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特征及临床指标对儿童肝母细胞瘤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龚巍 黎耀文 +6 位作者 张欢 孟宪磊 莫东霞 徐焕丽 李钱程 干芸根 赵彩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2065-2070,共6页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指标及CT特征对术前肿瘤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术前CT图像的113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儿信息,将患儿分为HB组(62例)和非HB组(51例),术前均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一般临床指标...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指标及CT特征对术前肿瘤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术前CT图像的113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儿信息,将患儿分为HB组(62例)和非HB组(51例),术前均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一般临床指标与病变的CT征象,采用Mann-Whitney检验和皮尔逊卡方检验比较组间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及CT征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HB组相关的联合预测因素(模型1);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单独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得到与HB组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模型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两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患儿年龄≤5岁、AFP增高、血小板增高、病灶最大径、囊变坏死、分隔、假包膜、动脉期强化特点、廓清及肝内或远处转移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模型1中年龄≤5岁、假包膜及动脉期强化特点是HB组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确定病灶最大径临界值为63 mm,曲线下面积为0.84[95%可信区间(0.76,0.90)];模型2显示,病灶假包膜及动脉期强化特点是HB组的危险因素。模型1和模型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5%可信区间(0.94,0.99)]、0.94[95%可信区间(0.88,0.98)],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5%、100%和91.94%、92.16%。结论当肝内病灶最大径超过63 mm,增强CT动脉期表现为呈外周分布为主的结节状、岛屿状或梁索状高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假包膜,结合患儿年龄≤5岁,可高度提示为HB;术前通过增强CT检查即可较为精准地对HB做出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脂肪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彦娇 陈莉 +3 位作者 郑琛睿 柯素霞 赵彩蕾 干芸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0,17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脂肪母细胞瘤(LB)的CT及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LB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信号、间隔及间隔厚度、软组织密度影、强化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脂肪母细胞瘤(LB)的CT及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LB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信号、间隔及间隔厚度、软组织密度影、强化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40例LB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四肢及躯干31例,腹腔3例,颈部、纵隔各2例,腹膜后、胸腔各1例。CT及MRI检查病灶表现为以脂肪为主的不规则肿块,其内见粗细不一的纤维分隔及结节状、片絮状软组织密度或信号影,增强扫描脂肪组织不强化。上述分隔及结节状、片絮状影轻中度强化。术前影像诊断LB共9例;误诊为脂肪瘤11例;仅提出脂肪源性肿瘤12例,畸胎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血管瘤、血管脂肪瘤、淋巴管瘤、脉管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1例。结论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典型者大多可定性诊断。如缺乏成熟脂肪细胞,确诊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母细胞瘤 良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误诊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