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赵长毅 程克明 何忠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27,共5页
吐哈盆地是典型的煤成油气盆地。其主要成烃贡献组分为基质镜质体。应用重液分离富集技术获得较高纯度的单显微组分,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13CNMR)和热解气相色谱(Py-GC)对其生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显微组分生油能力大小顺序为... 吐哈盆地是典型的煤成油气盆地。其主要成烃贡献组分为基质镜质体。应用重液分离富集技术获得较高纯度的单显微组分,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13CNMR)和热解气相色谱(Py-GC)对其生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显微组分生油能力大小顺序为孢子体、角质体、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丝质体,基质镜质体生油能力为孢子体的一半;进入生油高峰早晚顺序为基质镜质体、角质作、木栓质体、孢子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并考虑显微组分在烃源岩中所占比例,建立了吐哈盆地煤及其显微组分生烃模式。通过煤相分析,指出下三角洲平原及其上发育的分流间湾沼泽是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场所,流水沼泽相是煤成烃最有利相带。依据化学键能分析,提出O、S等杂原子的存在是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早期成烃的先决条件,非烃在煤成烃演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煤成油 煤成气 有机质演化 生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煤成油有机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长毅 程克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27,共4页
吐哈盆地中下佛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被确认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具褐色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在早期成熟阶段生成大量液态烃的能力,是本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煤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的光性演化表明其... 吐哈盆地中下佛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被确认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具褐色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在早期成熟阶段生成大量液态烃的能力,是本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煤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的光性演化表明其对本区煤成油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煤成油 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长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0,共3页
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并引入能带理论,从分子统计学角度,提出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机理。指出分子游离相内生荧团与生荧团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及生荧团与大分子网络相之问能量传递效率决定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性质;显微组分荧光变异机理则受3... 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并引入能带理论,从分子统计学角度,提出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机理。指出分子游离相内生荧团与生荧团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及生荧团与大分子网络相之问能量传递效率决定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性质;显微组分荧光变异机理则受3个因素的制约,即温度效应、光氧化效应及“游离”效应。进而从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出发,对吐哈盆地煤成烃显微组分生油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角质体是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荧光 显微组分 生荧团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54
4
作者 赵文智 王兆云 +3 位作者 张水昌 王红军 赵长毅 胡国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共7页
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是指成气过程中生气母质的转换和生气时机与贡献的接替。有两层含义:一是干酪根热降解成气在先,液态烃和煤岩中可溶有机质热裂解成气在后,二者在成气时机和先后贡献方面构成接力过程;二是干酪根热降解形成的液态... 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是指成气过程中生气母质的转换和生气时机与贡献的接替。有两层含义:一是干酪根热降解成气在先,液态烃和煤岩中可溶有机质热裂解成气在后,二者在成气时机和先后贡献方面构成接力过程;二是干酪根热降解形成的液态烃只有一部分可排出烃源岩,形成油藏,相当多的部分则呈分散状仍滞留在烃源岩内,在高—过成熟阶段会发生热裂解,使烃源岩仍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这一理论的提出,回答了我国热演化高-过成熟地区勘探潜力问题与天然气晚期成藏的机理问题,对拓搌勘探领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力成气机理 干酪根热降解气 液态烃热裂解气 煤岩可溶有机质生气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 被引量:32
