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纳米硅溶胶−EVA−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浆材配比正交优化及对其物性的影响
1
作者
沈玉旭
柴肇云
+6 位作者
孙浩程
刘向御
郭俊庆
肖畅
李天宇
辛子朋
史沁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3-2659,共17页
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材不能满足煤矿大变形巷道注浆加固实际需求的难题,通过添加纳米硅溶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粉煤灰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改性获得高性能复合浆材。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系统研究复合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
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材不能满足煤矿大变形巷道注浆加固实际需求的难题,通过添加纳米硅溶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粉煤灰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改性获得高性能复合浆材。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系统研究复合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优配比,并进一步分析最优配比复合浆材与纯水泥的物性差异,构建复合浆材的水化反应机理模型,阐明其加固破碎岩石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浆材最优配比为:水灰比0.7,粉煤灰掺量15%,硅溶胶掺量2%,EVA掺量7.5%;相较于纯水泥,复合浆材流变性略有下降,但浆液稳定性、力学性能等均有显著提升,初凝时间缩短了38.9%,终凝时间缩短了53.8%,析水率降低了60%,结石率提高了3.3%,单轴抗压强度提高了39.1%,抗拉强度提高了97.2%,拉压比提高了41.7%;硅溶胶和粉煤灰在不同时期与Ca(OH)2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更多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铝酸钙(CA-H),促进复合浆材的水化反应,并加速EVA成膜,使结石体更加致密;复合浆材注入量和胶结体单轴抗压强度均随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随Talbot指数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破坏形式多呈鼓状,剪胀变形明显;当注浆压力大于2 MPa,Talbot指数为0.5时,胶结体强度较大,破坏较小。本研究为水泥基复合浆材早期强度、增韧改性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溶胶
EVA
粉煤灰
普通硅酸盐水泥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岭石表面水化机理及电场弱化其吸附性能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天宇
柴肇云
+3 位作者
杨泽前
辛子朋
孙浩程
闫珂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高岭石是泥岩黏土矿物组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水理特性对分析高岭石类黏土矿物遇水工程性质劣化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高岭石表面水化机理及电化学作用对高岭石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子...
高岭石是泥岩黏土矿物组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水理特性对分析高岭石类黏土矿物遇水工程性质劣化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高岭石表面水化机理及电化学作用对高岭石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子在高岭石(001)晶面吸附时水中的Hw、Ow原子与高岭石表面羟基的Hs、Os原子间形成了Hw-Os及Hs-Ow两种类型的氢键,并且Hw-Os氢键作用较强;水分子与高岭石(001)晶面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导致高岭石(001)晶面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质;外加电场对体系中水分子的平衡构象及吸附形态产生显著影响,当体系无电场时,水分子通过氢键与高岭石(001)晶面结合紧密,随着电场强度不断增加,水分子逐渐从高岭石表面脱附,以氢原子朝上、氧原子朝下的“V”字型结构向体相中扩散,水分子的偶极矩沿电场方向排列;随着水-高岭石体系中电场强度的增加,吸附体系中的氢键作用逐渐被破坏,水分子脱附能力增强,高岭石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水化
分子动力学
电场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砂质泥岩峰后破裂承载特征与块体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辛子朋
柴肇云
+3 位作者
孙浩程
李天宇
刘新雨
段碧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69-2380,共12页
岩石峰后阶段的变形承载规律对巷道破碎区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岩石峰后阶段的破裂演化规律与承载特征,以砂质泥岩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控制应变量为峰值应变不同倍数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应用非线性分形理论阐明了峰后破裂...
