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地区吴家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发育控制因素
1
作者 顾天甫 孙豪飞 +6 位作者 张雪莹 陈世加 路俊刚 牟蜚声 陈骁 袁乐欣 尹相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低压气体吸附实验,明确了吴家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吴一段和吴二段为黏土质页岩和混合页岩,吴三段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合页... 基于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低压气体吸附实验,明确了吴家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吴一段和吴二段为黏土质页岩和混合页岩,吴三段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合页岩。2)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粒间孔和粒内孔,有机质孔规模较小,孔隙呈墨水瓶状和平板状或狭缝形孔;孔径以“多峰态、多尺度”特征分布于0.84~14.10 nm范围内,小于60 nm和10 nm的孔隙分别是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页岩非均质性高,且孔隙内部非均质性高于孔隙表面。3)石英含量增加促进介孔发育,抑制微孔形成和增强非均质性,碳酸盐矿物含量增加不利于微孔与介孔发育,但增强储层非均质性,黏土矿物含量和TOC增加促进微孔的发育和增强储层的均质性。4)根据孔隙类型和矿物含量,将吴家坪组页岩分为黏土矿物含量高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的裂缝 ̄无机孔隙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吴家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洪海涛 路俊刚 +6 位作者 秦春雨 张少敏 张芮 周易鑫 肖正录 周红飞 韩璐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共11页
为进一步指导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亟需理清页岩油的有利赋存岩相。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大安寨段页岩层系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油性。... 为进一步指导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亟需理清页岩油的有利赋存岩相。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大安寨段页岩层系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油性。结果表明,大安寨段主要发育块状(泥质)介壳灰岩、层状泥质介壳灰岩、层状介壳页岩、纹层状含介壳页岩、块状含介壳黏土质页岩和页理状含粉砂黏土质页岩6类岩相;页岩物性远优于介壳灰岩,且随着灰质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增大,但总孔体积和总连通体积逐渐减小;大安寨段页岩层系平均游离油(S1)值为1.31 mg/g,含油性中等,页理状含粉砂黏土质页岩与纹层状含介壳页岩S1值较高,分别为2.37 mg/g与1.82 mg/g。页理状含粉砂黏土质页岩和纹层状含介壳页岩的储集性较好、含油性较高,两者构成的岩相组合可作为大安寨段页岩油的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含油性 页岩油 储层特征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排烃效率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本健 路俊刚 +2 位作者 张芮 蒋奇君 肖正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排烃效率的研究既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又可以作为验证资源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科学手段。基于目前生烃潜力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并利用此方法求取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 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排烃效率的研究既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又可以作为验证资源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科学手段。基于目前生烃潜力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生烃潜力法,并利用此方法求取了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的排烃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地质条件下,大安寨段页岩的排烃效率分布于0∼62.6%。随着有机质成熟度(R_(o))的增加,排烃效率逐渐上升,含油饱和度指数先增加后降低。R_(o)处于0.95%∼1.72%,含油饱和度指数大于100 mg/g,页岩层系的可动烃含量较高。岩相组合对排烃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纵向上有页岩向介壳灰岩排烃的趋势,相较于纯页岩储层而言,互层型组合层间缝发育,有利于页岩油流动和产出。综合认为,R_(o)>1.25%的大一亚段下部互层型组合是大安寨段页岩油的重点勘探目标。该成果可为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安寨段 页岩油 排烃效率 生烃潜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奇君 李勇 +3 位作者 肖正录 路俊刚 秦春雨 张少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70,共9页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现今热演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平面上可分为高成熟区和成熟区。高成熟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1.3%~1.7%,主要发育Ⅲ型有机质,在晚侏罗世早期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末达到生烃高峰,存在2期生烃作用;成熟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0.9%~1.3%,主要发育Ⅱ1型—Ⅱ2型有机质,侏罗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成熟时期较晚,晚侏罗世末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仅有1期生烃过程。相较于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沉积了大套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安寨段页岩油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对该区的油气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侏罗统 自流井组 大安寨段 热演化史 生烃能力 保存条件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生物降解稠油成熟度判识——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 被引量:23
5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3 位作者 王绪龙 陆林超 陈雪 王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3-376,386,共5页
严重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稠油轻重组分均遭损失,其演化阶段性判识是油气成因研究的一个难题。该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Ts/Tm对成熟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源条件下,Ts/Tm能有效的随成... 严重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稠油轻重组分均遭损失,其演化阶段性判识是油气成因研究的一个难题。该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Ts/Tm对成熟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源条件下,Ts/Tm能有效的随成熟度增大而增大,且抗生物降解能力强,可以用来对严重生物降解原油成熟度进行判识。文章以此为指标指出三台—北三台地区重质稠油和储层沥青主要是低—未成熟阶段的原油并遭严重生物降解所致,中质稠油主要是成熟阶段原油遭中等生物降解或散失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储层沥青 原油成熟度 Ts/Tm 三台—北三台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三台油气田原油菌解气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6