5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4 位作者 倪云燕 向宝力 廖凤蓉 廖键德 赵长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很多背斜构造均发现了天然气,但对不同背斜构造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对比研究,特别是最近获得高产的高泉背斜高探1井,天然气类型与来源不清楚。系统梳理和对比该区天然气组分与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深入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很多背斜构造均发现了天然气,但对不同背斜构造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对比研究,特别是最近获得高产的高泉背斜高探1井,天然气类型与来源不清楚。系统梳理和对比该区天然气组分与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深入分析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天然气来源。结果表明,南缘地区天然气以湿气为主,少量干气;南缘中西段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较重而氢同位素组成较轻,东段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均较轻;南缘地区天然气属于淡水—微咸水沉积有机质热成因天然气,可以分为煤型气、混合气与油型气3类,且以煤型气和混合气为主。侏罗系煤系为南缘地区主要的天然气源岩,二叠系湖相和上三叠统湖相—湖沼相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源岩。南缘西部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和二叠系湖相烃源岩,中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部分来源于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东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南缘西部高泉背斜高探1井清水河组油气藏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的贡献约各占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天然气 氢同位素 碳同位素 成因类型 气源判识 侏罗系 煤系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烃动力学方法确定海相有机质的主生气期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云鹏 赵长毅 +7 位作者 王兆云 王红军 邹艳荣 刘金钟 赵文智 耿安松 刘德汉 卢家烂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58,共6页
利用已获得的国内外典型海相有机质(原油与干酪根)的生气动力学参数,采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地质历史中天然气的产率和产气速率,利用EasyRo方法计算成熟度。经过二者的耦合,确定Ⅰ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2.4%,Ⅱ型干酪根主生... 利用已获得的国内外典型海相有机质(原油与干酪根)的生气动力学参数,采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地质历史中天然气的产率和产气速率,利用EasyRo方法计算成熟度。经过二者的耦合,确定Ⅰ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2.4%,Ⅱ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5%~3.0%,原油裂解气主生气期的Ro值为1.6%~3.2%。以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为例,初步探讨系统的开放度对主生气期的影响及天然气“死亡线”的问题,研究结果,模拟系统开放度对主生气期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有一定影响,开放系统Ⅱ型干酪根主生气期的Ro值为1.4%~3.1%,天然气主生气期比封闭系统要早。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海相有机质天然气“死亡线”为Ⅰ型干酪根Ro值约为3.5%,Ⅱ型干酪根Ro值为4.4%~4.5%,海相原油Ro值约为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有机质 干酪根 原油裂解 生烃动力学 主生气期 塔西南地区 气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天然气高效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赵文智 王红军 +3 位作者 单家增 王兆云 赵长毅 汪泽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3-710,共8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具备大中型天然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其中,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不仅累积生气强度大,而且新近纪以来的快速生、排气过程,形成了一类高效气源灶,为形成克拉2型的高效天然气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新近纪以来,库车...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具备大中型天然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其中,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不仅累积生气强度大,而且新近纪以来的快速生、排气过程,形成了一类高效气源灶,为形成克拉2型的高效天然气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新近纪以来,库车坳陷山前冲断带受挤压作用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盐下白垩系—侏罗系发生垂向叠复使地层出现体积增容。在优质盖层保护下,地层增容产生构造抽吸作用,是克拉2型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重要途径。通过生烃动力学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了这些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揭示了库车坳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效生气及天然气的有效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气源灶 构造抽吸 优质盖层 高效成藏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一) 被引量:34
8
作者 陈建平 赵文智 +5 位作者 秦勇 罗平 孟繁有 赵长毅 杨福忠 朱兴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共5页
侏罗纪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聚煤期。侏罗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繁盛,发育六大原盆地沉降带,形成沼泽、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广泛沉积了河流相—沼泽相—湖相煤系地层,普遍发育煤、炭质泥岩(页岩)、油页岩和湖相暗色泥... 侏罗纪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聚煤期。侏罗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繁盛,发育六大原盆地沉降带,形成沼泽、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广泛沉积了河流相—沼泽相—湖相煤系地层,普遍发育煤、炭质泥岩(页岩)、油页岩和湖相暗色泥岩这4类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在阿尔金断裂带南、北两侧差异较大:北侧新疆地区中、下侏罗统煤系泥岩和煤均很发育;南侧蒙甘青地区早侏罗世沉积范围很小,中侏罗世虽发育泥岩,但一般不发育煤层。侏罗系烃源岩中主要的成烃显微组分是壳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早期成烃组分含量很低。煤系泥岩一般为中等到差油源岩,少数为好油源岩,煤一般为差油源岩。新疆地区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高于中侏罗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侏罗纪 煤系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二)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建平 赵文智 +5 位作者 秦勇 罗平 孟繁友 赵长毅 杨福忠 朱兴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共4页
