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200℃高温、低伤害压裂液稠化剂
1
作者 罗志锋 张浩飞 +4 位作者 赵立强 何杰 扶浩然 赵金明 闫朝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9,405,共8页
为提高压裂液稠化剂的耐高温、低伤害性能,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作为共聚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得压裂液稠化剂(ADAN)。通过单因素变... 为提高压裂液稠化剂的耐高温、低伤害性能,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作为共聚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得压裂液稠化剂(ADAN)。通过单因素变量法优选了制备条件,分析了ADAN的结构和稳定性,评价了含ADAN压裂液的耐温耐剪切性、降阻性、静态携砂性和破胶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共聚物配比及反应条件为:单体占总反应体系质量的20%、4种单体(AM、AMPS、DMC、NVP)的物质的量比为14∶2∶3∶1、引发剂(质量比为1∶1的K_(2)SO_(3)和NaHSO_(3))用量占体系总质量的0.4%、pH值为7、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8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ADAN热稳定性良好,在40~260℃下的质量损失约为10%。0.8%ADAN与有机锆交联剂、高温稳定剂亚硫酸钠、破胶剂过硫酸铵等配制的压裂液具备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降阻性、静态携砂性和破胶性。在200℃、剪切速率为170 s^(-1)下剪切140 min后的黏度仍高于90 mPa·s;在100~160 L/min的流量变化区间内,降阻率由48%上升至63%;陶粒在压裂液中静置12 h后的沉降距离为6.3 cm,沉降速度为0.875×10^(-2)cm/min;破胶后的残渣含量为86 mg/L。ADAN压裂液可耐200℃高温,并对储层的伤害较小,满足现场施工及地层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稠化剂 压裂液 耐温 低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支撑相变压裂技术中相变热对裂缝温度的影响
2
作者 张楠林 刘福深 +5 位作者 姜亮亮 罗志锋 琚宜文 刘平礼 赵立强 裴宇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4-1383,共10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了相变流体热通量曲线,以此建立反映相变转化率与温度、时间关系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而构建了考虑相变热的裂缝和岩体温度场模型,采用前人建立的温度场模型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新模型研究了不同注入参数、...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了相变流体热通量曲线,以此建立反映相变转化率与温度、时间关系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而构建了考虑相变热的裂缝和岩体温度场模型,采用前人建立的温度场模型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新模型研究了不同注入参数、相变压裂液性能参数对裂缝和岩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缝内温度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受注入冷流体的冷却效应和相变过程中的放热效应交替主导;压裂液注入初期,缝内温度较高、相变速度较快,相变放热对储层岩石温度影响较大;注入后期,缝内温度降低,相变放热速度减慢、压裂液对储层岩石的冷却效应增强。相变热对裂缝温度的影响较大,与不考虑相变热相比,当考虑相变热时,注液结束时缝内温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当相变热由20J/g上升至60J/g时,缝内温度上升最大值由2.1℃升至6.2℃。相变热和相变流体(PF)体积分数与裂缝温度变化呈正相关,比热容则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缝口温度、相变速度逐渐降低,最大相变速度和最大温度差值位置逐渐从缝口转移到距缝口约10 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支撑相变压裂 原位自生支撑剂 反应动力学 相变热 相变速度 裂缝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水力裂缝网络延伸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赵立强 刘飞 +3 位作者 王佩珊 刘平礼 罗志锋 李年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2-569,共8页
随着天然裂缝性储层、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致密油和复杂岩性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大规模体积压裂实践及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技术对水力裂缝延伸模拟提出了巨大挑战。复杂网络裂缝延伸受储层岩性、岩石力学性质、地... 随着天然裂缝性储层、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致密油和复杂岩性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大规模体积压裂实践及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技术对水力裂缝延伸模拟提出了巨大挑战。复杂网络裂缝延伸受储层岩性、岩石力学性质、地质力学和天然裂缝特征等影响,文中综述了天然裂缝对水力诱导裂缝延伸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水力诱导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前、相交时和相交后的复杂力学行为决定了水力诱导裂缝的复杂延伸规律:水力裂缝尖端逼近时,诱导应力场会导致胶结天然裂缝张性或剪性脱粘;相交时,天然裂缝可能出现剪切破裂导致压裂液大量滤失、或水力裂缝穿过天然裂缝沿原方向延伸、或转向沿天然裂缝延伸并在其端部或弱结构点起裂;相交后,可能出现多个裂缝尖端同时延伸的情况,形成复杂网络裂缝。