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洋钻探计划第117航次信息
- 1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朱佛宏(校)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2期8-9,共2页
-
文摘
德克萨斯学院站:科学家们可以首次重建决定数百万亚洲人和非洲人命运的主要大气圈事件,即西南季风的成因和演化。大洋钻探计划的"JOIDES Resolution"号钻探船上的科学家们从阿拉伯海西北部采集到创纪录的4300米沉积物。这次科学考察是为期18个月的印度洋地质史调查工作的一部分。
-
关键词
沉积物样品
上涌流
喜马拉雅山
大洋钻探计划
大气圈
印度洋
-
分类号
P756.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北冰洋浅海的石油勘探技术和勘探远景
- 2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8期21-22,共2页
-
文摘
北冰洋浅海的石油钻探中唯一的技术难关就是要对付更多的困难条件,费用也昂贵得多。从1945年莫比尔公司在墨西哥湾打了真正的海上第一口井之后,海上油气勘探技术不断完善,逐渐地适用于越来越深的海域和更恶劣的环境。但在海上钻探的四十年历史中,海上石油勘探技术並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有些进展通常只是由于推广和改进已证实有效的技术而取得的,而不是从根本上研制新的工程技术设计。尽管海上石油工业以冒险和无畏而著称,但石油工业集团在将处在太空时代的钻探技术应用于海上时仍旧是缓慢而慎重的。
-
关键词
北冰洋
石油勘探
费用昂贵
海上钻探
技术难关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世界近海油气勘探大事记
- 3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9期20-22,共3页
-
文摘
这份大事记列出1900—1982年世界近海石油勘探工作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供研究海洋石油勘探史和了解勘探技术的发展概况作参考。1900年在里海沿岸和美国西海岸利用桥墩钻第一批滨海并。1923年在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地区利用木桩平台进行水下钻探。1926年发现两个近岸-滨海的重要油田:一个在马拉开波湖东岸区的拉古尼利亚斯油田,另一个在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附近的威明顿油田。
-
关键词
世界近海
里海沿岸
19001982年
美国西海岸
油气勘探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南极地区东部阿德利地边缘的地质及含油远景
- 4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9年第1期17-18,共2页
-
文摘
南极地区地质鲜为人知,因98%的大陆被冰覆盖,2%的露头(约300000平方公里)也分布不佳,主要分布于南极横断山脉和南极半岛上。对南极大陆边缘几乎不太了解,已往十年内仅只在局部地带,主要在威德尔海、罗斯海以及威尔克斯地和阿德利地的边缘做了不足50000公里的多道地震剖面。
-
关键词
地质
南极地区
含油远景
阿德利地
-
分类号
P74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ODP第115航次信息
- 5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莫杰(校)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10期9-10,共2页
-
文摘
1987年7月前,国际科学家联合考察队完成了历时7周的钻探考察,现已取得了绘制几百万年内印度板块构造运动图所需要的资料。他们首次在印度洋采到了一段未扰动深海沉积物的完整岩芯,这将使他们得以重建该区过去6000万年的环境史。
-
关键词
印度洋
岩芯
深海沉积物
ODP第115航次
-
分类号
P7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油气资源潜在储量的地球化学鉴别法
- 6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1期20-21,共2页
-
文摘
油气资源潜在储量的地球化学鉴别法是利用船载嗅探器(SNIFFER)在近海水域进行调查的一种地球化学法。调查船航速6节,船载的嗅探器在走航中靠近海底处连续取样,并不断分析C_(1)-C_(8)系列的溶解烃。分析链烷烃与烯烃(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差值,以及异物烃(如直链烃、支链烃和环烷烃)之间的差值。目前,全世界在近海调查的100多万公里测线上采集溶解烃类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制定出一种可预测近海区油气资源潜在储量的可靠性极高的地球化学模式。
-
关键词
地球化学鉴别法
船载嗅探器
潜在储量
-
分类号
TE15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海底天然油苗
- 7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6期10-11,共2页
-
文摘
很早以前已经发现原油从地壳中向海底自然渗出的现象,目前因油气资源调查不断地向外海扩展,天然油苗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正用质谱技术研究圣巴巴拉盆地的深井长岩芯中的少量有机质。他们掌握有确凿证据证明原油向南加州港湾渗透已有几万年了。地球化学家也忙于用完善的"吸气取样器"和低频地震剖面仪沿美国大陆架精确测定小油苗的位置,这项工作能探明未发现的油气资源。
-
关键词
海底天然油苗
圣巴巴拉盆地
质谱技术
-
分类号
TE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阿莫利加克油田的构造背景及直接油气标志的确认
- 8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李延成(校)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90年第9期14-16,共3页
-
文摘
加拿大波弗特海域阿莫利加克油田是发育在库格马利特海槽中以断层为边界的生长构造,它位于波弗特海陆架的三角洲沉积体内。该陆架是在晚白垩世至第三纪时期,伴随着断裂引起的加拿大盆地的开启和库格马利特海槽的拉张,由马更些河三角洲多次进积形成的。阿莫利加克油田在渐新统库格马利特层序的多层砂岩储层中含油气。上部砂岩被一不整合面削蚀,并被上覆中新统马更些湾层的页岩所圈闭。
-
关键词
振幅异常
构造背景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南海的地质科学研究
- 9
-
-
作者
赵迺淼(摘译)
王显棣(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9期23-23,共1页
-
文摘
1987年5—6月联邦德国的F.S.SONNE号调查船承担了南海的地质科学调查。南海的构造单元和自然资源的多学科研究是国家海洋局和联邦德国研究和技术部根据海洋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由联邦地质科学及原料局与第二海洋研究所实施的合作计划。第一航次从南子礁至大陆边缘横穿南海东部和西部的深部次盆地长4112公里的剖面,获得的主要成果有:多道地震资料、重力、磁力、多束回声测深、3.5 KH_(Z)剖面仪测量。
-
关键词
地质科学研究
地球化学
-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