西北地区已发现的侏罗纪煤系原油绝大多数为低密度、低硫、中含蜡,饱和烃含量一般为70%~90%,并且以C21以前的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全油δ13C值多为-29‰~-24‰。成熟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煤系原油为正常成熟原油... 西北地区已发现的侏罗纪煤系原油绝大多数为低密度、低硫、中含蜡,饱和烃含量一般为70%~90%,并且以C21以前的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全油δ13C值多为-29‰~-24‰。成熟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煤系原油为正常成熟原油,少数为低成熟原油,没有未成熟原油。天然气中的重烃含量高,C2以上组分平均达20%,δ13C1值一般为-45‰~-35‰,多属接近油型气的混合气。在侏罗纪煤系有机质和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中,类异戊二烯烷烃中姥鲛烷占明显优势,即具有较高的Pr/Ph值;含有较高的二环倍半萜烷,而三环萜烷含量较低、三环二萜烷含量很低;五环萜烷含量丰富,约占萜烷总量的80%以上;煤和炭质泥岩中Ts、C29Ts、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含量很低,而煤系原油和泥岩中这些化合物相对较高;甾烷含量明显较低,且以C29甾烷为主,占40%~80%;重排甾烷含量相对较高,也以C29为主。总体上,煤系原油与泥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较相似,而与煤和炭质泥岩有较大差异。煤系泥岩是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的主力油源岩,煤和炭质泥岩是次要油源岩。这一结论在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含油气盆地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煤系 油气形成 西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 被引量:228
10
作者 陈建平 赵长毅 何忠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2300余个岩样(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有机地化分析数据,详细研究了3类煤系烃源岩的热解生烃潜量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的关系。对于煤系烃源岩的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一般湖相泥岩的评价标准... 根据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2300余个岩样(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有机地化分析数据,详细研究了3类煤系烃源岩的热解生烃潜量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的关系。对于煤系烃源岩的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一般湖相泥岩的评价标准。有机碳含量为2%~5%的煤系泥岩是煤系中最好的油源岩;煤的生烃能力主要取决于煤中富氢显微组分的含量,其有机碳含量与热解生烃潜量没有相关关系;炭质泥岩(有机碳含量为6%~40%)的热解生烃潜量与其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很差,用热解生烃潜量和氢指数来评价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有机质 生油岩评价 生油指标 生油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三)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建平 赵文智 +5 位作者 秦勇 罗平 孟繁有 赵长毅 杨福忠 朱兴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7,共5页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中主要成烃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碎屑类脂体和基质镜质体等,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早期成烃组分含量极低。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演化特征与一般湖相有机质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然遵循一般有机...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中主要成烃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碎屑类脂体和基质镜质体等,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早期成烃组分含量极低。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演化特征与一般湖相有机质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然遵循一般有机质热降解成熟生油模式,主要生油阶段的Ro值为0.7%~1.2%,生油高峰Ro值约为0.95%。目前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烃源岩Ro值一般为0.4%~1.3%,多数地区成熟度较低,在山前深坳陷地区成熟度较高,烃源岩Ro值大于0.7%,进入大量生油阶段,西北地区主要煤系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均分布于这些地区,烃源岩成熟度对油气田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北地区侏罗系有利的生烃区域基本分布在侏罗纪是沉降、沉积中心而后续埋藏又较深的山前坳陷。图4表1参45(王孝陵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煤系 油气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在热演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核磁共振波谱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岩 王云鹏 +1 位作者 赵长毅 卢家烂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阳霞组煤中的可溶有机质采用不同的抽提方法得到干酪根,并对干酪根在不同热模拟温度下的结构组成变化特征进行测定,得到核磁共振的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干酪根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脂族结构、芳香结构... 