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卫星象片地震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景珍 张香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71-24,共2页
本文以卫星象片解译为基础资料,结合地震图象特征,讨论了构造活动与地震的关系。特别是对几组不同走向的线性构造、盆地形态、沉积物特征、震中分布及震源机制特征等研究,认为,河南地处华北与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地震构造上有... 本文以卫星象片解译为基础资料,结合地震图象特征,讨论了构造活动与地震的关系。特别是对几组不同走向的线性构造、盆地形态、沉积物特征、震中分布及震源机制特征等研究,认为,河南地处华北与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地震构造上有其独立的特点,大体以新乡——商丘断裂为界,南北有较大的差异。以北,线性构造方向、中新生代盆地均以北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地震多发生在北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象片 线性构造 地震构造 弱震 河南 特征分析 地震图象 北西向断裂 北北东向断裂 震中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孟津——陶城埠河道形态特征及新构造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景珍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76-77,共2页
一、河道形态特征 这里所指的河道形态,是指河道宽度、河床坡降、主槽位置的稳定性、河道的弯曲率、大堤间的河道地貌、河流两岸地貌特征等。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 (1)孟津——京广铁路桥河段(91公里):黄河出孟津后,河道突然展... 一、河道形态特征 这里所指的河道形态,是指河道宽度、河床坡降、主槽位置的稳定性、河道的弯曲率、大堤间的河道地貌、河流两岸地貌特征等。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 (1)孟津——京广铁路桥河段(91公里):黄河出孟津后,河道突然展宽,流势平缓,故在靠近出山口的地方堆积了由粗砂和卵石构造的鸡心滩,再向下游,其沙洲出没无常,河床变换不定,属游荡性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形态 孟津 新构造 铁桥 黄河下游 东坝 控制作用 河床 第四系 游荡性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控制因素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洪模 王德甫 +5 位作者 刘春祥 刘玉梓 赵景珍 符根荣 张香荣 朴允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78-80,共3页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冲积扇 控制因素 黄河决溢 基底构造 公元11年 古河道 区域地貌 华北平原 河道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