作者 路俊刚 王力 +8 位作者 陈世加 韩辉 张焕旭 黄囿霖 何晓波 占盼 周世颖 章安然 李啸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5-433,共9页
通过综合分析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和伴生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三台地区天然气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三台油气田侏罗系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组成普遍较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较轻、姥... 通过综合分析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和伴生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三台地区天然气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三台油气田侏罗系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组成普遍较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较轻、姥植比较小,甾烷分布以C29和C28甾烷含量较高、C27甾烷含量较低为特征,油、气主要来自阜康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腐泥型烃源岩。天然气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较轻,比典型的生物气重,但比热成因气轻;气藏埋藏较浅,与稠油伴生或邻近;伴生的稠油遭较强生物降解,出现25-降藿烷,表明三台油气田侏罗系天然气属于典型的原油菌解气。微生物降解原油的过程是在细菌和热力学作用下由微生物参与的一种水-烃反应,产甲烷菌利用CO2和H2优先对轻碳同位素进行还原反应产生碳同位素组成较轻的甲烷气。含油气盆地中遭生物降解的稠油和油砂分布广泛,原油菌解气藏具有良好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三台油气田 原油菌解气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组成 微生物降解作用 水-烃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三台-北三台地区储层沥青和稠油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3 位作者 王绪龙 王熠 张纪智 石正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31,50,共6页
根据原油、储层抽提物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三台-北三台地区储层沥青和稠油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沥青和稠油对勘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稠油和储层沥青分布广泛,稠油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沥青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头屯河组及... 根据原油、储层抽提物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三台-北三台地区储层沥青和稠油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沥青和稠油对勘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稠油和储层沥青分布广泛,稠油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沥青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头屯河组及其以上地层中;稠油和储层沥青均表现出严重生物降解的特征,且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三台-北三台地区储层沥青和重质稠油主要是低-未成熟阶段的原油遭严重生物降解的结果,中质稠油主要是成熟阶段原油遭中等生物降解或散失所致;研究区源岩生烃高峰期产物并没有遭受严重破坏,具有较好勘探前景,下步勘探应以中细砂岩分布带和构造下倾部位储层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储层沥青 稠油成因 三台-北三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3 位作者 王兴志 李元奎 周志凌 戴振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298,共3页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32是凝析气藏,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32是凝析气藏,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判识油源,认为南翼山构造的N22与E32储集层原油来源不同,深层E32油气来自E32烃源岩,浅层N22的油来自N1烃源岩;南翼山构造的油气是就近捕获的产物,不是从南边长距离运移而来,深部凝析气藏的形成受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山油田 油气成因 油气藏 凝析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北尖顶山地区油源及油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2 位作者 张道伟 范小军 王明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38,共4页
尖顶山和南翼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的两个相邻构造,尖顶山浅层获得工业油气流,但深层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而南翼山构造深浅层都发现较大油气储量,因此解剖该地区的油源及成藏特征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原油轻重组分的地球化学... 尖顶山和南翼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的两个相邻构造,尖顶山浅层获得工业油气流,但深层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而南翼山构造深浅层都发现较大油气储量,因此解剖该地区的油源及成藏特征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原油轻重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判识油源,指出尖顶山油田N22储层原油主要来自N1成熟源岩。在成藏过程中,有沿途或浅层低-未成熟油的混入,深层储层抽提物来自E23源岩。分析认为储层原油属于成熟阶段的产物且是就近捕获,不是从南部源岩长距离运移而来。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史,建立了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源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尖顶山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乳水泥体系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路俊刚 郭小阳 +1 位作者 杨香艳 郑友志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6年第2期78-80,共3页
阐述了丁苯胶乳用于油井水泥时所具有的良好性能,解决了丁苯胶乳水泥浆破乳外渗、消泡等问题。进行了失水、流变性、抗压抗折强度、凝结时间、稠化时间等评价实验,并着重对丁苯胶乳水泥石弯曲变形能力及其增塑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水泥 丁苯胶乳 消泡剂 乳化剂 稠化时间 固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干柴沟地区深层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3 位作者 欧成华 张道伟 薛建勤 王明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6-139,146,共5页