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阳霞组煤中的可溶有机质采用不同的抽提方法得到干酪根,并对干酪根在不同热模拟温度下的结构组成变化特征进行测定,得到核磁共振的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干酪根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脂族结构、芳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随热演化进行,脂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不断脱落,芳香结构不断发生缩合。通过对三个系列的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的抽提方法,导致了初始状态烃类含量的不同,进而参数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在热模拟过程中,随温度升高,脂族结构不断发生脱落,含氧集团因活化能较低而发生断裂,分解脱氧生成CO2和H2O,而芳核本身的性质与数量并无太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热演化 核磁共振 热模拟 干酪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海涛 甘华军 +4 位作者 李宏军 赵长毅 杨润泽 李志胜 马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41-2056,共16页
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迄今为止发现了多个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相关的原生油气藏,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东部渤海湾盆地及南华北地区古生界遭受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异常复杂,该... 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迄今为止发现了多个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相关的原生油气藏,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东部渤海湾盆地及南华北地区古生界遭受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异常复杂,该领域持续增储上产面临与生烃成藏、资源潜力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与技术难题。立足渤海湾盆地北部,以煤系烃源岩精细地质评价、多层系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及残留盆地原生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研发为重点,重新认识渤海湾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藏地质特征,评价勘探潜力。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既生气又生油,尤其是太原组更利于煤中富氢组分形成和保存;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证实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更早进入生油门限和生气门限,具有更好的生油和生气潜力;生烃范围比原有认识扩大,黄骅坳陷大港探区石炭—二叠系总生气量达56.17万亿m^(3),生油总量20.63亿t,提升了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潜力。基于油气藏解剖与油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潜山多元内幕油气差异富集模式,提出靠近输导通道附近的优势厚层储集体、断层转折部位、低角度逆冲断裂输导体是潜山内幕油气藏优势运聚区,有效支撑油气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上古生界 油气藏 生烃潜力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须家河组致密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胜飞 李金珊 +3 位作者 袁苗 杨春 杨雨 赵长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178-3186,共9页
致密气成藏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天然气在致密储集层中能否大规模运移是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天然气地球化学角度,以川中须家河组典型致密气藏为研究对象,用天然气组分参数对川中须家河组致密气进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来回答天然气能否在... 致密气成藏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天然气在致密储集层中能否大规模运移是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天然气地球化学角度,以川中须家河组典型致密气藏为研究对象,用天然气组分参数对川中须家河组致密气进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来回答天然气能否在致密储集层中发生大规模运移的问题。川中须家河组气藏平面上大面积断续分布,纵向多个独立气藏互相叠加。研究表明,在横向上,川中须家河组相邻气田之间,相同层系的天然气组分参数有明显差异,天然气没有发生横向运移现象。在纵向上,须家河组内上、下气藏之间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符合天然气运移分馏规律,说明天然气也未发生明显的垂向运移。换言之,须家河组致密气是原地或近距离聚集成藏,天然气没有经过大规模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 须家河组 致密气 运移 地球化学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卫延召 戴金星 赵长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1-194,共4页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 ,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 ,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 ,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 ,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 ,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 ,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 ,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 ,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油和煤成油之间。从表面上看 ,西部原油特征具有混源特征 ,但从原油碳同位素、饱芳比、姥植比等指标的分布区间进行分析 ,西部原油这些指标值的分布区间明显小于东部原油。因此 ,西部原油不可能由湖相油和煤成油混合而成 ,而是由性质界于典型湖相泥岩和煤系源岩之间的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所生成。根据石油地质综合分析 ,胜北次凹的前侏罗系烃源岩并非台北凹陷西部原油的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油 煤成油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油气勘探 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对比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英利 赵长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5-29,共5页