岩石峰后阶段的变形承载规律对巷道破碎区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岩石峰后阶段的破裂演化规律与承载特征,以砂质泥岩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控制应变量为峰值应变不同倍数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应用非线性分形理论阐明了峰后破裂块体的分布规律。基于试验结果,构建了峰后含贯通破裂面岩样的力学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单峰状与多峰状两种形态的峰后应力跌落方式;(2)峰后阶段,试样破坏模式由低倍峰值应变下的张性破坏逐渐转变为高倍峰值应变下的剪切滑移破坏;(3)同应变量下试样破裂块体的分形维数内部大于外部,且二者与试样的峰后应变倍数值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岩石在峰后阶段的持续破坏方式与块体间接触破裂面特性有关,破裂块体仅会在一定的倾角范围内沿破裂面滑动,依据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可准确解释砂质泥岩峰后阶段破裂承载特性与块体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破碎区
峰后承载
破裂块体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循环荷载下粉砂岩孔裂隙扩展及卸载破坏特征
被引量:
9
4
作者
刘向御
柴肇云
+2 位作者
刘绪
杨泽前
辛子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7-89,共13页
为揭示循环荷载下地下工程围岩体孔裂隙扩展及破坏机制,借助于单轴压缩和CT扫描,开展了粉砂岩的等幅循环、逐级一次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下粉砂岩应力-应变曲线、孔裂隙扩展及破坏阶段裂缝产状、规模等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
为揭示循环荷载下地下工程围岩体孔裂隙扩展及破坏机制,借助于单轴压缩和CT扫描,开展了粉砂岩的等幅循环、逐级一次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下粉砂岩应力-应变曲线、孔裂隙扩展及破坏阶段裂缝产状、规模等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循环荷载作用下,粉砂岩孔隙率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总趋势,且致裂循环的孔隙率均发生突变,具有瞬时破裂特征;等幅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破坏发生在第25次循环加载段,主要依据应变差、累积应变差及其一阶导数将岩样破坏段裂缝扩展细分为裂缝萌生、裂缝扩展和加速破坏等3个阶段;逐级一次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破坏发生在第4次循环卸载强度低于峰值载荷1.04 MPa时,呈现出小幅振荡破坏特征,主要依据单峰波动应力振幅、频率、应变差、累积应变差及其一阶导数将岩样破坏段裂缝扩展细分为裂缝萌生、裂缝快速扩展、裂缝扩展亚稳态、裂缝再生和加速破坏等5个阶段。按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小幅振荡破坏可细分为往复式、滞回环式波动,应力振幅、波动频率特征分析可见清晰的应力调整过程。岩样原始孔裂隙分布状态对其致裂部位及破坏形式起主控作用。2种循环荷载作用下,岩样破裂均以剪切破裂为主,并次生了张性破裂。卸载段回弹和扩容效应是出现小幅振荡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粉砂岩
孔裂隙
扩展规律
小幅振荡
破坏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场对高岭石表面重金属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闫珂
柴肇云
+3 位作者
李天宇
杨泽前
辛子朋
孙浩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74-3884,共11页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煤矿区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为阐明电场对高岭石表面重金属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规律,以矿区土壤中Pb(Ⅱ)、Cd(Ⅱ)和Cu(Ⅱ)3种常见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初步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优化得到稳定的高岭石-溶液...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煤矿区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为阐明电场对高岭石表面重金属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规律,以矿区土壤中Pb(Ⅱ)、Cd(Ⅱ)和Cu(Ⅱ)3种常见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初步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优化得到稳定的高岭石-溶液-高岭石模拟体系,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探究电场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在高岭石(001)晶面的吸附方式、原子密度分布、扩散系数及径向分布函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场方向为+Z时,电场促进重金属离子和硅氧烷表面之间的络合作用,重金属离子第1水化壳的配位数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减少,外层配合物吸附百分比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大。电场方向为-Z时,外层配合物吸附百分比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降低,高岭石表面与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减弱,更多的重金属离子游离在溶液中与氯离子配对;电场极化作用下重金属离子第1和2水化壳之间没有明显分界,水化壳之间存在水分子交换;电场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在高岭石(001)面上的均方位移曲线MSD表现出各向异性,X、Y方向扩散系数大于Z方向,总扩散系数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扩散系数受电场正负方向的影响不明显;Pb(Ⅱ)离子和Cd(Ⅱ)离子在高岭石表面上仅存在外层配合物,Cu(Ⅱ)离子存在内、外层配合物共存的吸附方式;高岭石对3种重金属离子吸附优先顺序为Pb(Ⅱ)>Cu(Ⅱ)>Cd(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重金属
高岭石
吸附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砂质泥岩力学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研究
6
作者
柴肇云
武小玲
+3 位作者
刘向御
刘绪
沈玉旭
辛子朋
《煤炭学报》
2024年第S2期772-781,共10页
软岩巷道掘进期围岩孔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引起的渗透性变化是突水灾害防治及注浆加固软弱围岩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借助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对砂质泥岩分别进行了加载方向平行和垂直层理限定围压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研究了砂...
