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农区地下水中NO_3^--N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燮京 赵小蓉 王昌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0,共5页
采用硝酸根电极法对成都平原温江县天府乡农区田间和水井的地下水NO-3 N含量进行了一年多的连续测定 ,探讨了该农区地下水中NO-3 N的变化规律和氮肥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田间地下水NO-3 N含量周年变化规律是冬春枯水季较高 ,且... 采用硝酸根电极法对成都平原温江县天府乡农区田间和水井的地下水NO-3 N含量进行了一年多的连续测定 ,探讨了该农区地下水中NO-3 N的变化规律和氮肥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田间地下水NO-3 N含量周年变化规律是冬春枯水季较高 ,且变幅较大 (0 3 6~ 2 62mgL- 1) ,平均值为 2 59mgL- 1;夏秋丰水季较低 ,且变幅较小 (0 84~ 5 48mgL- 1) ,平均值为 1 10mgL- 1。 (2 )前作麦季氮肥施用量 ,对稻季地下水中NO-3 N含量有明显影响 ,当前作施纯氮达 3 75kghm- 2 时 ,稻季地下水NO-3 N含量最高达 3 4 6mgL- 1,其平均值为 17 97mgL- 1,是施纯氮 150kghm- 2 平均值 1 3 0mgL- 1的 13 7倍。 (3 )井水中NO-3 N含量变化幅度为 0 14~ 16 53mgL- 1,3口井水平均值分别为 2 54、3 60、6 52mgL- 1,未超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但明显高于灌溉水NO-3 N含量的平均值 1 81mgL- 1。 (4)地下水位的高低与井水中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农业地区 地下水 NO3^-N 含量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燮京 吴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9,共4页
川中丘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在小麦生育期内,选择坡顶土、二台土、漕土3种台位,分别设全膜覆盖、秸秆覆盖、侧膜覆盖(坡顶土、漕土)和露地栽培(ck)等不同处理,测定其土壤水分。结果表明,拔节期前,覆盖处理5~15cm... 川中丘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在小麦生育期内,选择坡顶土、二台土、漕土3种台位,分别设全膜覆盖、秸秆覆盖、侧膜覆盖(坡顶土、漕土)和露地栽培(ck)等不同处理,测定其土壤水分。结果表明,拔节期前,覆盖处理5~15cm土壤水分含量均比对照高(全膜>秸秆>侧膜>露地)。顶土和坡土中,全膜覆盖产量增幅明显,其次为秸秆覆盖;而在漕土中,露地栽培(ck)产量略高于秸秆和侧膜覆盖。同时研究了各处理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覆盖 小麦 川中丘陵区 土壤水分 秸秆覆盖 不同覆盖 露地栽培 增幅 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生态环境 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燮京 庞良玉 +1 位作者 张建华 刘定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88-92,共5页
长江上游长约4500km,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本区域地理条件特殊,水力、矿产、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近几十年来,由于本区域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垦殖率不断增高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长江上游长约4500km,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本区域地理条件特殊,水力、矿产、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近几十年来,由于本区域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垦殖率不断增高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在长江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也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长江上游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丘陵坡耕地综合治理的主要配套技术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燮京 张建华 +1 位作者 庞良玉 林超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约20万km2,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1.3%,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56.6%,是长江上游以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省现有96.5万hm2尚未改变的5~25°坡耕地,既是四川...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约20万km2,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1.3%,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56.6%,是长江上游以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省现有96.5万hm2尚未改变的5~25°坡耕地,既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的重要侵蚀源,也是今后粮食最大增产潜力之所在。为实现2005年退耕还林后仍保持年人均400kg粮食的水平,必须对现有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本文从坡改梯关键技术、微水工程、防蚀耕作法、覆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期提高四川丘陵坡耕地综合治理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丘陵 坡耕地治理 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丘陵高垦殖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止技术
5
作者 赵燮京 刘红 刘定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04年第8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紫色丘陵 高垦殖生态脆弱区 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蓑草的育苗栽培技术
6
作者 赵燮京 王友国 《四川农业科技》 1996年第6期34-34,共1页
蓑草的育苗栽培技术蓑草,俗名龙须草、羊胡子草或懦的羊毛草,系禾本科拟金茅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我省则主产于川中丘陵和长江、金沙江、雅砻江的河谷地带。蓑草不仅是造纸工业的优良原料,而且也是理想的效... 蓑草的育苗栽培技术蓑草,俗名龙须草、羊胡子草或懦的羊毛草,系禾本科拟金茅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我省则主产于川中丘陵和长江、金沙江、雅砻江的河谷地带。蓑草不仅是造纸工业的优良原料,而且也是理想的效益型植物篱草种,对水土保持和农业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蓑草 育苗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川中地区降水时间序列的混沌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门宝辉 赵燮京 梁川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介绍重构相空间技术的主要定量指标(关联维数D2和柯尔莫奇诺夫(Kolmogorov)熵)的基础上,针对长江上游川中地区降水时间序列,探讨了不同嵌入维m下其关联维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为该时间序列的饱和关联维D2=5.11,最低嵌入维m=10,Kolmo... 在介绍重构相空间技术的主要定量指标(关联维数D2和柯尔莫奇诺夫(Kolmogorov)熵)的基础上,针对长江上游川中地区降水时间序列,探讨了不同嵌入维m下其关联维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为该时间序列的饱和关联维D2=5.11,最低嵌入维m=10,Kolmogorov熵k=0.338;采用主分量分析(PCA分布)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该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并且得到该序列的预测年限不应超过2.96a,为降水预测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维数 长江上游 混沌 降水时间序列 降水量 柯尔莫奇诺夫(Kolmogorov)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集对分析法 被引量:30