真三轴压裂测试系统结合工业CT扫描、声发射装置、X-衍射等是研究复杂网络裂缝形成机理的主要试验手段;而非常规裂缝模型和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是模拟复杂网络裂缝延伸的主要数值手段。XFEM是处理含裂纹等不连续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并具有有限元方法的所有优点,考虑到裂缝内流体压力是水力裂缝延伸的驱动力,故基于XFEM的渗流-应力-裂缝延伸全耦合研究是未来体积压裂复杂网络裂缝延伸模拟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规律 相交作用准则 渗流-应力-裂缝延伸耦合 扩展有限单元法 网络裂缝 天然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大型酸压改造技术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立强 李年银 +2 位作者 李文锦 刘平礼 张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7,共4页
酸压改造是普光气田建产、增储上产的主要手段,但该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产层厚、非均质性强、高含硫等特点,酸压改造面临大量技术难题。为此,选用该地区不同井层的岩心,通过大量室内评价性试验研究,优选出适合于... 酸压改造是普光气田建产、增储上产的主要手段,但该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产层厚、非均质性强、高含硫等特点,酸压改造面临大量技术难题。为此,选用该地区不同井层的岩心,通过大量室内评价性试验研究,优选出适合于该地区大型酸压改造的酸液体系;从普光气田目前的开发实际出发,结合储层地质特征,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于该地区的酸化工艺及相关配套技术。最后以一口成功的典型井为例,证实了优选出的酸液体系及酸压工艺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碳酸盐岩 储集层 酸化压裂 工艺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碳酸盐岩油气层酸压技术——固体酸酸压技术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立强 刘欣 +2 位作者 刘平礼 李建波 刘向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6-98,共3页
对高温油气层实施酸压时,由于酸岩反应速度过快,酸蚀裂缝长度有限,往往导致酸压效果不理想。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酸压工艺技术——固体酸酸压工艺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常规酸固化成颗粒,然后用非反应流体压开裂缝并将固体酸携带入裂缝... 对高温油气层实施酸压时,由于酸岩反应速度过快,酸蚀裂缝长度有限,往往导致酸压效果不理想。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酸压工艺技术——固体酸酸压工艺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常规酸固化成颗粒,然后用非反应流体压开裂缝并将固体酸携带入裂缝中预定位置;并根据所设计裂缝的长度和导流能力确定布酸方式,最后注入释放液,使固体酸释放出酸并与岩石作用,从而实现对裂缝壁面的刻蚀并实现深部改造。借鉴水力压裂模拟思想,应用流体力学、线弹性断裂力学、渗流力学和输砂力学等理论,建立了一套包括裂缝拟三维延伸、固体酸的运移/沉降、酸岩反应和酸蚀裂缝参数模拟等模型在内的固体酸酸压优化设计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裂缝延伸规律、固体酸在裂缝中分布和相关敏感性参数对酸压的影响。该技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将较好地解决高温油气层酸压酸蚀裂缝长度受限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油气层 水力压裂 导流能力 裂缝参数 碳酸盐岩 裂缝延伸 固体酸 新型 反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支撑相变压裂技术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赵立强 张楠林 +8 位作者 张以明 罗志锋 余东合 刘平礼 陈薇羽 刘国华 杜娟 李年银 陈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0-67,共8页
为了解决常规水力压裂普遍存在的砂堵、残渣伤害、设备磨损、裂缝远端难以得到有效支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支撑相变压裂技术,即:向储层注入由相变流体和非相变流体组成的相变压裂液体系,在地层温度的刺激下,相变流体发生相变,由液体变... 为了解决常规水力压裂普遍存在的砂堵、残渣伤害、设备磨损、裂缝远端难以得到有效支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支撑相变压裂技术,即:向储层注入由相变流体和非相变流体组成的相变压裂液体系,在地层温度的刺激下,相变流体发生相变,由液体变为固体的相变支撑剂颗粒从而支撑水力裂缝,而非相变流体占据的空间在其返排后则成为油气高速流动的通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材料性能评价、工艺参数优化和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在30℃下,相变压裂液体系是一种无固相的液体,流动性好,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生成相变支撑剂颗粒;②相变流体相变时间可调,能够适合不同温度的储层;③在不同配方、不同剪切速度条件下,相变压裂液体系能够形成粒径介于0.1~5.0 mm的相变支撑剂;④裂缝导流能力与粒径大小呈正比,导流能力优于石英砂和陶粒。现场应用效果表明,缝长及导流能力优化、注液排量设计、温度场模拟计算等配套手段进一步完善了自支撑相变压裂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自支撑相变压裂现场实施。结论认为,现场应用的成功,验证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可以为储层改造提供一种新的压裂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自支撑相变压裂 无固相 相变支撑剂 性能测试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氢酸酸液体系酸度特性实验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立强 杜娟 刘平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95,共3页
