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强震区熊猫海—五花海段震裂山体发育特征及崩塌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龚学强 蹇代君 +4 位作者 胡卸文 张瑜 郎介 泽军 蒋清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99,共8页
位于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熊猫海—五花海段危岩区,历经“5·12”汶川地震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崩塌落石频发,成为了控制性特大地质灾害点。该文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查明了震后震裂山体(危岩)空间分布位置和崩... 位于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熊猫海—五花海段危岩区,历经“5·12”汶川地震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崩塌落石频发,成为了控制性特大地质灾害点。该文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查明了震后震裂山体(危岩)空间分布位置和崩塌落石堆积特征,并结合RocPro3D数值模拟,探讨了高位震裂山体(危岩)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熊猫海—五花海段震裂山体落石灾害频发,影响景区道路总长度约1045 m,且在长期差异性风化作用下,崩塌落石灾害危险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危岩Ⅳ区落石模拟结果得到,崩塌落石冲击能量和运动速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落石达到景区道路的最大冲击能量、弹跳高度和运动速度分别为8673kJ、11.63 m和53.8 m/s,其中WYD3到达块石数量占比最大,达到68.6%,落石直接到达日则沟的块石数量占比小,但平均能量达到1770kJ。基于震裂山体(危岩)分布高位陡坡、成灾动力学强、危害性大,提出以景区道路改为隧道方案,以确保景区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震区 震裂山体 崩塌 运动特征 RocPro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黄龙地区钙华漏斗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俊义 万新南 +8 位作者 席彬 蔡永寿 蹇代君 朱忠福 董立 杨宝林 石磊 程华稔 唐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九寨沟黄龙地区广泛发育着钙华滩流、湖泊、瀑布、洞穴与漏斗。本文对钙华漏斗进行了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并将其与钙华池、盆特征进行了对比,进而得出钙华漏斗导致九寨沟地区景观水量减少的结论,并提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办法是工程堵... 九寨沟黄龙地区广泛发育着钙华滩流、湖泊、瀑布、洞穴与漏斗。本文对钙华漏斗进行了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并将其与钙华池、盆特征进行了对比,进而得出钙华漏斗导致九寨沟地区景观水量减少的结论,并提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办法是工程堵漏。本文对九寨沟黄龙地区景观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漏斗 滩流 湖泊 瀑布 洞穴 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理熵的“数字九寨沟”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冯刚 任佩瑜 +3 位作者 朱忠福 叶彬 李健愉 蹇代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2-78,共7页
对"数字九寨沟"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运用静态和线性技术对目标对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用这些方法对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九寨沟景区的管理有序... 对"数字九寨沟"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运用静态和线性技术对目标对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用这些方法对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九寨沟景区的管理有序度和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存在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管理熵理论的指导下,革新传统绩效评价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评价指标进行取舍,运行管理熵函数对企业绩效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构建了基于管理熵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管理熵值的计算,该评价方法系统地揭示了"数字九寨沟"对景区管理序度和发展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熵 绩效评价 数字九寨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梁靖 裴向军 +2 位作者 温勇 罗路广 蹇代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1-188,共8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 s7.0地震。通过现场详查及无人机影像,共获得九寨沟景区内地质灾害点167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并利用GIS技术在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构造等方面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 s7.0地震。通过现场详查及无人机影像,共获得九寨沟景区内地质灾害点167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并利用GIS技术在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构造等方面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灾害类型以崩塌、浅表层滑坡为主,其中崩塌最为发育,具有沿沟谷和道路两侧呈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多集中在坡度为30°~60°、坡向S、高程2400~2600 m及高差200~250 m范围内,具有较为显著“放大效应”和“背坡面效应”。(3)地层岩性、坡体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有关,其中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灰岩等硬岩地层及顺向、斜向坡;在距离发震断裂0~6 km范围内灾害分布最多,随距离增加而减少,具有“距离效应”。(4)灾害点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等级呈正相关关系;且地震灾害的发育分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公路0~500 m距离内占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地质灾害 现场详查 影响因子 发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