8
作者 门宝辉 梁川 赵燮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0-32,41,共4页
集对分析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互相联系、影响、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用联系度来描述系统的各种不确定性,由此实现对系统的评价和决策。本文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 集对分析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互相联系、影响、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用联系度来描述系统的各种不确定性,由此实现对系统的评价和决策。本文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西安市及其市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评价中,评价结果与属性识别方法和模糊评判法相同,而且该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对分析法 不确定性 联系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区灾后山区灌溉渠系的修复
9
作者 赵燮京 《四川农业科技》 2008年第7期7-7,共1页
由于5.12地震造成灾区不少地方农田灌溉渠系毁损严重,灌溉渠系的修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山区采用常规石渠或砼渠,不仅材料运输困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而且稳定性差。采用PVC或PE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则能较好地解决山区灌溉... 由于5.12地震造成灾区不少地方农田灌溉渠系毁损严重,灌溉渠系的修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山区采用常规石渠或砼渠,不仅材料运输困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而且稳定性差。采用PVC或PE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则能较好地解决山区灌溉渠系修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渠系 地震灾区 修复 山区 灾后 低压管道输水 材料运输 施工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丘陵水旱轮作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小蓉 蒲波 +1 位作者 王昌桃 赵燮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5-189,共5页
在四川丘陵区水旱轮作田进行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对秸秆还田条件下的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地高于不覆盖处理(对照),... 在四川丘陵区水旱轮作田进行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对秸秆还田条件下的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地高于不覆盖处理(对照),且免耕覆盖处理又显著优于翻耕覆盖处理。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比不覆盖处理分别高4.9%-12.8%,对土壤有较好的保墒作用。覆盖处理的小麦最高茎蘖数比翻耕不覆盖增加11.4%-45.8%,由于增加了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覆盖处理比翻耕覆盖增产3.2%-18.1%,对提高小麦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丘陵区 水旱轮作田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节水灌溉多方案择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军 梁川 +1 位作者 赵燮京 廖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15,共3页
综合考虑方案的国民经济评价、技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因素,采用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利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其投影方向,将多维数据指标(样本评价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根据投影函数值的大小评价出样... 综合考虑方案的国民经济评价、技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因素,采用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利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其投影方向,将多维数据指标(样本评价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根据投影函数值的大小评价出样本的优劣,从而做出决策,最大限度避免了模糊综合评判中权重矩阵取值的人为干扰,取得了满意效果。模型简单、高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GA PPC 节水灌溉 综合评价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 被引量:22
12
作者 门宝辉 赵燮京 梁川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27,共4页
利用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宁夏和新疆为轻度缺水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为极度和重度缺水地区。可见,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 利用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宁夏和新疆为轻度缺水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为极度和重度缺水地区。可见,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在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选用了水资源总量,年降水量,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上年末),供水总量,耗水总量,人均用水量,单位GDP用水量,实际灌溉面积,水质等9个指标,建立了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17个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希望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紧缺指标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灌区节水技术模式综合评价模型 被引量:7
13
作者 门宝辉 梁川 赵燮京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共3页
提出了用于井灌区的节水技术模式综合评价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节水技术模式选择的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所得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说明该方法用于节水技... 提出了用于井灌区的节水技术模式综合评价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节水技术模式选择的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所得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说明该方法用于节水技术模式的选择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灌区 多目标决策 灰色关联投影法 节水技术模式 综合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马尔可夫链的降水预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冉景江 赵燮京 梁川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4,共3页
