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金属粒子强化正十八烷相变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周艳 张金辉 +2 位作者 王艳 路海滨 李庆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11,共4页
对正十八烷中分别添加纳米Cu粒子、纳米Al粒子及纳米Fe2O3粒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热针法分别对正十八烷及其与纳米金属粒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固态体系、液态体系的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十八... 对正十八烷中分别添加纳米Cu粒子、纳米Al粒子及纳米Fe2O3粒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热针法分别对正十八烷及其与纳米金属粒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固态体系、液态体系的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十八烷中添加纳米金属粒子后,纳米金属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固、液态体系的导热系数随着纳米金属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纳米Al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提高较其他两者更为明显。采用DSC对正十八烷及添加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金属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及相变温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金属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比纯正十八烷材料略低,且随纳米金属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大逐渐减小,但其相变温度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十八烷 纳米粒子 导热系数 相变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的合成 被引量:8
2
作者 梁铁 路海滨 +4 位作者 徐志炳 米浩宇 吴鹏飞 崔磊 王恩思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2,共4页
分别以苯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还原、酰化、缩合、还原羰基、还原酯基、去乙酰化、成盐反应和以苯乙醇为原料,经氯化、傅克酰基化、缩合、还原羰基、还原酯基、去乙酰化、成盐反应合成目标分子FTY-720,总收率分别为17%和21%.各关键中... 分别以苯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还原、酰化、缩合、还原羰基、还原酯基、去乙酰化、成盐反应和以苯乙醇为原料,经氯化、傅克酰基化、缩合、还原羰基、还原酯基、去乙酰化、成盐反应合成目标分子FTY-720,总收率分别为17%和21%.各关键中间体及FTY-720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质谱等得到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FTY-720 药物化学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胺和苯酚与环酐的酰胺化及酯化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贺丽鹏 燕方龙 +3 位作者 曹勃阳 路海滨 王曦 王恩思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7-290,共4页
研究了环酐与苯胺和苯酚的酰胺化及酯化反应,优化了酰胺化及酯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环酐的分子结构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当酸酐分子存在共轭结构时以N-芳基内酰胺为主要产物.关键中间体及最终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红外光谱确证.
关键词 酰胺化 酯化 酸酐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酰氨基-2-[2-(4-正辛基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的环合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志炳 路海滨 +2 位作者 梁涌涛 梁铁 王恩思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1-354,共4页
在多聚磷酸催化下,利用2-乙酰氨基-2-[2-(4-正辛基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发生环合反应,分别得到主要产物四氢萘酮化合物2和噁唑化合物3.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质谱和二维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确证了噁唑化合物3的结构;经红外... 在多聚磷酸催化下,利用2-乙酰氨基-2-[2-(4-正辛基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发生环合反应,分别得到主要产物四氢萘酮化合物2和噁唑化合物3.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质谱和二维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确证了噁唑化合物3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质谱及还原、水解和成盐反应确证了四氢萘酮化合物2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合反应 四氢萘酮 嗯唑 结构 二维核磁共振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前列腺增生药物度他雄胺的合成 被引量:3
5
作者 梁涌涛 徐志炳 +1 位作者 路海滨 王恩思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5-1038,共4页
以孕烯酮酸为原料,采用碳-17位上羧基的酰胺化为关键步骤,以DDQ/BSTFA为氧化剂进行1,2位脱氢合成度他雄胺,总收率为23%.关键中间体和度他雄胺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质谱等得到确证.
关键词 合成 度他雄胺 药物化学 抗前列腺增生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运行机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艳 王莉 +3 位作者 宫园园 路海滨 董浩然 李庆领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68-2874,共7页
由于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中气流的流动过程温度及压力的耦合作用,气流的密度随电站系统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变化,利用UDF编程工具对密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式及密度随高度的变化关系式进行编程,并导入Fluent计算软件中,通过数值计算... 由于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中气流的流动过程温度及压力的耦合作用,气流的密度随电站系统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变化,利用UDF编程工具对密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式及密度随高度的变化关系式进行编程,并导入Fluent计算软件中,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内的流动传热特性,并将该结果与设置恒空气密度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温压耦合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差28%,较设密度为恒定值与实验值差41%,因此采用温压耦合模型,更符合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气流电站 立式集热板 温压耦合 UDF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纳米粒子强化正十八烷相变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庆领 王艳 +1 位作者 路海滨 周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1,149,共5页
针对纯石蜡(正十八烷)作为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存在导热系数小、传热性能差的缺点,采用两步法制备了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5%、1%、2%的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热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瞬态热针... 针对纯石蜡(正十八烷)作为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存在导热系数小、传热性能差的缺点,采用两步法制备了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5%、1%、2%的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热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瞬态热针法测量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铜纳米粒子可有效提高正十八烷的导热系数。利用DSC对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进行热分析,结果表明,体系中添加铜纳米粒子后正十八烷的相变温度变化很小,而体系的相变潜热随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因此铜纳米粒子的加入对正十八烷的蓄热能力影响较小。另外,对铜纳米粒子质量分数为1%的铜纳米粒子/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十八烷 铜纳米粒子 导热系数 相变传热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斜向内肋对强化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8
