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蜜蜂华报》的创办和澳门近代报业的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殿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6期73-77,共5页
澳门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1822年《蜜蜂华报》的创办是澳门近代报业之始。本文分析了《蜜蜂华报》创办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和该报在澳门报业史及中国近代报业史中的地位。同时总结和比较澳门近代中文和葡文报章各自的特... 澳门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1822年《蜜蜂华报》的创办是澳门近代报业之始。本文分析了《蜜蜂华报》创办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和该报在澳门报业史及中国近代报业史中的地位。同时总结和比较澳门近代中文和葡文报章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华报 澳门 中文报刊 报业 报纸 葡文报刊 英文报刊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人入教与政治博弈——乾隆年间澳门“唐人庙”事件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殿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清前期的禁教政策延伸到澳门并表现为封锁唐人庙事件,事件牵出中方对华人教徒身份和信教原因的调查。事件当中,代表中国政府的香山知县张汝霖、代表居澳葡人的议事会以及澳门教会等角色互相角力,反映出当时的澳门政治与宗教势力的力量... 清前期的禁教政策延伸到澳门并表现为封锁唐人庙事件,事件牵出中方对华人教徒身份和信教原因的调查。事件当中,代表中国政府的香山知县张汝霖、代表居澳葡人的议事会以及澳门教会等角色互相角力,反映出当时的澳门政治与宗教势力的力量对比和观念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年间 澳门 华人入教 庸人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班牙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在华活动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殿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8-1689)是清初活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重要人物。作为多明我会在中国的代表,他抱有积极的传教理想,并在实践中对多明我会的传教方法有所创新。他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了... 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8-1689)是清初活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重要人物。作为多明我会在中国的代表,他抱有积极的传教理想,并在实践中对多明我会的传教方法有所创新。他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见证了礼仪之争过程的关键阶段,与耶稣会士们针锋相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的《中国的历史、政治、道德与宗教》首次将礼仪问题在中国的分歧与争论公诸于众,从而将之由地方性事件变成世界性话题。他对中国的生动记录再一次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明我会 闵明我 礼仪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澳门财政转型、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兴起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殿红 赵新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32,共15页
鸦片战争后,澳门通过经济转型使得政府财库逐渐充裕,开始重视城市空间的整体安排和管理。澳葡当局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或直接投入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广泛推动以填海造地、铺设道路、绿化环境以及修建修缮公园、教堂... 鸦片战争后,澳门通过经济转型使得政府财库逐渐充裕,开始重视城市空间的整体安排和管理。澳葡当局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或直接投入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广泛推动以填海造地、铺设道路、绿化环境以及修建修缮公园、教堂和庙宇等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建设。1883年,政府组建"澳门城市物质条件改善委员会",并完成《澳门城市物质改善报告》,这是澳门近代史上首次出现的城市规划报告,并在之后的40多年发挥着指导作用。到19世纪末,景色优美、中西建筑风格和谐共存的独特城市景观逐渐形成,澳门成为一个极具特色旅游资源、充满浓厚异域风情的旅游城市。澳门的旅游景点、交通设施及食宿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条件逐渐完备,加上旅游内容的丰富多样,近代澳门旅游业日渐兴旺,到澳门旅游观光的人数逐年增多。在澳葡政府和澳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澳门旅游业在19世纪后期基本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近代 财政 城市规划 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乡与故乡:美国华人基督徒与公理会在华南的传教活动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殿红 袁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4-133,178,共11页
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前往美国加州务工。美国各大教会竭力向华工传教,并期望通过他们将基督教影响带回广东家乡,其中尤以公理会的工作最为显著。美国广东籍基督徒请求美国公理会派遣传教士前往他们的家乡开展传教事业,进而形成以... 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前往美国加州务工。美国各大教会竭力向华工传教,并期望通过他们将基督教影响带回广东家乡,其中尤以公理会的工作最为显著。美国广东籍基督徒请求美国公理会派遣传教士前往他们的家乡开展传教事业,进而形成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以四邑、香山、阳江、顺德、客家等地区为支撑的传教格局。在此过程中,美国华人基督徒通过筹款资助建设教堂、人力物力支持学校教育、亲身传道于父老乡亲、主动发起和管理自立教会、组织建立各种传教协会等途径,支持家乡的传教工作,从而形成了传教士、美国华人基督徒与广东家乡之间多向互动的传教网络。美国华人基督徒在接受基督教教义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带入美国社会,同时将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西方思想理念传回祖国和家乡,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典型的"双向传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基督教 公理会 华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