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高国栋 秦怀洲 +2 位作者 赵振伟 赵继培 曲友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对2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采集速度4-8帧/s,依据Cognard分型分别采用压迫颈动脉(2例)、动脉人路栓塞(8例)、栓塞+手术(10例)及手术(8例)的治疗方法。结果有10例治...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对2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采集速度4-8帧/s,依据Cognard分型分别采用压迫颈动脉(2例)、动脉人路栓塞(8例)、栓塞+手术(10例)及手术(8例)的治疗方法。结果有10例治愈,12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缓解,1例无改善,1例加重。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比较困难,术前仔细研究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正确采取不同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瘘口的位置、供血动脉数量以及静脉引流方式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分型 介入栓塞治疗 血管压迫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gspan支架成形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附109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剑平 高国栋 +4 位作者 张涛 于嘉 赵继培 曲友直 赵振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2-1334,共3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Wingspan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时应用较大尺寸的球囊成形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6月应用Wingspan系统成形治疗的10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68例,女41例,年龄36~79岁,平均6...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Wingspan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时应用较大尺寸的球囊成形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6月应用Wingspan系统成形治疗的10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68例,女41例,年龄36~79岁,平均62.4岁。根据所用球囊尺寸分为两组,A组(n=31)球囊直径以狭窄两端正常血管直径的80%为基准,B组(n=78)球囊直径以狭窄两端血管的平均直径为基准。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前动脉狭窄程度56.0%~87.8%,平均71.8%,术后残留狭窄0%~45%,平均24.9%;B组术前狭窄程度68.9%~98.0%,平均76.0%,术后残留狭窄0%~21%,平均10.2%。A组共4例(12.9%)出现持久神经功能异常,其中1例为视野缺损;B组共6例(7.7%)患者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即使应用较大尺寸的球囊也并不增加患者血管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与治疗
3
作者 高国栋 秦怀洲 +2 位作者 赵振伟 赵继培 曲友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33-135,共3页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  31例DAVF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采集速度 4~ 8帧 s ,依据Cognard分型分别采用压迫颈动脉 (2例 )、静脉入路 (3例 )、动脉入路栓塞 (8例 )、栓塞 +手术 (10例 )、手术...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  31例DAVF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采集速度 4~ 8帧 s ,依据Cognard分型分别采用压迫颈动脉 (2例 )、静脉入路 (3例 )、动脉入路栓塞 (8例 )、栓塞 +手术 (10例 )、手术 (8例 )。结果  11例治愈 ,13例症状明显改善 ,5例症状缓解 ,1例无改善 ,1例加重。结论 DAVF的治疗比较困难 ,术前仔细研究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正确采取不同的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瘘口的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分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施国君 高国栋 +2 位作者 赵振伟 赵继培 陈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0-22,I0002,共4页
目的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 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颅内外侧... 目的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 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颅内外侧支循环广泛形成。结论颈总动脉结扎后,兔脑可能靠侧支循环增加和基底动脉增粗来代偿脑血流的下降;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中,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颈总动脉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