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利益和风险:地方公共事务选择性协商治理的影响因素——基于滨州市棚户区与城中村改造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道久 路旖帆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8,共8页
协商治理是随着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地方公共事务治理越来越多地采取协商治理的方式,总体上是地方政府的一种选择性治理方式。制度、利益和风险是影响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主要因素。制度是决定性因素,包... 协商治理是随着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地方公共事务治理越来越多地采取协商治理的方式,总体上是地方政府的一种选择性治理方式。制度、利益和风险是影响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主要因素。制度是决定性因素,包括协商民主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利益是重要驱动,各参与主体要在权衡利益得失后选择是否协商。风险是当前需要关注的现实因素,特别是公共事务与社会稳定间的关联。协商治理将成为公共事务的日常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治理 公共事务 地方政府 制度 利益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思潮与顶层设计:治理研究在中国的转向及其动力 被引量:5
2
作者 路旖帆 杨雪冬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76,共13页
在某种意义上说,“治理”是改革开放之后,国际学界提出的学理性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创造性转化最为成功的一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刚刚在国际学界兴起的治理理论迅速进入中国,经过国内学界的采纳使用,实现了学术上的本土转化,并逐渐进入不... 在某种意义上说,“治理”是改革开放之后,国际学界提出的学理性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创造性转化最为成功的一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刚刚在国际学界兴起的治理理论迅速进入中国,经过国内学界的采纳使用,实现了学术上的本土转化,并逐渐进入不同的政策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治理”也从社会领域全面进入其他改革领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明确规定了治理在中国的主体和发展方向,引领了国内学界研究的转向。文章利用现有关于国家治理丰富的中文文献,重点整理2013-2021年CSSCI期刊收录的相关文献,勾画了治理研究在中国的两次转向轨迹,探讨了推动其转向的动力,以更深入地理解在中国重要政治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同力量所做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思潮 顶层设计 治理研究中国化 治理研究转向 动力机制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