一般砂岩的主要成分含有大量的硅质(包括石英和硅酸盐),由于氢氟酸能与石英和硅酸盐反应,迄今为止对于砂岩酸化都是用含有HF的酸液体系。但是,氢氟酸会快速的与黏土反应,同时产生二次、三次沉淀,这不利于保护岩矿的胶结和防止酸化过程... 一般砂岩的主要成分含有大量的硅质(包括石英和硅酸盐),由于氢氟酸能与石英和硅酸盐反应,迄今为止对于砂岩酸化都是用含有HF的酸液体系。但是,氢氟酸会快速的与黏土反应,同时产生二次、三次沉淀,这不利于保护岩矿的胶结和防止酸化过程中的储层伤害。为了减少这些负面效应的产生,提高油气藏酸化效果,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酸液体系和酸化工艺改进研究。为此,对多氢酸酸液体系的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氢酸酸液体系是一种多元弱酸,在酸化过程中能逐渐释放H+,可以保持溶液的pH值变化较小,即保持酸液的HF浓度变化较小;多氢酸酸液体系的初始pH值较高,可减少缓蚀剂的用量;多氢酸酸液体系是一种缓冲酸液体系;对于砂岩酸化,多氢酸比传统的含HF酸液体系更好;对于高温砂岩地层油气藏酸化,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可延长酸液有效作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特征 氢氟酸 盐酸 酸化pH值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立强 任登峰 +2 位作者 罗志锋 胡国金 熊梓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2-148,共7页
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对裂缝的几何尺寸、支撑剂的分布都有较大的影响。现有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模型都对天然裂缝进行了简化处理,认为天然裂缝对基质均匀切割,这与实际不符,不能准确反映裂缝分布的非均质性对压裂液滤失的影响。基于... 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对裂缝的几何尺寸、支撑剂的分布都有较大的影响。现有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模型都对天然裂缝进行了简化处理,认为天然裂缝对基质均匀切割,这与实际不符,不能准确反映裂缝分布的非均质性对压裂液滤失的影响。基于储层裂缝统计资料,应用概率统计、随机理论、Monte–Carlo等方法,建立储层二维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并借助等效渗透率张量原理将裂缝性介质转化为均质各向异性连续介质,建立了基于渗透率张量的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分布及其与水力裂缝的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沿裂缝长度方向,滤失速度变化较大,若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连通,则压裂液滤失主要发生在连通处,文中模拟了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存在三处连通的情况,这三处的滤失量占裂缝总滤失量的45%以上,建议对天然裂缝进行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 裂缝性储层 天然裂缝 压裂液滤失 渗透率张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理念及技术展望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立强 牟媚 +2 位作者 罗志锋 刘平礼 邹东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8,共8页
中国致密油分布广泛,地质资源总量可观,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和供给至关重要。但与国外致密油区相比,中国致密油陆相多期沉积,互层明显、物性更差、单个油区资源量相对偏小,给储层改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针对中国致密油储层由于受到改造技... 中国致密油分布广泛,地质资源总量可观,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和供给至关重要。但与国外致密油区相比,中国致密油陆相多期沉积,互层明显、物性更差、单个油区资源量相对偏小,给储层改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针对中国致密油储层由于受到改造技术与理念的制约,尚未实现规模化开发这一问题,在充分分析国外成功先进改造技术及理念基础上,结合中国致密油储层特征和改造技术现状,全面剖析了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技术难点,探讨了大规模效益开发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技术发展方向。分析表明,国外致密油成功开发的关键因素在于利于改造的储层条件、长水平段快速钻井技术及长水平井多簇多段多级压裂技术全面应用。指出中国应持续进行地质力学、裂缝起裂及缝网扩展延伸机理及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惯性思维,探索新的致密油储层改造模式,强化攻关试验,并不断地借鉴消化、集成国际先进技术,创建适合于中国致密油储层改造的主体技术系列,力争实现中国致密油高效、经济规模开发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改造理念 改造技术展望 水平井 储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性能有机酯前置酸加砂压裂隔离液体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立强 杜娟 +2 位作者 刘平礼 赵振峰 刘书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45,108,共3页
