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现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3-173,255,共12页
在东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古代中国努力构建以"王者无外"为内涵的"天下秩序",积极向外拓展,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王朝疆域。在军事、行政能力具有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为管理广阔的疆域,对广阔疆域实行差序治理,在直... 在东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古代中国努力构建以"王者无外"为内涵的"天下秩序",积极向外拓展,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王朝疆域。在军事、行政能力具有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为管理广阔的疆域,对广阔疆域实行差序治理,在直接控制区施行郡县制度,在无法直接控制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制度,而在更为遥远的异国实行藩属制度,于是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藩属区的层级结构,从而形成与现代民族国家"单一性""均质化"疆界不同的"差序疆域"观念。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格局内部不断整合,转变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与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不断的边疆内地化浪潮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相应地,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疆域的历史认知,还是对当代中国疆域的现实认识,我们都应从王朝天下的角度,而非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否则难以避免理解错位。差序疆域所具有的弹性空间与灵活方式,也为解决当前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族群冲突、宗教对立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与解决思路,是未来值得借鉴与挖掘的疆域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秩序” “差序疆域” 郡县制度 羁縻制度 藩属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与边界:明朝北疆边界意识及其前近代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现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0-165,共6页
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关系。但仁宣以后,伴随国力下降与防线内缩,边墙遂成为明朝... 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关系。但仁宣以后,伴随国力下降与防线内缩,边墙遂成为明朝、蒙古政权边界。在此之外,明朝尚设置界碑、边墩,将之定位为"军事边疆",以作为边界防御之缓冲。但在明后期,伴随蒙古对明朝威胁加剧,明朝已在事实上丧失了对边墙以外的控制功能,这一局面在"隆庆和议"后进一步合法化。概而言之,对于长城与边界之关系,应从中国古代独特之边疆意识入手,考察其"前近代"特征与变化轨迹,而不应与当代边疆概念简单比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政权边界 军事边疆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关于长城形象的演变、记述与研究——一项“长城文化史”的考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现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136,163,共10页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在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在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沉浮,长城逐渐从优秀而开明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沦为封闭而落后的中华帝国的代名词。19世纪中叶以来,汉学家从历史与文物的角度,对长城的深入考察与研究,则再次扭转了西方长城的负面形象。近代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知识谱系与观念变迁,根源于国际政局变迁与文化思潮变化,并影响了中国人对于长城的认知与评价。这一事实典型地体现出由于地位突出,西方对长城认识、记忆与评判,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相应,对长城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出其主观性的一面。这一研究可概括为"长城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西方世界 长城形象 “长城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现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与社会动荡,甚至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这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长城虽然是政权之间的界限,却并非族群之间的界限,而是一条生态过渡区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北方族群 “反噬效应” 生态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现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118,共13页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四面环绕山海,中间是完整平原的地理环境。在这一地缘形势下,中国古代形成以保有核心平原地带为重心,在稳固内政与边疆开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以较小代价建立"天下秩序"的"有限扩张主义"。这一疆...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四面环绕山海,中间是完整平原的地理环境。在这一地缘形势下,中国古代形成以保有核心平原地带为重心,在稳固内政与边疆开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以较小代价建立"天下秩序"的"有限扩张主义"。这一疆域模式并不强调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追求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中华亚洲秩序"。中华亚洲秩序典型地体现了前近代的区域国际秩序特征,对于纠正当前民族国家的疆界、民族纠纷,实现区域共同体的联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扩张主义 中华亚洲秩序 前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科学的世界视角与“王朝科学”的提出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现海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0-138,共9页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从世界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科学的全面系统考察,致力于揭示中国科学的世界地位,提出了“李约瑟问题”,既包含欧洲视角下的“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产生于中国”的疑问,又包含中国视角下的“为什么在文艺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从世界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科学的全面系统考察,致力于揭示中国科学的世界地位,提出了“李约瑟问题”,既包含欧洲视角下的“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产生于中国”的疑问,又包含中国视角下的“为什么在文艺复兴以前,中国科技比欧洲更为先进”的疑问。中国古代长期而规模庞大的科学实践构成了世界科学的重要内涵,并参与塑造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轨迹。当前仍应从世界视角出发,立足于中国本位,揭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与内在逻辑。中国古代建立起长期稳定而强大的“王朝国家”,一方面推动了“王朝科学”思想与技术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呈现出对于“王朝科学”的强力管控,导致中国古代科学缺乏重大变革,部分领域甚至由于缺乏国家的长期支持,而陷于停滞乃至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视角 “李约瑟问题” 王朝国家 王朝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