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的MRI表现及分型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殿江 朱明旺 +2 位作者 杜铁桥 张旭妃 王丽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3-706,共4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分型及其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F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皮质厚度、灰白质界限、白质信号及脑回和脑沟形态。分析病变区信号变化和皮质厚度,对FCD的...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分型及其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F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皮质厚度、灰白质界限、白质信号及脑回和脑沟形态。分析病变区信号变化和皮质厚度,对FCD的MRI表现进行分型。结果 FCD的MR影像表现可分为3型:放射带型、高信号型及轻微型。放射带型10例,表现为皮质/皮质下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白质内异常信号从皮质向侧脑室延伸;高信号型25例,表现为皮质/皮质下片状T2WI/FLAIR高信号,皮质增厚,但无放射带;轻微型19例,表现为无皮质下高信号,皮质T2WI/FLAIR轻微高信号,皮质增厚。结论 FCD的病变表现多样,可分为放射带型、高信号型及轻微型3种类型,FCD的影像分型有助于其影像诊断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MRI诊断 被引量:7
2
作者 肖喜刚 韩雪 赵殿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MRI表现。结果 :2 6例共发现 2 9个病灶。其中单发 2 4例 (额骨 12例、顶骨 8例、颞骨 3例、枕骨 1例 ) ,多发 ...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MRI表现。结果 :2 6例共发现 2 9个病灶。其中单发 2 4例 (额骨 12例、顶骨 8例、颞骨 3例、枕骨 1例 ) ,多发 2例。主要表现为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内外板、边界清楚的骨破坏 ,病灶内残留的小骨片 (钮扣骨 )、脂质和软组织肿块。CT呈不均匀密度 ,MRI呈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基础 ,结合CT、MRI能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 X线 CT MRI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区Rathke裂囊肿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7
3
作者 韩雪 赵殿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782-784,共3页
目的:研究鞍区Rathke裂囊肿的CT及MRI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大小为0.5-3.2cm,平均1.35cm。CT多为低密度,MRI信号表现根据... 目的:研究鞍区Rathke裂囊肿的CT及MRI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肿多位于鞍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大小为0.5-3.2cm,平均1.35cm。CT多为低密度,MRI信号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囊内可见漂浮结节4例。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结论:CT和MRI对鞍区Rathke裂囊肿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应注意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HKE裂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5个屈曲角度动态三维MR扫描在运动轨迹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璇 姚杰 +2 位作者 辛星 赵殿江 杨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20-622,626,共4页
目的目前有关高度屈膝位扫描方法的报道较少,故尚未能利用MRI图像构建完整屈伸膝过程中的膝关节运动轨迹。本文利用膝关节5个屈曲角度获得动态MRI图像,构建膝关节从过伸位到最大屈膝角度活动过程中的三维图像及准动态运动轨迹。资料与... 目的目前有关高度屈膝位扫描方法的报道较少,故尚未能利用MRI图像构建完整屈伸膝过程中的膝关节运动轨迹。本文利用膝关节5个屈曲角度获得动态MRI图像,构建膝关节从过伸位到最大屈膝角度活动过程中的三维图像及准动态运动轨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11月公开招募的1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受试者取侧卧位,受试侧下肢在下,对侧下肢在上并尽量远离受试侧。膝关节以过伸位、屈膝30°位、屈膝60°位、屈膝90°位、最大屈膝角度位5个角度采集MRI图像。采用三维多回波恢复梯度回波序列,常规行矢状位抑脂扫描。扫描后将5个屈膝角度MRI图像DICOM格式数据分别导入软件进行分割、三维重建及注册后,通过插值计算法模拟完整屈伸膝过程中的运动轨迹。结果通过多屈膝角度MRI技术,获得5个屈膝角度的膝关节MRI图像。采用膝关节5个屈曲角度的MRI图像可重建从过伸位到最大屈膝角度活动过程中膝关节的三维图像及运动轨迹。结论膝关节5个屈曲角度MRI技术能直观地清晰显示膝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轨迹,利用该模型可以对膝关节进行动态生物力学分析,具有良好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体位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与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蔚 陆超 +2 位作者 刘剑羽 赵殿江 曹沙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良性神经鞘瘤与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良性神经鞘瘤及16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特征,并进行...