前置酸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在油气田现场增产改造作业中已进行了大量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压裂注入过程中前置酸与压裂液接触提前破胶等问题。为此,根据前置酸加砂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从确保施工成功、提高增产... 前置酸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在油气田现场增产改造作业中已进行了大量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压裂注入过程中前置酸与压裂液接触提前破胶等问题。为此,根据前置酸加砂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从确保施工成功、提高增产效果出发,提出了采用前置酸加砂压裂隔离液隔离前置酸和压裂液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优选出了有机酯类物质作为前置酸加砂压裂隔离液体系主剂,提出了高性能有机酯前置酸加砂压裂隔离液配方和制备方法。对系列实验评价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有机酯前置酸加砂压裂隔离液体系能较好满足前置酸加砂压裂要求,有效隔离前置酸液和压裂液,提高了施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岩石) 前置酸 压裂液 隔离液 有机酯 体系 施工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碳酸盐岩基质酸化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立强 刘平礼 +1 位作者 刘向东 李顺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71,共3页
基质酸化是油气井增产和增注的重要措施 ,而储层孔隙和裂缝是两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联系的水动力学系统。文章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时酸在裂缝性—孔隙系统中的流动反应特点 ,建立并完善了裂缝性碳酸盐岩基质酸化设计计算模型 ,模型... 基质酸化是油气井增产和增注的重要措施 ,而储层孔隙和裂缝是两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联系的水动力学系统。文章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时酸在裂缝性—孔隙系统中的流动反应特点 ,建立并完善了裂缝性碳酸盐岩基质酸化设计计算模型 ,模型中考虑了酸液的非稳态渗流、地层温度、反应热和天然裂缝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计算方法处理上改变原来采用积分方法计算一阶Bessel函数的方法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一阶Bessel函数的经验计算公式 ,该方法能保证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并在此基础之上研制了基质酸化设计软件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模型可靠 ,计算方法合理 ,能较好地模拟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酸化 碳酸盐岩 裂缝 设计 石油开发 油气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井螯合酸复合解堵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立强 陈祥 +2 位作者 山金城 刘平礼 刘长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针对海上疏松砂岩油藏使用常规含氟酸液体系酸化易造成岩石骨架疏松和二次伤害的问题,结合海上油田注水井不动管柱酸化和酸化后残酸不返排便直接转正常注水的特点,研制出一套低腐蚀、低沉淀的螯合酸复合解堵体系,并以渤海油田X区块注水... 针对海上疏松砂岩油藏使用常规含氟酸液体系酸化易造成岩石骨架疏松和二次伤害的问题,结合海上油田注水井不动管柱酸化和酸化后残酸不返排便直接转正常注水的特点,研制出一套低腐蚀、低沉淀的螯合酸复合解堵体系,并以渤海油田X区块注水井为例,对注水井欠注原因及解堵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螯合酸复合解堵体系具有较好的缓速性、缓蚀性和抑垢性,可有效增加酸液作用距离、保障注水管柱安全、避免造成岩石骨架疏松和抑制二次和三次沉淀产生,能高效解除无机物和聚合物伤害;X区块注水井欠注原因主要是水敏、微粒运移、悬浮颗粒、结垢和聚合物等形成的多元复合物堵塞地层;现场应用单井视吸水指数增加幅度大于65.4%,解堵效果显著,可在类似油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注水井 螯合酸复合解堵 欠注原因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酸液有效作用距离预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立强 邹洪岚 刘平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9-62,共4页
酸液滤失量是压裂液滤失量的数倍,在裂缝中穿透的距离将对酸化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碳酸盐岩酸压施工的模拟计算中,它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对碳酸盐岩酸压中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考虑酸液流动过程中裂缝横截面积... 酸液滤失量是压裂液滤失量的数倍,在裂缝中穿透的距离将对酸化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碳酸盐岩酸压施工的模拟计算中,它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对碳酸盐岩酸压中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考虑酸液流动过程中裂缝横截面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采用输运公式建立了酸液在缝中的流速分布方程,引入了δ函数,考虑了注入点的影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根据酸液滤失判断有效作用距离的新方法,采用反应与滤失双重标准予以判定,使得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计算更合理。