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黄芩-栀子配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行行 赵麓 +4 位作者 杨嘉妮 周爽 刘继平 王川 王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黄芩-栀子配伍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DrugBank数据库收集黄芩、栀子活性成分及其预测靶点,利用CTD、TTD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脑缺血相关靶点,Venny数...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黄芩-栀子配伍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DrugBank数据库收集黄芩、栀子活性成分及其预测靶点,利用CTD、TTD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脑缺血相关靶点,Venny数据库取其交集,STRING数据库构建PPI靶点互作图,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借助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生物活性验证。结果黄芩-栀子有效成分主要参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的调控、信号转导、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作用于PI3K-Akt、MAPK、cAMP、TNF等信号通路;对网络图分析得到黄芩苷、汉黄芩素、栀子苷、黄芩素等核心成分和PTGS2、PIK3CG、AKT1、HSP90AB1、PRKACA和NOS2等关键靶点,且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有较高的结合能。结论黄芩-栀子配伍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BBB和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抗脑缺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黄芩 栀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黄芩苷/栀子苷抗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行行 赵麓 +5 位作者 孙欠欠 赵安东 刘继平 史永恒 王川 王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19,共1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实验验证结合,探讨黄芩苷(BC)/栀子苷(GD)能否通过抗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挥治疗作用。方法收集BC、GD预测靶点和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实验验证结合,探讨黄芩苷(BC)/栀子苷(GD)能否通过抗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挥治疗作用。方法收集BC、GD预测靶点和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离体血管环与在体实验对网络药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到BC/GD抗脑缺血后内皮功能障碍107个靶基因,主要涉及IL-17、TNF、NOD样、MAPK等信号通路,取NOD样信号通路中最具代表性NLRP3炎性小体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BC/GD呈部分内皮依赖性舒张脑基底血管环;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脑血流量增加,缺血侧皮层和脑基底动脉内皮病理状态改善,缺血侧皮层中NLRP3、胱天蛋白酶1和IL-1β蛋白表达被抑制,脑基底动脉中iNOS蛋白表达下调、eNOS蛋白表达上调,皮层中ROS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血清中IL-1β、IL-18水平降低。结论BC/GD可能通过下调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脑缺血 黄芩苷 栀子苷 内皮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滴注与气管滴注PM2.5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行行 赵麓 +5 位作者 孙欠欠 赵安东 周甜雨 王川 刘继平 王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98-2304,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鼻内滴注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细颗粒物(PM2.5)混悬液构建急性肺损伤(ALI)大鼠模型的差异,为研究PM2.5气道染毒选择合理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以200μL/kg的PM2.5混悬液(10mg/kg)鼻腔滴注或气管滴注10次,每3 d一次,构建... 目的:通过比较鼻内滴注与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细颗粒物(PM2.5)混悬液构建急性肺损伤(ALI)大鼠模型的差异,为研究PM2.5气道染毒选择合理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以200μL/kg的PM2.5混悬液(10mg/kg)鼻腔滴注或气管滴注10次,每3 d一次,构建ALI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结构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用试剂盒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TGF-β和IL-17的蛋白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中IL-17和叉头框蛋白P3(Foxp3)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鼻内滴注组和气管滴注组大鼠肺组织均出现显著的病理损伤;血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TGF-β水平显著下降(P<0.05);BALF中ACP、AKP和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中IL-17的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Th17/Treg比值显著升高(P<0.05),TGF-β蛋白和Foxp3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两组不同部位滴注组相比,气管滴注组肺损伤较鼻内滴注组严重,血清中IL-6水平和BALF中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Th17/Treg值显著升高,TGF-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方式滴注PM2.5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肺部损伤,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加强Th2应答;两种不同部位滴注相比,气管滴注造成的肺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滴注 气管滴注 细颗粒物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暴露对大鼠心脏功能及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行行 赵麓 +5 位作者 孙欠欠 赵安东 周甜雨 王川 刘继平 王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453,共9页
目的 探究气道吸入不同浓度PM2.5混悬液是否能激活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引起心脏功能的损伤,为寻找相关药物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7.5 mg/kg)、中(15 mg/kg)、高(30 mg/kg)剂量染毒组,每组7只。染毒组通过... 目的 探究气道吸入不同浓度PM2.5混悬液是否能激活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引起心脏功能的损伤,为寻找相关药物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7.5 mg/kg)、中(15 mg/kg)、高(30 mg/kg)剂量染毒组,每组7只。染毒组通过非暴露式气管滴注相应剂量混悬液(1 mL/kg),6 d 1次,持续2个月,对照组大鼠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滴注期间每日记录大鼠生理状况。末次滴注完成后,禁食12 h, 1%戊巴比妥钠(50 mg/kg)麻醉,以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心肌细胞凋亡状况、心肌谱酶变化反应心脏功能状况;以心肌组织Bcl-2,Bax蛋白;NLRP3、Caspase-1、IL-1β蛋白及mRNA表达,血清中IL-1β、IL-6、TNF-α、IL-18表达水平反应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状况。结果 滴注不同剂量PM2.5混悬液后,各染毒组大鼠不同程度毛色变黄、无光泽,活动减少,饮食、体重无明显影响,心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横纹断裂、细胞减少、排列无规则、细胞核固缩、水肿的现象。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K、LDH、AST水平,Bcl-2、IL-1β蛋白表达、NLRP3、IL-1β、Caspase-1 mRNA表达,血清中IL-1β、IL-6、IL-18、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Bax蛋白表达、Bcl-2/Bax值显著降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M2.5暴露可造成心肌细胞结构损伤、激活NLRP3炎性小体,促进炎性因子和凋亡蛋白表达,引起心肌组织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NLRP3 心肌损伤 气管滴注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