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良性神经鞘瘤与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良性神经鞘瘤及16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特征,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4个神经鞘瘤灶与20个节细胞神经瘤灶在边缘、有无钙化、有无出血、长径、平扫CT值、动静脉期强化差值(ΔCTV-A)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部位、形态、短长径比、有无囊变坏死、有无包绕大动脉、有无伸入椎间孔、动脉期强化值(ΔCTA)、静脉期强化值(ΔCTV)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鞘瘤病灶共24个,多呈偏侧生长,14个(58%)见于盆腹膜外骶前区,19个(79%)呈圆形或卵圆形,短长径比为0.80±0.14,13个(54%)见囊变坏死,1个(4%)包绕大动脉,11个(46%)伸入椎间孔。节细胞神经瘤病灶共20个,易跨中线生长,8个(40%)见于腹主动脉前/后方,16个(80%)形态不规则,短长径比为0.64±0.16,1个(5%)见囊变坏死,11个(55%)包绕腹腔干等大动脉,1个(5%)伸入椎间孔,强化程度低于神经鞘瘤。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良性神经鞘瘤及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各具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腹膜后肿瘤 神经节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MRI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晶英 赵殿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7-551,共5页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产生极大威胁。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青年人发生非肿块样乳腺癌的比例更高。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极佳,除可以显...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产生极大威胁。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青年人发生非肿块样乳腺癌的比例更高。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极佳,除可以显示形态学变化外,还能进行功能成像、提供血液动力学特点和生化代谢分析,且不受乳腺致密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乳腺MRI技术的逐渐发展,尤其是动态增强乳腺容积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超声检查 乳房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鉴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晶英 冯元春 +3 位作者 赵殿江 刘剑羽 宋伟 吴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Gardner综合征患者的腹部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肿瘤发病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特征,并探讨CT征象在Gardner... 目的探讨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Gardner综合征患者的腹部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肿瘤发病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特征,并探讨CT征象在Gardner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6例Gardner综合征患者中,5例表现为腹部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肠系膜、腹膜后间隙,1例肠系膜、腹壁及腹膜后间隙均可见肿块,5例CT定位正确;1例呈椭圆形,边缘光滑,边界清晰;所有病灶体积均较大,最大者约12.8cm×15.0cm×17.7cm;所有病灶密度不均匀,3例中心可见较大范围囊变坏死,未见明显出血及钙化;所有病灶均不同程度地推压周围组织器官移位、变形,2例侵犯十二指肠。CT增强扫描4例呈轻度渐进性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Gardner综合征的诊断依靠临床和病理检查,CT可准确定位腹腔内或腹壁硬纤维瘤。明确肿瘤的特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DNER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CT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侠 张璇 +2 位作者 罗成华 郭勇 赵殿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57,59,共5页
目的分析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增强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表现,定量评估肿瘤的强化特征。结果12例病灶最大径10.1~... 目的分析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增强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表现,定量评估肿瘤的强化特征。结果12例病灶最大径10.1~31.7 cm,平均(15.7±6.7)cm。11例跨盆膈生长,病灶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CT平扫病灶密度明显低于肌肉,增强扫描不均匀渐进性强化,高密度区动脉期11例呈轻微或轻度强化,静脉期10例呈轻中度强化,低密度区12例两期均呈轻微或轻度强化。10例可见分层征或漩涡征。8例可见明显强化的小血管影。结论腹盆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年轻女性发现跨盆膈生长肿物,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多见分层征或漩涡征及明显强化的小血管影,认识以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 腹盆部肿瘤 会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