模型考虑了同离子效应、温度场、酸岩反应热等因素的影响,较以前的模型更为准确地预测了酸液有效作用距离,从而为施工参数设计和施工效果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压裂 作用距离 预测 油田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立强 高俞佳 +2 位作者 袁学芳 罗志锋 袁泽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1期20-26,共7页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之一,导流能力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又主要受酸岩刻蚀形态的影响。运用酸蚀裂缝导流仪、激光扫描仪,在变参数条件下,对实际岩样进行了酸岩刻蚀及导流能力实验,系统考察了酸压工艺、酸液浓度、裂缝...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之一,导流能力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又主要受酸岩刻蚀形态的影响。运用酸蚀裂缝导流仪、激光扫描仪,在变参数条件下,对实际岩样进行了酸岩刻蚀及导流能力实验,系统考察了酸压工艺、酸液浓度、裂缝性质、酸液类型对酸岩刻蚀形态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岩刻蚀以沟槽状形态为主;粗糙缝酸蚀导流能力明显高于光滑平板;改变交替级数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无明显影响,从提高酸压效果、简化工艺的双重角度考虑,二级交替注入效果更佳;酸液浓度越低,刻蚀深度越浅、导流能力越低;闭合压力增加使得裂缝导流能力降低,但闭合酸化可有效提高裂缝导流能力,且呈现出闭合酸化前导流能力越低提升倍数越大。建立了刻蚀形态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对应关系,即相同条件下沟槽状(粗糙缝)>桥墩状>沟槽状(光滑平板)>线状>均匀刻蚀形态的导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能力 刻蚀形态 酸压工艺 酸液体系 张性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自支撑压裂液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立强 陈一鑫 +3 位作者 刘平礼 李年银 罗志锋 杜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2期121-127,134,共8页
水力压裂是油气藏增产改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生产中。通过对压裂液体系进行大量文献调研后发现,目前压裂液体系的各种改进,主要围绕着“携砂”在进行。提出了一种新型自支撑压裂液体系,该液体体系完全摆脱了“... 水力压裂是油气藏增产改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生产中。通过对压裂液体系进行大量文献调研后发现,目前压裂液体系的各种改进,主要围绕着“携砂”在进行。提出了一种新型自支撑压裂液体系,该液体体系完全摆脱了“携砂”的概念,在压裂液泵注过程中完全不携带固体支撑剂,而是将压裂液与支撑剂结合为一体,当液体到达目的层后通过地层温度控制由液相转化为固相支撑压裂裂缝。实验获得的自支撑压裂液体系能够在85°C、30 min内形成具有一定圆球度和强度的支撑固体。液体体系的黏度上限为45.58 mPa·s,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稳定性。液体相变后形成的固体支撑剂密度为1.07 g/cm^3,分选系数为1.41,主要粒径为20~40目和40~70目,其破碎率分别为4.7%和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压裂液 支撑剂 自支撑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堵酸化工艺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立强 邹洪岚 黄开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9-52,共4页
对于多层状和大厚层油气藏的酸化,由于储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或污染程度的差异,必须考虑酸液的分流。采用笼统酸化显然不易达到改善出油气剖面或吸液剖面的目的;采用分层酸化则费时、费力,且往往难以奏效。文中介绍的暂堵酸化技术可... 对于多层状和大厚层油气藏的酸化,由于储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或污染程度的差异,必须考虑酸液的分流。采用笼统酸化显然不易达到改善出油气剖面或吸液剖面的目的;采用分层酸化则费时、费力,且往往难以奏效。文中介绍的暂堵酸化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厚层纵向非均匀堵塞和多层油藏各层不同堵塞程度的酸化解堵问题,对于恢复和改善油气井纵向出油气剖面或水井纵向吸液剖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给出了该技术的原理、完整的数学模拟计算方法、优化施工参数以及现场操作实施方案;并且研制了暂堵酸化设计软件;研制并开发出了分别用于油、气、水井的新型暂堵剂。该工艺有效、简单易行,可以在现场迅速投入运用;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文中给出了现场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暂堵酸化工艺 油气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造地层水平井压裂起裂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立强 邢杨义 +2 位作者 刘平礼 邢杨梅 龚云蕾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08-114,2,共7页