干柴沟地区位于柴西南区向柴西北区的过渡地带,南部紧邻狮子沟富油凹陷,是柴达木盆地勘探热点地区,但目前还没有获得突破。在综合分析源岩、储层抽提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丰度高,并处于... 干柴沟地区位于柴西南区向柴西北区的过渡地带,南部紧邻狮子沟富油凹陷,是柴达木盆地勘探热点地区,但目前还没有获得突破。在综合分析源岩、储层抽提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丰度高,并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生烃能力;干柴沟深层储层抽提物来自本地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但也不排除狮子沟富油凹陷供油的可能性,油源充足。通过对干柴沟构造、储层等特征的分析,指出该地区构造、储层发育,生储盖配置良好,构造深层特别是C3井区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储盖 勘探潜力 干柴沟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北区咸水泉构造深层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2 位作者 欧成华 张道伟 薛建勤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57,70,共5页
咸水泉构造浅层(N12下部-N1上部N12)已形成油田,但深层(N1下部N11及其以下地层)至今没有获得突破。咸水泉构造浅层原油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在柴西北区除与红沟子浅层原油相似外,与其他构造原油和源岩均不同。对该区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 咸水泉构造浅层(N12下部-N1上部N12)已形成油田,但深层(N1下部N11及其以下地层)至今没有获得突破。咸水泉构造浅层原油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在柴西北区除与红沟子浅层原油相似外,与其他构造原油和源岩均不同。对该区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E23和N1源岩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且已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较大的生烃能力。油源对比认为,工区浅层高伽马蜡烷原油来自咸水泉-红沟子地区N21局部咸化湖盆时期形成的源岩,而深部N11和E32地层烃源岩产物没有运移到浅层,应该还在构造深部富集,并结合构造、沉积储层研究结果,认为构造深层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水泉构造 烃源岩 油气源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机质生烃角度分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3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2 位作者 肖敦清 张纪智 文彦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共5页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紧邻歧口凹陷,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岐口凹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埋深大,演化程度高,凹陷中心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2.5%,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应有大量的高熟天然气和原油裂解气生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紧邻歧口凹陷,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岐口凹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埋深大,演化程度高,凹陷中心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2.5%,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应有大量的高熟天然气和原油裂解气生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目前发现的油气都是成熟阶段的产物,后期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没有运移到中浅层.分析烃源岩特征、油气成熟度、天然气类型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烃源岩成熟阶段生成的原油在构造深层聚集,后因断裂沟通,一部分运移到浅层成藏,另一部分继续在深部储集物性较好的构造和砂体中富集,随演化程度不断加深,原油裂解成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构造带 深层天然气 烃源岩 有机质生烃 原油裂解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 被引量:56
14
作者 陈世加 张焕旭 +10 位作者 路俊刚 杨跃明 刘超威 王力 邹贤利 杨家静 唐海评 姚宜同 黄囿霖 倪帅 陈莹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储集层荧光、油气地化特征以及测试资料分析,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以及致密灰岩均含油;不仅介壳灰岩中溶蚀孔和裂缝...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储集层荧光、油气地化特征以及测试资料分析,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以及致密灰岩均含油;不仅介壳灰岩中溶蚀孔和裂缝含油,而且致密灰岩基质孔(微裂隙和晶间孔)也均含油,呈现大面积普遍含油特征,其是油气井低产周期长的主要原因。在大面积普遍含油基础上,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为川中低幅度无水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集层中石油运聚提供了动力,驱动致密灰岩基质孔中分散原油的运移聚集,使得高气油比井分布较多的川中西部构造石油富集程度较高,而川中东部受华蓥山大断裂的影响,断裂普遍断穿大安寨段,导致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沿断裂运移到大安寨段以上地层富集或者散失,储集层缺乏天然气驱动,导致其油气富集程度不如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四川盆地中部 侏罗系大安寨段 富集高产 天然气驱动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0
15
作者 姚泾利 陈世加 +5 位作者 路俊刚 张焕旭 刘超威 唐海评 王刚 张博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66,173,共6页
以往主要将长7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生烃层系进行研究。近年来在胡尖山地区长7油层组发现了大量工业油流井,但油藏分布极不均匀,油井产能有高有低。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等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 以往主要将长7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生烃层系进行研究。近年来在胡尖山地区长7油层组发现了大量工业油流井,但油藏分布极不均匀,油井产能有高有低。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等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长7储层物性的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水云母为主;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为微喉道;物性差,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石英含量、碎屑粒度、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和溶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油层组 延长组 三叠系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胡尖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纪智 陈世加 +4 位作者 肖艳 路俊刚 杨国平 唐海评 刘超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9-68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砂岩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7%,平均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孔隙结构以小型小孔喉和微型小孔喉为主。