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运城冬季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棕碳吸光特性
1
作者
张伊琳
赵正昱
+5 位作者
谷欣
李玉霞
陈楚昭
唐泽雨
茹晓宁
李杏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0-1158,共9页
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城市地区大气污染问题,2019年10月15—2020年3月1日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四通道大气颗粒物采样仪每23 h进行1次细颗粒物(PM_(2.5))样品采集,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离子的浓度...
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城市地区大气污染问题,2019年10月15—2020年3月1日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四通道大气颗粒物采样仪每23 h进行1次细颗粒物(PM_(2.5))样品采集,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对比分析了甲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吸光特性.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_(2.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6.21—325μg·m^(−3),其中有41 d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规定轻度污染及以上的标准,占总天数的64%,说明运城市冬季污染严重.其中,二次无机水溶性离子和有机质为PM_(2.5)的主要组成成分,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39.6%、29.7%(优良天),38.9%、30.8%(轻-中度污染),40.4%、29.1%(重度污染),38.9%、26.5%(严重污染).NO_(3)^(−)是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离子,并且4个时期NO_(3)^(−)/SO_(4)^(2−)的比值分别为2.15、2.11、2.31和1.93,说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NO_(x)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对运城市水溶性棕碳(WSBrC)和甲醇溶性棕碳(MSBrC)在365 nm下不同时期Abs、AAE、MAE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时期甲醇提取液的有机组分光吸收效率均高于水提取液.对MSBrC与SOC和POC进行线性拟合,结果显示Abs_(365,M)与SOC(r=0.80)和POC(r=0.69)都具有较强相关性,表明其二次光化学反应为BrC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子
化学成分
棕碳
吸光性质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城冬季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棕碳吸光特性
1
作者
张伊琳
赵正昱
谷欣
李玉霞
陈楚昭
唐泽雨
茹晓宁
李杏茹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山西省运城生态环境局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0-1158,共9页
基金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DQGG202110)资助.
文摘
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城市地区大气污染问题,2019年10月15—2020年3月1日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四通道大气颗粒物采样仪每23 h进行1次细颗粒物(PM_(2.5))样品采集,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对比分析了甲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吸光特性.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_(2.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6.21—325μg·m^(−3),其中有41 d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规定轻度污染及以上的标准,占总天数的64%,说明运城市冬季污染严重.其中,二次无机水溶性离子和有机质为PM_(2.5)的主要组成成分,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39.6%、29.7%(优良天),38.9%、30.8%(轻-中度污染),40.4%、29.1%(重度污染),38.9%、26.5%(严重污染).NO_(3)^(−)是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离子,并且4个时期NO_(3)^(−)/SO_(4)^(2−)的比值分别为2.15、2.11、2.31和1.93,说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NO_(x)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对运城市水溶性棕碳(WSBrC)和甲醇溶性棕碳(MSBrC)在365 nm下不同时期Abs、AAE、MAE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时期甲醇提取液的有机组分光吸收效率均高于水提取液.对MSBrC与SOC和POC进行线性拟合,结果显示Abs_(365,M)与SOC(r=0.80)和POC(r=0.69)都具有较强相关性,表明其二次光化学反应为BrC主要来源.
关键词
细粒子
化学成分
棕碳
吸光性质
来源
Keywords
fine particle
chemical composition
brown carbon
light absorption properties
source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运城冬季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棕碳吸光特性
张伊琳
赵正昱
谷欣
李玉霞
陈楚昭
唐泽雨
茹晓宁
李杏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