软岩巷道掘进期围岩孔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引起的渗透性变化是突水灾害防治及注浆加固软弱围岩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借助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对砂质泥岩分别进行了加载方向平行和垂直层理限定围压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研究了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的强度特性、破坏形式以及与渗透性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渗流特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层理砂质泥岩力学强度和渗透性均具有各向异性,平行层理加载强度大于垂直层理加载强度,渗透性则相反;加载方向平行层理岩样破坏模式以单斜剪切和劈裂破坏为主,裂纹环向应变大于轴向应变,表现为体胀扩容。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裂纹压密、线弹性、裂纹稳定扩展、裂纹非稳定扩展和峰后残余强度5个阶段。前三阶段岩样渗透率保持恒定,裂纹非稳定扩展、应力峰值点处亦或峰后残余强度阶段渗透率“突跳”达到峰值,渗透率变化曲线呈“N”型;加载方向垂直层理岩样破坏模式以轴向张拉劈裂和环向剪切滑移复合破坏为主,裂纹轴向应变大于环向应变,表现为轴向压缩。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稳定变形、非稳定变形和峰后残余强度3个阶段。稳定变形和非稳定变形阶段渗透率保持恒定,峰后残余强度阶段渗透率“突跳”达到峰值,渗透率变化曲线呈“∧”型;渗透率“突跳”为裂隙网络连通激发的渗透率呈几何量级突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泥岩
层理
破坏模式
渗透率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纳米硅溶胶−EVA−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浆材配比正交优化及对其物性的影响
1
作者
沈玉旭
柴肇云
孙浩程
刘向御
郭俊庆
肖畅
李天宇
辛子朋
史沁彬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西能源学院矿业工程系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3-2659,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74091,51974193)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资助项目(2022L604)。
文摘
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材不能满足煤矿大变形巷道注浆加固实际需求的难题,通过添加纳米硅溶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粉煤灰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改性获得高性能复合浆材。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系统研究复合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优配比,并进一步分析最优配比复合浆材与纯水泥的物性差异,构建复合浆材的水化反应机理模型,阐明其加固破碎岩石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浆材最优配比为:水灰比0.7,粉煤灰掺量15%,硅溶胶掺量2%,EVA掺量7.5%;相较于纯水泥,复合浆材流变性略有下降,但浆液稳定性、力学性能等均有显著提升,初凝时间缩短了38.9%,终凝时间缩短了53.8%,析水率降低了60%,结石率提高了3.3%,单轴抗压强度提高了39.1%,抗拉强度提高了97.2%,拉压比提高了41.7%;硅溶胶和粉煤灰在不同时期与Ca(OH)2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更多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铝酸钙(CA-H),促进复合浆材的水化反应,并加速EVA成膜,使结石体更加致密;复合浆材注入量和胶结体单轴抗压强度均随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随Talbot指数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破坏形式多呈鼓状,剪胀变形明显;当注浆压力大于2 MPa,Talbot指数为0.5时,胶结体强度较大,破坏较小。本研究为水泥基复合浆材早期强度、增韧改性提供了可行途径。
关键词
纳米硅溶胶
EVA
粉煤灰
普通硅酸盐水泥
正交试验
Keywords
nano-silica sol
EVA
fly ash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orthogonal test
分类号
TD35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岭石表面水化机理及电场弱化其吸附性能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天宇
柴肇云
杨泽前
辛子朋
孙浩程
闫珂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74091,51974193)。
文摘
高岭石是泥岩黏土矿物组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水理特性对分析高岭石类黏土矿物遇水工程性质劣化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高岭石表面水化机理及电化学作用对高岭石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子在高岭石(001)晶面吸附时水中的Hw、Ow原子与高岭石表面羟基的Hs、Os原子间形成了Hw-Os及Hs-Ow两种类型的氢键,并且Hw-Os氢键作用较强;水分子与高岭石(001)晶面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导致高岭石(001)晶面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质;外加电场对体系中水分子的平衡构象及吸附形态产生显著影响,当体系无电场时,水分子通过氢键与高岭石(001)晶面结合紧密,随着电场强度不断增加,水分子逐渐从高岭石表面脱附,以氢原子朝上、氧原子朝下的“V”字型结构向体相中扩散,水分子的偶极矩沿电场方向排列;随着水-高岭石体系中电场强度的增加,吸附体系中的氢键作用逐渐被破坏,水分子脱附能力增强,高岭石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性降低。