介绍了加权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方法与模型,以川中丘陵区简阳市为例,根据1974~2003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均值-方差法对年降水量进行了状态分级,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该地区的早涝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客观、准确、可... 介绍了加权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方法与模型,以川中丘陵区简阳市为例,根据1974~2003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均值-方差法对年降水量进行了状态分级,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该地区的早涝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客观、准确、可靠、简便,为区域降水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马尔可夫链 降水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丘陵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小蓉 陈曦 +1 位作者 王昌桃 赵燮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9-172,共4页
通过四川丘陵区3处理3重复的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栽培与传统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对土壤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在油菜整个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翻耕不覆盖处理(CK),土壤水... 通过四川丘陵区3处理3重复的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栽培与传统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对土壤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在油菜整个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翻耕不覆盖处理(CK),土壤水分增加幅度为4.9%-12.8%,达到极显著水平;油菜苔花期覆盖处理(翻耕覆盖、免耕覆盖)的土壤水分比翻耕不覆盖处理(CK)平均分别增加4.1%、7.6%,增加幅度为2.2%-12.2%。覆盖处理有利于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覆盖处理的油菜单株角果数比翻耕不覆盖(CK)增加2.5%-10.4%;保护性耕作对油菜增产作用明显,覆盖处理比翻耕不覆盖(CK)平均分别增产6.0%、10.5%,增产幅度为3.8-12.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油菜单株角果数的增加对油菜增产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丘陵区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油菜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的土壤水分输运机制与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冉景江 梁川 赵燮京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4,共5页
通过对土壤中水分输运的物理机制的分析,利用分数布朗运动(FBM)解释了土壤内水分输运的物理机制,得出土壤内水分输运的定量数理解析模型,模型的解析解是具有分形特征的列维(Lévy)分布。用实例验证了土壤内水分的反常输运特征,揭示... 通过对土壤中水分输运的物理机制的分析,利用分数布朗运动(FBM)解释了土壤内水分输运的物理机制,得出土壤内水分输运的定量数理解析模型,模型的解析解是具有分形特征的列维(Lévy)分布。用实例验证了土壤内水分的反常输运特征,揭示了土壤水分运动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具有实际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M 土壤水分 物理机制 列维分布 反常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小麦的增产效果及其在四川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跃建 赵燮京 +2 位作者 吴光清 庞良玉 冯君成 《四川农业科技》 1998年第5期14-15,共2页
一、研究目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在大田粮食和经济作物,如玉米、花生等上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北方旱区的山西、甘肃、宁夏等省把这项技术移植到小麦栽培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根据当地的试验和示范,地膜覆盖... 一、研究目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在大田粮食和经济作物,如玉米、花生等上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北方旱区的山西、甘肃、宁夏等省把这项技术移植到小麦栽培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根据当地的试验和示范,地膜覆盖小麦栽培技术一般可比常规小麦栽培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膜种植 增产效果 产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坡耕地降雨径流蓄集利用效果评价
18
作者 梁川 侯小波 +1 位作者 赵燮京 赵小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共5页
通过建立反映坡面降雨径流调控工程技术措施、拦截季节性降水、补充作物需水高峰期用水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多因素层次评价数学模型,对坡面降雨径流调控技术及其降雨径流蓄集和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具有... 通过建立反映坡面降雨径流调控工程技术措施、拦截季节性降水、补充作物需水高峰期用水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多因素层次评价数学模型,对坡面降雨径流调控技术及其降雨径流蓄集和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具有季节性干旱缺水的坡耕地灌溉区域,在不同设计代表年份的降雨情况下均表现出良好的降雨径流蓄集利用效果。因此,通过修建雨水蓄集工程,实施坡面径流调控和水系的合理配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为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坡地高效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坡耕地 降雨径流蓄集 利用效果 评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9
作者 赵小蓉 赵燮京 王昌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4,43,共6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不同节水栽培措施条件下耗水特性、潜在蒸散量与作物系数的研究成果,对冬小麦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常规灌溉(保证田间持水... 水分不足是限制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不同节水栽培措施条件下耗水特性、潜在蒸散量与作物系数的研究成果,对冬小麦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常规灌溉(保证田间持水量75%)耗水量最高,达到421 mm;依赖于降雨耗水量最低,仅为348 mm。②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育期逐日的潜在蒸散量(ET0)的平均值在0.93~3.81 mm/d幅度内变动,并呈现出前期平稳、中后期逐渐增加的特征。③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措施的Kc值幅0.23~1.92之间,并呈现一抛物线特征。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且秸秆覆盖+常规灌溉栽培措施平均Kc值最大,对照平均Kc值最小。④冬小麦产量以秸秆覆盖+常规灌溉处理最高,达到6 222.53 kg/hm2,而以对照(A)最低,仅为3 852.00 kg/hm2;冬小麦的水分生产率与灌水生产率则均表现为秸秆覆盖+节水灌溉处理最高,分别达到0.55 kg/m3和3.62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节水栽培 冬小麦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水界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滴灌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建军 郑勇 +2 位作者 陈安权 奉亮 赵燮京 《公路交通技术》 2008年第z1期81-84,共4页
研究滴灌技术在重庆水界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的应用,并对管道、滴头材料的选择,管网的布置,水压损耗,施工管理,经济效益等作了系统地研究。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中央隔离带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