作者 宫园园 王莉 +2 位作者 路海滨 周艳 李庆领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12-2018,共7页
为了加强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的传热,将矩形双斜向内肋对成对地布置在竖直烟囱通道的集热板上。通过数值计算,空气在流经肋对时温度梯度增大,换热增强。与原系统相比,加入双斜向内肋对后,气流的进出口温差增加21%,进出口速度差提高... 为了加强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的传热,将矩形双斜向内肋对成对地布置在竖直烟囱通道的集热板上。通过数值计算,空气在流经肋对时温度梯度增大,换热增强。与原系统相比,加入双斜向内肋对后,气流的进出口温差增加21%,进出口速度差提高133%。进一步对双斜向内肋对的布置,包括肋对数和肋倾角进行研究,得到适合于本系统的内肋对的最佳设置为肋对数为2对、肋倾角为45°,此布置下气流的进出口温差增加8%,进出口速度差提高200%。利用场协同原理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证明双斜向内肋对可以有效地减小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夹角,增强系统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 场协同原理 数值计算 双斜向内肋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平机组对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运行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宫园园 路海滨 +1 位作者 周艳 李庆领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6,共5页
在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负载情况下,不考虑空气流经透平机组时的阻力损耗及系统的摩擦、泄漏等耗散时,推导了系统的理论输出功率,建立了适用于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出系统的压力、速度及... 在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负载情况下,不考虑空气流经透平机组时的阻力损耗及系统的摩擦、泄漏等耗散时,推导了系统的理论输出功率,建立了适用于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出系统的压力、速度及温度分布云图;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透平机组前后动能差及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出透平机组放置的最佳位置为立式集热板热气流电站系统的顶部靠近出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涡轮机 数值模拟 Fluent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芬戈莫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10
作者 陈冰 彭诚 路海滨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7-60,共4页
文章建立了HPLC法测定盐酸芬戈莫德原料药含量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盐酸芬戈莫德在0.055 0~0.165 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58 490 160X-51 837.4,r^2=0.999 8;精密度RSD为0.11%,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性RSD为0.09%,表明含... 文章建立了HPLC法测定盐酸芬戈莫德原料药含量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盐酸芬戈莫德在0.055 0~0.165 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58 490 160X-51 837.4,r^2=0.999 8;精密度RSD为0.11%,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性RSD为0.09%,表明含量测定重复性良好;稳定性RSD为0.13%,表明供试品溶液至少在12 h内稳定;加样回收率RSD为1.37%,表明此方法可行;样品耐受性良好。由以上数据显示测定结果准确、可靠,表明所建立的HPLC法能有效的控制本品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芬戈莫德 HPLC 质量标准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秘宝软胶囊改善便秘作用研究
11
作者 王春贺 金洋 +5 位作者 黄帮蕊 马方圆 邓嘉玉 路海滨 宋伶俐 金向群 《特产研究》 2017年第1期14-17,21,共5页
研究秘宝软胶囊对便秘小鼠肠胃功能的调节作用。连续经口给予小鼠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的秘宝软胶囊7d,观察秘宝软胶囊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然后各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造成小鼠便秘模型,再次给予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秘宝软胶囊,记录与... 研究秘宝软胶囊对便秘小鼠肠胃功能的调节作用。连续经口给予小鼠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的秘宝软胶囊7d,观察秘宝软胶囊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然后各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造成小鼠便秘模型,再次给予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秘宝软胶囊,记录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小鼠小肠墨汁推进距离、小肠墨汁推进率、首次排黑便时间、6h排黑便粒数及重量情况。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剂量组小肠墨汁推进距离、墨汁推进率增加(P<0.05),首次排黑便时间缩短(P<0.05),6h排黑便粒数、重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小鼠小肠墨汁推进距离、墨汁推进率明显增加(P<0.01),首次排黑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6h排黑便重量明显增加(P<0.01),6h排黑便粒数增加(P<0.05)。秘宝软胶囊具有明显的通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宝软胶囊 便秘 通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山莲软胶囊中栀子苷含量
12
作者 赵明明 宋伶俐 +5 位作者 马楠 王东泽 王舒航 陈宇婷 金向群 路海滨 《特产研究》 2015年第2期45-48,共4页
本实验建立了茵山莲软胶囊中栀子苷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迪马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水(V乙腈∶V水=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8nm,流速1.0m 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栀子苷在0.008 04m... 本实验建立了茵山莲软胶囊中栀子苷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迪马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水(V乙腈∶V水=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8nm,流速1.0m 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栀子苷在0.008 04mg/m L^0.0804mg/m L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平均回收率97.667%,RSD0.567%(n=6)。该试验的测定方法简单准确,且分离效果好,灵敏度较高,可作为茵山莲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茵山莲软胶囊 栀子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景强 华夏 +7 位作者 陈丽萍 卢晓光 路海滨 杜宗萌 张菊 邓焕广 王浩 刘强 《环境化学》 2025年第8期2935-2943,共9页
为了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法分析了南四湖52个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并结合沉积物和表层水的理化性质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影响南四湖磷形态含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 为了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法分析了南四湖52个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并结合沉积物和表层水的理化性质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影响南四湖磷形态含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平均含量为:TP(750.6 mg·kg^(-1))>Ca-P(308.2 mg·kg^(-1))>Al-P(16.18 mg·kg^(-1))>Fe-P(6.65 mg·kg^(-1))>Ex-P(6.11 mg·kg^(-1)),Ca-P平均占比为41.93%,活性磷(Liable-P,Ex-P、Al-P和Fe-P之和)占比为1.09%—8.16%,平均占比仅为3.94%;南阳湖Liable-P含量显著高于微山湖和独山湖.在上级湖,TP和各形态磷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而在下级湖即微山湖中,TP和Ca-P在南部、西北部较高,各活性磷形态在北部、西部均较高.各活性磷形态与水体理化指标多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表层水DO、SOP、水深和TP(w)是冗余分析轴1的主要因子,沉积物OC是轴2的主要因子,共能解释南四湖表层沉积物活性磷形态含量变异程度的4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表层沉积物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