水平井水力压裂时,由于井眼轨迹较长且钻遇地层复杂,使得井筒周围应力分布差异较大,从而无法准确预测起裂压力及起裂方位。利用Matlab软件三维可视化的优点,对储层构造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3种情况下的压裂液侵入作用在井壁的应... 水平井水力压裂时,由于井眼轨迹较长且钻遇地层复杂,使得井筒周围应力分布差异较大,从而无法准确预测起裂压力及起裂方位。利用Matlab软件三维可视化的优点,对储层构造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3种情况下的压裂液侵入作用在井壁的应力分布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对各种构造地层中压裂裂缝起裂压力和起裂方位进行研究。主要利用憋压时井眼周围三维应力分布直观地得到起裂方位规律,并对不同水平井方位角下的起裂压力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tlab建立的水平井筒周围原地应力和压裂液作用下的综合应力三维图,能更好地阐述裂缝起裂方位和延伸趋势;不同构造水平井的起裂规律不同,水平井方位角为0~45°时,平移断层的起裂压力比正断层和逆断层的起裂压力要低一些;水平井方位角45~90°时,逆断层的起裂压力比正断层和平移断层低;正断层的裂缝延伸方位与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不同;水平井方位角为0°和180°时,起裂压力最大,90°时起裂压力最小;最小主应力是影响起裂压力最显著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水平井 水力压裂 起裂压力 起裂方位 MATLAB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8
作者 高兴飞 赵立强 +1 位作者 陈志强 贾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6,共4页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废弃物管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与实现了一套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系统,分为农户端和管理端。农户端包含政策查询、数据填报、监督等功能,管理端包括农户管理、回收企业管理...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废弃物管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与实现了一套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系统,分为农户端和管理端。农户端包含政策查询、数据填报、监督等功能,管理端包括农户管理、回收企业管理、数据审核、数据可视化、政策管理等功能。系统采用了Echarts、JQuery、Ajax、HTML、CSS等前端技术,Java语言结合Spring全家桶、MyBatis-Plus等后端技术,MySQL数据库。系统通过图表和地图等可视化方式展示农业废弃物数据,提高了数据理解和决策制定的效率。系统在用户友好性、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废弃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数据可视化 SPRING 决策制定 数据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天然微裂缝的酸蚀蚓孔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立强 王润宇 +3 位作者 刘平礼 梁冲 邹宏岚 罗志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2期76-82,共7页
碳酸盐岩储层天然微裂缝一般较为发育,很多学者在对碳酸盐岩酸蚀蚓孔扩展进行模拟研究时,都未考虑微裂缝的分布及产状的随机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天然微裂缝的存在对孔隙度的改变非常小,但其对于模拟结果的影响很大。基于双重尺度蚓孔... 碳酸盐岩储层天然微裂缝一般较为发育,很多学者在对碳酸盐岩酸蚀蚓孔扩展进行模拟研究时,都未考虑微裂缝的分布及产状的随机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天然微裂缝的存在对孔隙度的改变非常小,但其对于模拟结果的影响很大。基于双重尺度蚓孔扩展模型,耦合Monte Carlo法产生的具有一定统计学分布规律的天然裂缝模型,建立考虑天然微裂缝存在的酸蚀蚓孔扩展数学模型。通过改变微裂缝方位角、微裂缝密度、微裂缝长度、微裂缝连通性等参数,研究了天然微裂缝的空间分布对蚓孔扩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天然微裂缝的存在会降低酸液突破岩心孔隙体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佳注入速度与酸液用量的选择。高密度的天然微裂缝可以形成复杂的弥散性裂缝网络,起到增渗、增产的效果。增加微裂缝长度可以降低酸液突破孔隙体积,对污染带进行快速穿透。在微裂缝连通性较好的岩心中,蚓孔在扩展过程中会连通相邻微裂缝,增加岩心的导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天然微裂缝 裂缝产状 酸蚀蚓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立强 南泉 +2 位作者 全贞兰 吴杰 金花子 《低温与特气》 CAS 2015年第5期1-5,共5页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操作简单、过程易控、成本较低的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该方法能够制备结合力强、透明性良好的超疏水涂层,同时可以大面积施工。概括了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涂层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该方法制备的涂层在自清洁、减阻、...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操作简单、过程易控、成本较低的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该方法能够制备结合力强、透明性良好的超疏水涂层,同时可以大面积施工。概括了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涂层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该方法制备的涂层在自清洁、减阻、防覆冰、防腐、太阳能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超疏水表面 透明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