强 薛澄 马文奇 魏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5,共7页
以冬小麦‘衡4399'、‘藁优2018'为研究对象,于河北正定设置不同施氮处理(No、N158、N225、N270和N293),研究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蛋白质含量)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的关系,构建基于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表明... 以冬小麦‘衡4399'、‘藁优2018'为研究对象,于河北正定设置不同施氮处理(No、N158、N225、N270和N293),研究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蛋白质含量)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的关系,构建基于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表明:在施氮量225 kg N/hm2处理时,冬小麦产量最大,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有下降趋势;在施氮量270 kg N/hm2处理时蛋白质含量最高,随后趋于稳定且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第二季冬小麦累积峰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各处理0~90 cm氮素表观盈亏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各施氮处理均表现为盈余。因此,在综合保障冬小麦高产、高经济效益和低土壤氮素损失前提下,研究区两季冬小麦氮素投入阈值分别为149.9~255.6 kg N/hm2和237.9~260.0 kg N/hm2,而综合考虑冬小麦高产与优质,研究区两季冬小麦氮素投入阈值分别为255.6~300.0 kg N/hm2和260.0~305.0 kg N/hm2。可见,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对氮素供应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对于氮素需求较高,将小麦品质加入到评价指标后提出的氮素投入阈值普遍偏高,过高的氮素投入会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且环境污染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蛋白质含量 氮素盈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域农田氮素排放特征研究——以新安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帅 辛思颖 +4 位作者 佟丙辛 吕敏娟 吉庆凯 马文奇 魏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1-1358,共8页
为揭示村域氮素排放特征,以河北正定新安村为例,通过2016—2018年两个轮作周期对农户作物管理、作物产量等信息实地调研、取样分析,运用NUFER-Farm模型系统,研究了新安村氮素时空排放特征及其与作物种类、施氮量、灌溉、土壤质地等的关... 为揭示村域氮素排放特征,以河北正定新安村为例,通过2016—2018年两个轮作周期对农户作物管理、作物产量等信息实地调研、取样分析,运用NUFER-Farm模型系统,研究了新安村氮素时空排放特征及其与作物种类、施氮量、灌溉、土壤质地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轮作周期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量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差异不显著,而硝态氮淋洗量和氨挥发量差异显著,第二个轮作周期单位面积农田硝态氮淋洗量和氨挥发量分别比第一个轮作周期增长60.1%和减少13.8%,造成差异显著的原因主要是气象条件和作物种类。季节上,两年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量均为秋冬春季显著大于夏季。村内临近田块氮素排放差异较大,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但到村域尺度,不同方位氮素排放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规律,如西北、东北、东南、西南方位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66.8、60.2、59.6、52.3 kg N·hm^-2,其中西南方位氮素排放显著低于其他方位。村域农田氮素排放受到作物种类、施氮量、灌溉次数与土壤质地等因素显著影响。其中当地主要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大豆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平均值分别为40.5、28.5 kg N·hm^-2和5.3 kg N·hm^-2,差异显著;两个轮作体系氮素总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质地对农田氮素总排放量也有较大影响,其中砂土、砂壤土和壤土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平均值分别为78.2、60.4 kg N·hm^-2和51.0 kg N·hm^-2,依次降低。总之,村域农田氮素排放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更多受到田块作物种类、土壤条件、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村域氮素减排要针对田块采取优化施氮、节水灌溉、调整作物布局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系 农田氮素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