关键词
高岭石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水化
分子动力学
电场
扩散
Keywords
kaolinit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urface hydration
molecular dynamics
electric field
diffusion
分类号
P574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砂质泥岩峰后破裂承载特征与块体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辛子朋
柴肇云
孙浩程
李天宇
刘新雨
段碧英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69-238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274091,No.51974193)。
文摘
岩石峰后阶段的变形承载规律对巷道破碎区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岩石峰后阶段的破裂演化规律与承载特征,以砂质泥岩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控制应变量为峰值应变不同倍数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应用非线性分形理论阐明了峰后破裂块体的分布规律。基于试验结果,构建了峰后含贯通破裂面岩样的力学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单峰状与多峰状两种形态的峰后应力跌落方式;(2)峰后阶段,试样破坏模式由低倍峰值应变下的张性破坏逐渐转变为高倍峰值应变下的剪切滑移破坏;(3)同应变量下试样破裂块体的分形维数内部大于外部,且二者与试样的峰后应变倍数值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岩石在峰后阶段的持续破坏方式与块体间接触破裂面特性有关,破裂块体仅会在一定的倾角范围内沿破裂面滑动,依据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可准确解释砂质泥岩峰后阶段破裂承载特性与块体分布规律。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破碎区
峰后承载
破裂块体
分形维数
Keywords
rock mechanics
excavation damaged zone
post-peak bearing
fragment
fractal dimension
分类号
TU452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循环荷载下粉砂岩孔裂隙扩展及卸载破坏特征
被引量:
9
4
作者
刘向御
柴肇云
刘绪
杨泽前
辛子朋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7-8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4193,51674173)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合)资助项目(201803D421078)
文摘
为揭示循环荷载下地下工程围岩体孔裂隙扩展及破坏机制,借助于单轴压缩和CT扫描,开展了粉砂岩的等幅循环、逐级一次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下粉砂岩应力-应变曲线、孔裂隙扩展及破坏阶段裂缝产状、规模等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循环荷载作用下,粉砂岩孔隙率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总趋势,且致裂循环的孔隙率均发生突变,具有瞬时破裂特征;等幅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破坏发生在第25次循环加载段,主要依据应变差、累积应变差及其一阶导数将岩样破坏段裂缝扩展细分为裂缝萌生、裂缝扩展和加速破坏等3个阶段;逐级一次循环加卸载下,岩石破坏发生在第4次循环卸载强度低于峰值载荷1.04 MPa时,呈现出小幅振荡破坏特征,主要依据单峰波动应力振幅、频率、应变差、累积应变差及其一阶导数将岩样破坏段裂缝扩展细分为裂缝萌生、裂缝快速扩展、裂缝扩展亚稳态、裂缝再生和加速破坏等5个阶段。按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小幅振荡破坏可细分为往复式、滞回环式波动,应力振幅、波动频率特征分析可见清晰的应力调整过程。岩样原始孔裂隙分布状态对其致裂部位及破坏形式起主控作用。2种循环荷载作用下,岩样破裂均以剪切破裂为主,并次生了张性破裂。卸载段回弹和扩容效应是出现小幅振荡破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粉砂岩
孔裂隙
扩展规律
小幅振荡
破坏阶段
Keywords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siltite
pore fracture
propagation law
low-amplitude oscillation
failure stage
分类号
TD31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场对高岭石表面重金属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闫珂
柴肇云
李天宇
杨泽前
辛子朋
孙浩程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74-388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74091,51974193)。
