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郑建明 赵捷杰 +5 位作者 陈四清 常青 严俊丽 朱之发 刘长琳 胡建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 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 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油 鱼油 圆斑星鲽 生长性能 肌肉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饲喂乌鳢养殖试验
2
作者 刘冉 郑忠诚 +2 位作者 王璇 赵捷杰 孙霄 《科学养鱼》 2024年第10期77-78,共2页
目前,乌鳢养殖多使用冰鲜鱼和人工颗粒饲料,长期投喂冰鲜鱼容易污染水质,引发疾病,使用人工颗粒饲料对乌鳢肉质口感产生一定影响。为解决乌鳢养殖使用冰鲜鱼喂养容易引起养殖水体污染和人工饲料喂养造成的口感欠佳的问题,微山县渔业发... 目前,乌鳢养殖多使用冰鲜鱼和人工颗粒饲料,长期投喂冰鲜鱼容易污染水质,引发疾病,使用人工颗粒饲料对乌鳢肉质口感产生一定影响。为解决乌鳢养殖使用冰鲜鱼喂养容易引起养殖水体污染和人工饲料喂养造成的口感欠佳的问题,微山县渔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微山县德昌渔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黑水虻幼虫饲喂乌鳢养殖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饲料 养殖试验 冰鲜鱼 乌鳢 养殖水体 污染水质 黑水虻幼虫 服务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磷虾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建明 严俊丽 +5 位作者 陈四清 常青 王贞杰 赵捷杰 刘长琳 胡建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脱脂磷虾粉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生理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蛸的早期生长特征
4
作者 赵捷杰 陈四清 +2 位作者 徐大凤 常青 张鹏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5,共8页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蛸 腕长 胴长 浮游期 底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蛸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大凤 刘永胜 +5 位作者 常青 陈四清 赵捷杰 边力 葛建龙 刘长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5-154,共10页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蛸 早期发育 形态特征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鹏飞 常青 +2 位作者 陈四清 徐郑鑫 赵捷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 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喂1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与一次饱食投喂法相同的8个时段,每天每个实验桶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实验持续7 d。此外,分别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体重为(4.28±0.46)g]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和28 h时的胃内容物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显示,(1)在两种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均表现为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方式下,摄食率在03:00、06:00、09:00和12:00无显著差异,在15:00达到峰值后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饲料效率与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的03:00、06:00、15:00和18:00投喂组无显著差异,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一次饱食投喂(P<0.05)。(2)在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在18:00后摄食率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实验鱼在09:00和12:00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P<0.05),每天09:00~12:00时间段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3)3种模型中,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2.802‒0.204t(R^2=0.987);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10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6 h。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每天09:00~15:00时间段饱食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3次,每次间隔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摄食节律 饲料效率 特定生长率 胃排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