长8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砂岩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7%,平均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孔隙结构以小型小孔喉和微型小孔喉为主。长8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复杂的成岩作用,其中压实和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储层的原生孔隙大大减少,且长8储层在镜下发现沥青充填孔隙,降低了储层的物性,导致储层致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致密化起决定性作用,沉积环境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基本因素,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主砂体展布带内中心部位物性好,向两边逐渐变差。随着填隙物含量的增加,储层物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填隙物 矿物组分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 被引量:66
17
作者 喻建 马捷 +3 位作者 路俊刚 曹琰 冯胜斌 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9-7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排替压力较高,平均喉道半径较小,孔喉体积比及孔喉比较大,渗流能力差;不同物性岩样的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一致,喉道分布差异明显,进汞饱和度随孔隙个数的增多而增大;SHg—ΔSHg/ΔPc曲线能较好地反映进汞速率及孔喉结构,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发育,且对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有较大的贡献;流体在注入过程中,首先进入孔隙主控区,紧接着进入孔喉共控区,最后进入喉道主控区;恒速压汞在研究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时不能反映纳米孔喉特征,评价物性较好的储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微观孔喉结构 定量表征 压汞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30
18
作者 陈世加 高兴军 +6 位作者 王力 路俊刚 刘超威 唐海评 张焕旭 黄囿霖 倪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综合分析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含油和不含油典型井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源储之间接触关系、储集层荧光照片等资料,研究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的含油性受如下因素控制... 综合分析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含油和不含油典型井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源储之间接触关系、储集层荧光照片等资料,研究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的含油性受如下因素控制:①源储之间输导体系,烃源岩与砂岩储集层之间存在泥质含量高、物性较差的砂泥渐变段时,如无裂缝沟通,油气难以进入上覆储集层;②储集层物性,若砂体与烃源岩直接接触,且储集层物性较好,则油气可直接进入储集层成藏;③裂缝发育程度,储集层物性较差时,若裂缝发育则可改善储集层的孔渗条件,油气也可运移到储集层成藏,如储集层物性较差且无裂缝沟通,则油气难以进入储集层成藏。综合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以及烃源岩分布,优选出营山—广安和合川—白庙—罗渡2个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凉高山组 致密油 含油性 输导体系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对储集层物性及油气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陈世加 范小军 +2 位作者 路俊刚 王绪龙 费安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6,共7页
沥青类似于充填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胶结物及自生黏土,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急剧降低,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可改变后期油气的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通过含沥青储集层有机溶剂浸泡前后的物性对比实验,分析该区储... 沥青类似于充填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胶结物及自生黏土,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急剧降低,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可改变后期油气的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通过含沥青储集层有机溶剂浸泡前后的物性对比实验,分析该区储集层沥青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沥青多的储集层浸泡后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不含沥青的储集层浸泡后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较小,说明储集层中的沥青对储集层物性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砂岩中沥青和原油分布及成熟度差异说明,沥青导致后期的油气难以再进入该储集层,只能运移到含沥青少或无沥青充填的储集层中,从而影响该区油气富集规律。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勘探应避开沥青分布带,寻找填隙物少、砂质较纯的储集层,这类储集层更利于后期油气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储集层物性 油气富集 三台—北三台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美丽气田油气成因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杨迪生 陈世加 +1 位作者 李林 路俊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1,113,共5页
克拉美丽气田是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又一重大发现,研究其油气成因及成藏特征对整个陆东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对该区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滴水泉地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已到高成熟演化阶段,具有... 克拉美丽气田是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又一重大发现,研究其油气成因及成藏特征对整个陆东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对该区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滴水泉地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已到高成熟演化阶段,具有较强生烃能力;通过对天然气组分、伴生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克拉美丽气田油气均属于腐殖型有机质来源的高成熟阶段产物,且原油碳同位素值具有从西到东变重的趋势;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指出滴南凸起存在"洼槽",阻挡了东道海子凹陷油气运移至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储层成藏,该气田的油气可能主要来自滴水泉凹陷西端的石炭系烃源岩;最后,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指出滴水泉凹陷周缘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美丽气田 滴水泉凹陷 天然气 油气成因 成藏模式 烃源岩 碳同位素 原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