文摘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煤矿区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为阐明电场对高岭石表面重金属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规律,以矿区土壤中Pb(Ⅱ)、Cd(Ⅱ)和Cu(Ⅱ)3种常见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初步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优化得到稳定的高岭石-溶液-高岭石模拟体系,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探究电场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在高岭石(001)晶面的吸附方式、原子密度分布、扩散系数及径向分布函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场方向为+Z时,电场促进重金属离子和硅氧烷表面之间的络合作用,重金属离子第1水化壳的配位数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减少,外层配合物吸附百分比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大。电场方向为-Z时,外层配合物吸附百分比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降低,高岭石表面与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减弱,更多的重金属离子游离在溶液中与氯离子配对;电场极化作用下重金属离子第1和2水化壳之间没有明显分界,水化壳之间存在水分子交换;电场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在高岭石(001)面上的均方位移曲线MSD表现出各向异性,X、Y方向扩散系数大于Z方向,总扩散系数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扩散系数受电场正负方向的影响不明显;Pb(Ⅱ)离子和Cd(Ⅱ)离子在高岭石表面上仅存在外层配合物,Cu(Ⅱ)离子存在内、外层配合物共存的吸附方式;高岭石对3种重金属离子吸附优先顺序为Pb(Ⅱ)>Cu(Ⅱ)>Cd(Ⅱ)。
关键词
电场
重金属
高岭石
吸附
分子动力学
Keywords
electric field
heavy metals
kaolinite
adsorption
molecular dynamics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TD88 [矿业工程—矿山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砂质泥岩力学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研究
6
作者
柴肇云
武小玲
刘向御
刘绪
沈玉旭
辛子朋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炭学报》
2024年第S2期772-78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4193,52274091)。
文摘
软岩巷道掘进期围岩孔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引起的渗透性变化是突水灾害防治及注浆加固软弱围岩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借助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对砂质泥岩分别进行了加载方向平行和垂直层理限定围压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研究了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的强度特性、破坏形式以及与渗透性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渗流特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层理砂质泥岩力学强度和渗透性均具有各向异性,平行层理加载强度大于垂直层理加载强度,渗透性则相反;加载方向平行层理岩样破坏模式以单斜剪切和劈裂破坏为主,裂纹环向应变大于轴向应变,表现为体胀扩容。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裂纹压密、线弹性、裂纹稳定扩展、裂纹非稳定扩展和峰后残余强度5个阶段。前三阶段岩样渗透率保持恒定,裂纹非稳定扩展、应力峰值点处亦或峰后残余强度阶段渗透率“突跳”达到峰值,渗透率变化曲线呈“N”型;加载方向垂直层理岩样破坏模式以轴向张拉劈裂和环向剪切滑移复合破坏为主,裂纹轴向应变大于环向应变,表现为轴向压缩。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稳定变形、非稳定变形和峰后残余强度3个阶段。稳定变形和非稳定变形阶段渗透率保持恒定,峰后残余强度阶段渗透率“突跳”达到峰值,渗透率变化曲线呈“∧”型;渗透率“突跳”为裂隙网络连通激发的渗透率呈几何量级突增现象。
关键词
砂质泥岩
层理
破坏模式
渗透率
各向异性
Keywords
sandy mudstone
bedding
failure mode
permeability
anisotropic
分类号
TD745 [矿业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纳米硅溶胶−EVA−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浆材配比正交优化及对其物性的影响
沈玉旭
柴肇云
孙浩程
刘向御
郭俊庆
肖畅
李天宇
辛子朋
史沁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岭石表面水化机理及电场弱化其吸附性能的分子模拟
李天宇
柴肇云
杨泽前
辛子朋
孙浩程
闫珂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砂质泥岩峰后破裂承载特征与块体分布规律研究
辛子朋
柴肇云
孙浩程
李天宇
刘新雨
段碧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循环荷载下粉砂岩孔裂隙扩展及卸载破坏特征
刘向御
柴肇云
刘绪
杨泽前
辛子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电场对高岭石表面重金属离子吸附特征的影响
闫珂
柴肇云
李天宇
杨泽前
辛子朋
孙浩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砂质泥岩力学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研究
柴肇云
武小玲
刘向御
刘绪
沈玉旭
辛子朋
《煤炭学报》
20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