对比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油气成藏条件,二者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有机质类型等方面差别不大,只是渤海湾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而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只有一次生烃;二者的上古生界储集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类型... 对比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油气成藏条件,二者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有机质类型等方面差别不大,只是渤海湾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而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只有一次生烃;二者的上古生界储集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类型,盖层对生成的油气都能起到很好的封盖作用,认为二者成藏模式十分相似。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主要储集于岩性圈闭中,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在渤海湾盆地未来的勘探中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中生界烃源岩中木柱质体特征、演化与烃类生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萍 王飞字 +1 位作者 赵长毅 秦匡宗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11,共5页
西北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中普遍含有木栓质体,它来源于植物周皮的木栓化细胞壁。在株罗系煤的显微组分中,如仅以木栓化细胞壁计,木栓质体一般占2%以下,若与充填在细胞腔中的四块镜质体同计,则最高可达20%左右。在Ro为0.35... 西北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中普遍含有木栓质体,它来源于植物周皮的木栓化细胞壁。在株罗系煤的显微组分中,如仅以木栓化细胞壁计,木栓质体一般占2%以下,若与充填在细胞腔中的四块镜质体同计,则最高可达20%左右。在Ro为0.35%~0.70%的热演化阶段,木栓质体光性变化明显,但形态、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反映在低成熟阶段木栓化细胞壁中明显失去木栓质和蜡质,而作为细胞壁格架的纤维素、木质化纤维素变化不大。随热成熟作用加深,木栓质体光性逐渐向结构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演化,至Ro达0.90%已难分辨。木栓质体具有低成熟度成烃特点,但在西北中生界烃源岩中,由于其含量较低,并非是最重要的生油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生油层 木栓质体 西北中生界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程克明 赵长毅 +1 位作者 苏爱国 何忠华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7年第2期5-10,19,共7页
本文提出了煤成油气首要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为有利成油的煤相—流水沼泽相。煤中所富含的早期生烃组分(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在R。值为0.35%时即开始生烃,0.6%时已达高峰,0.7%~0.8%时生烃结束;计算表明,煤中微孔对... 本文提出了煤成油气首要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为有利成油的煤相—流水沼泽相。煤中所富含的早期生烃组分(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在R。值为0.35%时即开始生烃,0.6%时已达高峰,0.7%~0.8%时生烃结束;计算表明,煤中微孔对烃类的吸附阀值为86mg/g,煤生烃必需大于该值才有烃类排出;通过对煤的孔隙分布及其对烃类吸附的研究表明,煤成烃最有利的排驱时期在R。为0.8%以前;早期构造、油源断层及区域性盖层是形成煤成油藏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煤层 沉积相 煤成油 初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地层沉积特征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永泰 张宝民 +3 位作者 李伟 张映红 赵长毅 杨东胜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3期12-16,共5页
依据钻井、露头的生物地层研究成果,特别是以冷科1井的生物地层划分为基础,笔者标定了地震剖面,追踪出了中、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并编制了早、中株罗世沉积相平面图。其研究结果表明,早侏罗世,该区发育扇三角洲与半深湖—深湖为... 依据钻井、露头的生物地层研究成果,特别是以冷科1井的生物地层划分为基础,笔者标定了地震剖面,追踪出了中、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并编制了早、中株罗世沉积相平面图。其研究结果表明,早侏罗世,该区发育扇三角洲与半深湖—深湖为主的沉积体系组合,沉积了北缘地区主要的烃源岩层;中侏罗世,该区广泛发育冲积平原沉积,仅在大煤沟组第七段沉积期有钱湖—半深湖沉积,烃源岩厚度及分布范围变小。在地层、沉积及烃源岩的研究基础上,划分了J_1含油气系统和J_2含油气系统,指出了该区的下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系 地层 沉积相 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有机质“接力成气”的内涵与意义 被引量:86
20
作者 赵文智 王兆云 +3 位作者 王红军 李永新 胡国艺 赵长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有机质"接力成气"重点关注烃源岩中滞留液态烃在高—过成熟阶段的生气与成藏潜力,是指随热成熟度升高,干酪根降解生气转化为原油裂解生气,在主生气时机上构成接力过程。在增补生气动力学实验和气藏解剖研究基础上,研究发现:... 有机质"接力成气"重点关注烃源岩中滞留液态烃在高—过成熟阶段的生气与成藏潜力,是指随热成熟度升高,干酪根降解生气转化为原油裂解生气,在主生气时机上构成接力过程。在增补生气动力学实验和气藏解剖研究基础上,研究发现:烃源岩在液态窗阶段排烃以后的滞留烃数量相当高,在高—过成熟阶段可作为有效气源灶;滞留烃裂解生气主要发生于Ro值大于1.6%的高—过成熟阶段;滞留烃热裂解天然气可用甲基环己烷含量进行鉴别;高成岩环境下存在天然气有效排驱的通道、动力和过程,可规模形成源外常规气藏。有机质接力成气的意义体现在3方面:①对烃源岩中滞留液态烃生气与成藏贡献的关注;②对滞留液态烃主成气时机的确定;③对高—过成熟阶段滞留液态烃热裂解气"源外"天然气常规成藏潜力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接力成气 内涵 生气母质 页岩气 滞留烃裂解气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